首页 > 头条 > 正文
被过度运动毁掉的年轻人
07-30 07:25:59 来源:壹读

近日,微博热搜话题 #北大博士半天走98800步#引发广泛讨论。

后来经解释,该博士是国家一级运动员,该步数是为攀登珠峰做准备。

且不说半天走98800步可不可行,朋友圈里日行几万步、没事跑个马拉松、一个月减掉30斤的“大神”确实大有人在。

近几年,全民健身风潮兴起。

《中国运动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经常运动的人数占比超八成,仅有14.1%的中国人不运动。某运动大数据APP月活跃用户达7100万。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运动即正义”,成为近几年最正确的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久坐的工位,涌向健身房、公园、操场和街头。

而另一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运动健身用户运动过程中,运动受伤问题占比超三成。仅跑步运动,受伤比例高达80%。


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已经成为比“运动”本身更为重要的问题。

跑步谁不会?

在中国,有87%的人为了健康而跑步,却对跑步可能造成的伤害一无所知。

欧洲权威机构RSLab对上万名跑步爱好者进行统计,总结出跑步最容易引发的10种常见伤病,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膝盖和脚部损伤。

图片来源:Keep

90后刘桐从小就爱跑步,仗着自己“底子好”,刘桐从不做拉伸和力量训练。用她的话说,“谁不会跑步啊?跑步半小时,准备四十分钟太麻烦了。”


2015年,马拉松比赛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得如火如荼,“跑马”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刘桐第一次跑半马,真的可以用“任性”来形容。完全没有准备,没有系统训练,凭“天赋”跑完全程。

“除了累点,也没什么。”刘桐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紧接着,刘桐疯狂地在这一年里天南海北地跑了四个半马比赛。

在她看来,跑步不只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上的挑战,她享受集中力和耐力爆发的快感。

就这样,刘桐不仅参加比赛,平时也跑。从最开始的每周跑3次,每次5公里,到后来的每天10公里……

在这期间,刘桐的脚指甲出现过脱落,脚踝也受过伤,但这些丝毫没让刘桐对自己的跑步方式产生怀疑。

“反正都是可以恢复的,休息几天就没事了”,刘桐如此安慰自己。

直到后来,刘桐每次跑步前半段膝盖不痛,跑到中后程就会出现疼痛;再后来,她的右膝盖出现剧痛,甚至连上厕所都难以屈膝。

刘桐去了医院,医生的诊断是:半月板损伤,不能再跑了。

根据医生推断,刘桐膝盖受伤是不做力量训练造成的。

刘桐的肌肉力量不足,无法有效靠肌肉收缩来缓冲冲击,当臀部、腰部、大腿、小腿肌肉过紧时,都会通过人体结构增加膝关节压力,最终导致膝盖受伤。

很多人以为“迈开腿”就是健康,盲目地陷入自我感动,却不曾想到小小的“偷懒”却会造成一辈子不可逆的损伤。

运动成瘾:一天不动浑身难受

在中国,高达96.4%的跑者在跑步运动中受过伤。受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休息和恢复。

陆瑶是互联网公司的设计。996的工作让她倍感压力,急需一个出口去释放。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爱上了羽毛球。“每次打完球,浑身舒坦。出汗带来的快乐感,不亚于男朋友。

“一周不少于四次”,是陆瑶对自己的要求。即便加班,也得先打完球,再回公司。

陆瑶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是年初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日子。因为总是忍不住,受伤坚持打,休息几天又去打……伤处反复发作,最后不得不在医生的强烈斥责下休息两个月。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很差,每天都盼望着赶快好起来。同事们嘲笑,你的膝盖怕是这辈子都好不了了。但我知道,除非坐轮椅那天,什么都不能让我放弃打球。”陆瑶说。

像陆瑶一样运动起来“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不占少数。事实上,运动与吸烟、上网一样,会让人成瘾。

有研究证明,人在运动30分钟以后,当体内的葡萄糖消耗殆尽,大脑就会分泌一些神经递质,专业名词分别叫“内啡肽”、“多巴胺”、“儿茶酚胺”等,这些物质可以给人快乐的感觉,使人继续保持兴奋状态。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差的人,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很容易运动成瘾。有研究发现:抑郁倾向越强的人,运动成瘾现象越严重。

过度运动不是年轻人自己的错

有人说,运动受伤还是自己瞎练造成的,找个伙伴或者请个教练就好了。

真不一定。

调查显示,在运动过程中,70.7%的人希望跟运动伙伴交流,有34.3%的人希望请教练指导。

然而,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在大城市找个志同道合的运动伙伴,太难了。

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本来约好的时间轻易被鸽;大城市的距离,造成本来很要好的朋友住得很远,彼此约在一起往往要牺牲两个小时往返;即便是住得近,因为行业性格三观等原因也很难有共同语言。

于是,一个人运动成为大部分年轻人的日常。

也不是不想找私教,一个是没钱,另一个原因,即使花钱雇了私教,效果也不如想象。

85后马乐以每节课300元的价格在健身房雇了一位私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运动受伤,竟然是拜教练所赐。

周五下班后,马乐急急忙忙一路小跑到了健身房。那天正好是练腿,一组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感到头晕缺氧。在运动后拉伸的环节,他曾多次表示“痛”,都被教练鼓励“坚持一下”。

回到家里,这种疼痛并没有因时间而缓解,反而越来越痛。马乐来到医院,诊断是由于用力过猛,造成双侧股内侧肌损伤。

马乐回想起锻炼的经过,自己的状态不好,却坚持做高强度训练,一味地听从教练指挥,忽视自身条件,造成最后的受伤。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的健身教练证书非常容易获得,健身教练的指导是否专业和科学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即便是专业的教练,依然存在个性化知识更新的问题。

医学/运动医学一直在发展,是经验学科,每天新的研究都在不断刷新和更改旧有的知识,如果不做最新的跟踪和整理,以某一个阶段获取的经验工作,就会有出问题的可能。不根据锻炼者的个体情况去进行个性化匹配,就更加容易造成运动受伤。

运动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更需要专业指导。但是,教练不是老师,是工具。不盲从,多问为什么,是对自己负责。

……

2000年,国内健身行业正式起步,2015年以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运动作为社交的重要一环,喜欢通过晒运动照、晒运动成果在社交网络中塑造自身健康形象。

然而,正确的健身观念与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北美地区崇尚健身文化,健身理念根深蒂固,美国家庭非常重视从小对孩子运动习惯的培养,运动被视为一项必需特长而受到重视,由此对运动的兴趣延续一生;

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与机会。到了成年对运动产生兴趣了,可在运动技巧上还是一片空白。

“运动不是正义”,科学、理性地对待运动才是成年人应该追求的。

毕竟,运动的本质是让自己舒服。

原标题:被过度运动毁掉的年轻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