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七旬姐妹花搭档做村医:从没拌过嘴,只休大年初一
01-20 20:21:5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120202347_副本.jpg

△汪兴莲(右)与汪淑玉(左)一起出诊

北碚区歇马镇虎头村,位于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交汇处的缙云山脉,海拔约600米,居住着500多户村民。随着生态旅游的逐渐发展,居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们身体有了病痛,首先想到是年过七旬的村医“姐妹花”——汪兴莲和汪淑玉。

一刚一柔姐妹花,搭档17年从没拌过嘴

2_副本.jpg

△姐姐汪兴莲在卫生室坐诊,妹妹汪淑玉准备出诊的药品。

18日上午,在虎头村卫生室,汪兴莲刚诊完一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正在做记录。她一边写着,一边催促着“妹妹”淑玉。“五婶的孙儿喊再去给她输点儿水,昨天输了水,五婶好了很多。”汪淑玉听后,笑着应答,然后拿出医药箱,仔细比对着药品,将输液需要的器材一起装进医药箱,利索地挎在肩上,走向五婶的家。

汪兴莲和汪淑玉是虎头村本地人,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行医。汪兴莲今年73岁,汪淑玉71岁,虽说同姓,但两人并不是血亲姐妹。1963年,汪兴莲成为当地生产队的一名卫生员。汪淑玉是一名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她1970年在农村医疗合作社工作时,对学医产生兴趣。后来,经过学习,汪淑玉一边在村里工作,一边做起“赤脚医生”。再后来,经过培训,两人成为了真正的乡村医生。

直到2001年,汪兴莲和汪淑玉一起在卫生室工作。刚开始,别人都不看好两人搭档。姐姐汪兴莲做事风风火火,有“刚”的一面。而妹妹汪淑玉则是凸显“柔”,大家以为两个性格差别大的人在一起,总免不了吵闹。哪知,这一合作就是17年,期间没一次红过脸,乡亲们称赞两人是“刚柔并济”。如今,随着年岁增大,汪兴莲主要负责诊所里的账务和坐诊,而汪淑玉会担当起出诊、体检、宣讲防病知识等工作。

他们的卫生室,一年到头只休息大年初一,而且24小时手机待机。只要有病人,他们总是会第一时间赶向病人所在。两人携手,守护起了1600多位乡亲的健康。

3_副本.jpg

△虎头村卫生室,汪兴莲坐诊接待患者。

出诊路上,步行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上午11点,汪淑玉背着药箱,往五婶周朝英家走着。路边的腊梅开得正好,传来丝丝淡香。虽说是年过七旬的人,可汪淑玉走起路来却轻盈快捷——对于她来说,爬坡上坎走乡村路已经是常态。“这样的路程并不算远,去有的村镇出诊要走一个多小时。”

走了十多分钟来到周朝英家门口,“五婶,今天好点儿了没有?”走在周老太的卧室门口,汪淑玉便用嘹亮的声音,询问起病情。“好多了,昨天输液后有效果,所以才麻烦你们再来看看的。”周老太的大儿媳妇程汝治急忙回答道。周老太老人已经88岁高龄,按照辈分,是汪兴莲的五婶。前几天,周老太腰背疼痛,她的孙子天不亮就跑到汪兴莲家里,让去给奶奶看病。经过检查,初步诊断周老太的病症是骨质疏松导致的。汪兴莲提出输液试试,一天之后,周老太有所好转。为了巩固治疗,这天让汪淑玉再次给周老太带来药输液。

检查核对药品、排气、消毒扎针……一连串的动作,汪淑玉一气呵成,家里没有医院专用的输液吊杆,“我一般因地制宜。”汪淑玉说着,顺手将吊瓶挂在墙上的衣架上。周老太要输液4瓶,一直从上午11点持续到下午2点多。中途,汪淑玉一直照看着周老太的身体情况。当天气温只有7℃,天气冷,汪淑玉将小烤炉挪近周老太,扎着吊针的左手露在外面,她找来一个手帕盖在周老太的手背上,保持着温暖。担心周老太无聊,还不时和她话家常。即使到了午饭时间,汪淑玉也是匆匆对付了几口,很快就回到周老太身边。输液结束后,汪淑玉仔细叮嘱周老太和她的家人,老人要喝点儿清淡的米粥,保重身体,然后才离开。 

downLoad-20180120203416_副本.jpg

△汪淑玉上门给88岁的周朝英婆婆治疗 

从火把到电筒,救治好病人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像周老太这样的出诊还好,最让汪兴莲和汪淑玉担心的是紧急病号。

在汪淑玉的记忆中,在一个下雪的冬天,半夜11点,汪淑玉的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淑玉啊,救命了,我家老头快不行了。”儿子担心母亲的身体,劝她别去。可她却说,作为医生,只要病患一息尚存,就该尽全力。汪淑玉翻下床,拿起医药箱就准备走。刚出门,刺骨的风就往脖子里灌,特别冷。

在患者家里,汪淑玉看到老汉呕吐不止,浑身大汗淋漓。她本想让家属把患者衣服脱了,哪知患者起身又开始吐血。经过一系列诊断,汪淑玉判断病人是胃出血。忙配上药品打针输液,一直到凌晨2点,患者的情况才基本稳定下来。连续输液了11天,病患的病情逐渐好转,汪淑玉心里别提多欣慰。

在汪兴莲的行医生涯中,凌晨出诊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有次去患者家,摩托车在黑漆漆的山路上行驶着,汪兴莲摔下来两次。“当时感觉腿有点疼,以为只是皮外伤。”汪兴莲回忆道,当时没顾上自己,先去看病人。一瘸一拐地安顿好病人后,她才挽起裤腿查看伤势。哪知腿上破了很大一块,血淋淋的。这之后,足足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汪兴莲才把腿养好。

在诊治时,要是遇到卫生室无法处理的病情,两位汪医生会建议他们赶紧送去镇上、城区医院进行治疗。担心病患在路上会出现险情,好几次,汪淑玉都陪着家属一路将病人送至医院,看到病人接受治疗,确认无恙后,汪淑玉才坐车返回虎头村。

4_副本.jpg

△汪淑玉走在出诊的路上

两姐妹的同事情,逐渐转变为亲情

说起行医40多年的时间里,两位汪医生看诊也发生着变化。最开始晚上出诊,汪淑玉都是用竿子制成的火把照明,后来都是用电筒。“担心我走夜路不安全,老李担心我,都会陪我一起去。”老李是汪淑玉的老伴儿,说起他,汪淑玉脸上掩饰不住幸福,“女主外,男主内”是她的家庭模式。丈夫会在早上做好早饭,吃过早饭,再催促她早早去卫生室上班。她也记不清老李陪她走过多长多远的出诊路。去年腊月,丈夫突发疾病去世,这让汪淑玉伤心不已。现在,汪淑玉偶尔都还会想起有老李陪伴时的点点滴滴。“还是有些不习惯。”

随着搭档的时间越来越长,两位汪医生从同事情逐渐转变为亲情。汪兴莲早年丧夫,目前和患病的儿子生活,经济负担较重。“大姐”生活的曲折让汪淑玉都看在眼里,默默地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她支持。汪兴莲话不多,好多难关都是在妹妹汪淑玉的鼓励下度过。“她真的是个好妹妹。”在妹妹遇到困难时,姐姐汪兴莲也会尽心开导。如今,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两姐妹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将卫生室打理得井井有条。

6_副本.jpg

△出诊路上

两位汪医生看病从来不收出诊费和挂号费。虎头村如今的常住人口为500多人,多是空巢老人和小孩。汪淑玉和汪兴莲两位医生会挨家挨户走访,记录,对病患还会留下电话号码,不定时地做回访,争取把每位患者的情况牢记于心。“有的乡亲不会专程来卫生室做检查,我们在出诊的时候,就会给患者家里其他人也做检查,随时关注着身体嘛。”

虎头村村委副主任王德英介绍,每年老年人的体检,两位汪医生都坚持完成。这些年,村里有了她们,都安心了不少。两位医生收费合理,对村民来说,都是很良心的价格。

微信、QQ、电脑等科技产品,汪淑玉也能玩转。她随时在网络上关注着医学信息。汪淑玉介绍,虎头村卫生室平均每天接诊7、8人。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便利,有人患病时,更多家人会选择将他们送去大医院治疗。可两位汪医生表示,如果政策允许,只要村民需要,两姐妹可以继续行医下去。“每多治好一个病人,心里都会有满足感。”几十年的行医,已经让医者仁心刻在了骨子里。

5_副本.jpg

△汪淑玉把出诊需要的药品及器具装进治疗箱里 

儿子:劝过母亲退休,可她依旧想为村民出力

汪淑玉的儿子李克茂如今从事教育行业,他对母亲工作的唯一印象就是尽职尽责。只要有病人打电话来,不管是凌晨几点,都会毫不犹豫背起医药箱出门。

在李克茂12岁时,母亲经常出诊,那个时候路没通,上山下山需要走一两个钟头。母亲每天都要很晚才能回家,自己和另外两个兄弟只能守在家里等。不管有多累,母亲从来不向家里人抱怨,只会把欢声笑语带回家。

“母亲行医几十年,给村里及附近的居民提供过很多帮助。”说到这,李克茂语气中充满着自豪。同时,他心里也透着担心,母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人,好几次劝她退休,可她依旧坚持,想继续为村里人出力。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钱也 实习生 谭永红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