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第四届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闭幕式暨“自然奇遇重庆城”嘉年华在新鸥鹏华冈教育Mall新牌坊店举行。
本届大赛收集了上万件孩子们的“自然笔记”,从稚嫩、童真但又不失科学趣味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奇妙瑰丽的大自然在孩子们眼中,有着道不尽的自然之美。
△孩子们展示作品。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从自然中汲取能量 汇集成上万件细致入微“自然笔记”
在闭幕式上,重庆市少工委副主任、少年先锋报社社长陈俊致辞,介绍了本届大赛的整体情况:自2017年4月启动,到9月征集作品截止,经过各区县初选,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37个区县,517所学校和8家机构的作品17216件。
经过三轮评审,6件特等奖松雀鹰自然观察员大奖作品、40件一等奖白海豚最佳分享奖作品、20件小熊猫自然之家奖(家庭组一等奖)作品、60件二等奖红蚂蚁细致记录奖作品,70件三等奖蓝蜻蜓奇妙发现奖作品、50件花蜘蛛网络人气奖(网络赛区三等奖)作品,以及80件优秀奖绿树叶快乐探索奖作品最终产生。
上游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赛作品多为绘画,孩子们通过精致细腻的线描画,辅以适当的文字解说,把自己观察到的一幅幅大自然精彩画面捕捉下来,其中有高大参天的黄桷树,也有可爱袖珍的豆蔻花,其中也不乏爬山虎等自然植物惹人喜爱,也展现了树疤的“残缺之美”。
“大自然给予孩子知识、体验,还有情感。”获奖者代表、重庆天地人和街小学学生徐庄懿及其母亲登台,向现场嘉宾和观众分享了他们一家人在大自然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故事:“自然抚慰人,孩子在与自然相处中,获得人性的温暖,汲取到了自然给予的能量。”
通过“自然奇遇重庆城”自然艺术展项目,大赛组委会与主城区的5所小学合作,将专家、艺术家引进课堂,将孩子们带进自然,了解身边的植物、昆虫、鸟、两栖爬行动物,认识家乡的自然,从自然中寻找重庆山川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大赛评审专家、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此次大赛的评选标准,并不是单纯地看哪个孩子画的最好、文笔最优美,而是一个综合性评选,首先,要看参赛作品的选题是否属于自然领域,其次作品的绘画和文字需要有美感,并互相搭配得当。“自然笔记的精髓就在于,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用文字和绘画的方式描绘孩子们与自然接触的心路历程,记录心中的自然科学。”
推广“爱自然”理念 成功举办多场公益性课程
通过与自然教育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等形式,大赛进一步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渝中区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在鸿恩寺公园、彩云湖湿地公园、照母山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内开展自然主题的定点宣教活动;森林营举行的“身边博物学”课程、美行自然夏令营,酷虫巴士举行的酷虫夏令营等活动,将自然笔记元素融入到活动中,向社会公众推广并深入根植大赛“惜福、向善、爱自然”的主题理念。
大赛组委会还通过组织集结各合作机构的优秀自然导师力量和课程资源,推出了“自然大巴公益课堂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项目,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预约渠道。从2017年9月到12月,该项目接到了来自学校、家委会、社区等单位或组织的预约申请65次,自然导师和志愿者们走进了重庆市内的40余所学校,开展免费公益性质的课程或活动,覆盖受众上千人。
弘扬传统文化 在重庆大地传播自然的力量
从2017年11月开始,大赛组委会还将1万册《自然笔记大赛指导手册》陆续送到酉阳县花田乡中心学校、南川区三泉中心小学等9个区县的25所乡村小学,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带去自然笔记、自然观察公益课程。
从2014年起,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在大赛的倡导下,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观察地,通过书写自然笔记、手绘自然物等简单的图文描述方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了爱物知恩、节用惜福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了梦想课堂深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闭幕式结束后,陆续到场的数百个亲子家庭还参加了现场举行的“自然奇遇重庆城”嘉年华系列活动。17家参展机构策划组织了超过40项游戏、手工体验、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推出了一场自然与艺术的盛宴。
大赛硕果累累 娃娃“科学家”首次采样记录黑眶蟾蜍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或亲子家庭走向户外,观察、记录身边的自然景物,自然笔记大赛结出的成果也越来越丰硕。在本届大赛期间,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二女生赵维和她的弟弟、渝北中学初一学生赵英豪在渝北区的桃源公园内发现了黑眶蟾蜍。
据他们的指导老师、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罗键鉴定,这是有记录以来在渝北区境内第二次发现这一物种,也是第一次对其进行采样记录。两名学生以此为素材完成了自然笔记作品《黑眶蟾蜍新发现》,展现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不俗的调查、研究水平,获得了本届大赛特等奖松雀鹰自然观察员大奖。
“桃源公园有一个因为采石活动形成的湖泊,我们初步认为,黑眶蟾蜍在重庆第二次被发现,是因为公园在引入鱼苗的时候混入了黑眶蟾蜍的苗。”赵维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姐弟俩在公园发现黑眶蟾蜍纯属偶然:他们看见这种“癞虼宝”不管人怎么戳它,都一动不动,觉得“很新奇”,后来就把它带回了家研究。
目前,姐弟俩捡回来的这三只“癞虼宝”已经由指导老师罗键递交中国科学院做DNA鉴定,看到底是从哪个地区被引入到重庆的。姐弟俩正在等待中科院的鉴定结果,之后要形成论文和简报,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获奖作品及专家点评】
特等奖:松雀鹰自然观察员奖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赵维、渝北中学 赵英豪 指导老师 罗键、李九彬
“我发现了一个怪家伙”,作品从一个小小的奇怪发现开始,孩子们一路抽丝剥茧,发现、观察、采样、对比……用科学的方法解开一个个谜团,最终得到物种新记录这样一个结果并用自然笔记记录下来。这是意外,也是必然。经过敏锐细致的观察记录,孩子们的科学精神跃然纸上。
——少年先锋报社社长 市少工委副主任 陈俊
特等奖:松雀鹰自然观察员奖
重庆市人民小学 李雨阳 指导老师 龚宗渝
△李雨阳获奖作品展示
小作者在静静的公园里,将自己的疑问通过与树对话的形式来表达,生动形象的将我们的市树—黄葛树的树形树貌、根系等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绘画和描述,同时还将重庆本地习称的黄桷树和黄葛树科学联系在一起,可见小作者对市树的观察和探究细致入微;更为触动的是小作者通过对黄葛树顽强生命力的疑问式感叹,感悟到自然生命的强大力量。
在整幅作品布局中巧妙的将公园里带有镂空的并压顶小青瓦的围墙和高大葱郁的黄葛树构置一体,体现出了将自然与艺术融为一体园林美。
——重庆市城管委技术标准处 徐淑君
【自然笔记大家谈】
西南大学附中课程研发中心副主任李九彬:创作一篇好的自然笔记,需要观察者抱着探索自然奥秘的态度,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投入较长的时间,观察自然的变化,从而寻找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要调动五官去感知,用文字、绘画、实物等多角度表达自己与自然的对话。自然笔记看似一件小作品,其实蕴含大文章!
渝北区委宣传部干部余梦瑶:自然笔记是青少年学生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互动。他们在走进、经历、记录自然的过程中,对生命和人生也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他们学会了敬畏自然、珍惜当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
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