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25年后,曾经欺骗戴安娜的BBC还在继续撒谎
05-27 07:19: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消息,社会名人在公众面前的言论通常不痛不痒。大概没有哪次名人访谈能比英国广播公司(BBC)1995年对戴安娜王妃的访谈更具爆炸性、对后世的影响更深远。在那段著名的《全景》专访中,戴安娜坐在壁炉前的椅子上,脸上带着一种神经质般的表情,一双大眼直勾勾地盯着对面的记者——马丁·巴希尔。在巴希尔的诱导下,她揭开了自己的伤疤:丈夫查尔斯的长期不忠让她患上了抑郁症,她经常暴食和自残;她自己也有婚外情。她说,查尔斯无法胜任国王一职;他身边的人都敌视她。

2300万名观众收看过那次访谈,这个数据是当时英国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这段“惊世骇俗”的访谈让无名小卒巴希尔一夜成名,却让戴安娜和王室陷入狂乱的漩涡中。伊丽莎白女王大为震怒,命令查尔斯立刻与戴安娜离婚。两年后,戴安娜在巴黎死于车祸。

巴希尔当时在业界资历尚浅,他如何取得戴安娜的信任、主导了这段“世纪访谈”,多年来始终是个谜。据路透社报道,在访谈播出25周年之后,英国最高法院前法官戴森对当年的涉事人发起了调查,结果跟访谈一样令举世震惊:巴希尔制造伪证,对戴安娜撒下弥天大谎,从而得到了采访机会;BBC高管包庇巴希尔,对揭发他的人进行打压,又在随后的内部调查中敷衍了事。正是巴希尔与BBC严重违背新闻伦理的合谋,最终导致了戴安娜的悲剧。英国路透社、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包括BBC自己,披露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日前所言,BBC欠戴安娜一个道歉,也欠它曾经伤害过的国家和民众一个道歉。BBC这家以专业自诩的新闻机构,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污垢?

谎言促成的“世纪访谈”

巴希尔是怎样一步步接近戴安娜、取得她信任的?戴森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巴希尔从戴安娜的弟弟厄尔·斯潘塞下手,先给斯潘塞写了一封信,声称他正在调查媒体对戴安娜策划的阴谋,由此引起斯潘塞的注意。斯潘塞同意与他“喝一杯”。见面后,巴希尔编造事实说,英国情报部门收买了他的上司艾伦·沃勒,以监视戴安娜。

为了让这番说辞更可信,巴希尔找到BBC美编马特·威斯勒,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伪造了两张沃勒的银行对账单。巴希尔还骗斯潘塞说,查尔斯王子的私人秘书理查德·艾拉德正在监视戴安娜,暗中酝酿把她赶出白金汉宫的阴谋。

将信将疑的斯潘塞打电话给BBC《全景》栏目主编史蒂夫·休利特,询问巴希尔这个人是否可信。休利特信誓旦旦地告诉他,“巴希尔是我最好的手下之一”。至此,斯潘塞疑虑尽消。不久后,他和巴希尔再次碰面。巴希尔的谎言越编越大:戴安娜的私人秘书帕特里克·杰弗森是艾拉德的同伙,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还向斯潘塞出示了情报部门向艾拉德和杰弗森汇钱的“证据”。

戴安娜与王室之间的裂痕在多大程度上由巴希尔的挑拨离间导致,或许再难求证。她当时和查尔斯已经分居,她一直怀疑查尔斯“阵营”在对她“使坏”。到了1995年,她的神经已极度脆弱,处于崩溃边缘。戴森在报告中指出,与巴希尔多次接触后,她想对大众吐露心声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最终,她接受了那次改变她命运的电视访谈。

BBC难辞其咎

巴希尔固然是骗局的主谋,但BBC也难辞其咎。外界质疑称,巴希尔的谎言为何能骗过这家新闻机构的高管?对资深编辑和记者而言,怀疑精神应该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之一。不仅如此,BBC还对“吹哨人”的提醒置若罔闻。电视采访播出后,威斯勒意识到了巴希尔让他制作假文件的真正用意,向BBC高管反映了自己被骗伪造银行对账单的事实,却没有得到回应。直到多年后东窗事发,他才收到了BBC轻描淡写的道歉信。

面对外界与日俱增的质疑,BBC的做法不是反躬自省,而是粉饰太平。1996年英国《星期日邮报》披露银行对账单造假一事后,BBC进行了所谓内部调查。在巴希尔承认造假的情况下,时任BBC新闻时事总监托尼·霍尔替他辩解称:“我相信他是个诚实、值得尊敬的人,即便有过失。”在机构庇护下,巴希尔又在BBC工作了两年,直到1998年跳槽到英国独立电视台(ITV)。2016年,BBC力排众议再次聘用巴希尔为记者,后来又提拔他为编辑,理由是他“足够优秀”。

作为当时的BBC主管,霍尔不可能不了解巴希尔的举动。他曾如此谈论BBC的文化:“规模这么大的机构,不可能避免犯错。我们肯定会犯错误,但这是为了服务观众,不是为了自己。”丑闻曝光后,霍尔立刻宣布辞去英国国家美术馆主席职位。但他坚称,银行对账单与戴安娜受访两件事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但戴安娜的家人并不这么认为。威廉王子在声明中表示:“充满欺骗的采访手段,极大地影响了我母亲在访谈中说的话,让我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差,伤害了无数人。”当他得知母亲最后几年的恐惧、偏执和孤独很大程度上由BBC记者的谎言导致时,他的悲痛难以言说:“辜负她的不只是一个无赖记者,还有失职的BBC。”

这桩丑闻严重损害了BBC的公信力。英国内政大臣普里蒂·帕特尔表示,BBC必须“反思并吸取教训”。BBC前主席格雷德呼吁,BBC必须进行严肃的内部结构改革,并由没有利益冲突的外部记者组成的独立编委会监督其报道。英国司法大臣罗伯特·巴克兰认为,BBC的过错太严重,政府应该对其采取管束措施。

BBC欠戴安娜一个道歉,也欠中国一个道歉

BBC骗访丑闻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严重违反了新闻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它让全世界再次思考两个永不过时的问题:媒体是否可以为了获得新闻而不择手段?在公众关注度和当事人利益之间,报道的界限在哪里?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新闻道德伦理准则有所区别,但都包括以下要素: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公平、公共问责。在获取新闻和公众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原则普遍适用。新闻从业者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正直,并把公众责任放在第一位。此外,记者面对的是人的生活和生命,因此,新闻报道对公众的潜在裨益必须大于其潜在危害。

面对千夫所指,BBC辩解道,机构过去的管理流程存在缺陷,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进。然而,25年过去了,BBC真的改变了吗?

事实上,这家自诩“独立”“可信”的媒体,今天仍在撒谎欺骗,甚至变本加厉。赵立坚日前指出,BBC对英国王室的采访尚且如此,对事关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的报道更加丑陋和虚伪。“BBC欠中国一个真诚的道歉。”赵立坚说,BBC在新疆等涉华问题上炮制和传播了大量虚假信息。像当年的骗访事件一样,BBC不仅对其记者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不做提醒和批评,反而包庇纵容,完全不讲是非、不讲原则。赵立坚发问:“在BBC新闻档案里,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污垢?”

原标题:25年后,曾经欺骗戴安娜的BBC还在继续撒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