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从“汉阙之乡”到 “工商重镇”,忠县乌杨街道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8亿
02-22 07:14:4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222072233_副本.jpg

忠县乌杨

忠县乌杨,将军故里,汉阙之乡,重庆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汉代乌杨阙”的出土之地。濒临长江南岸,长江黄金水道穿越其域11公里,水道上距重庆主城230公里、下距县城19公里,拥有天然深水港,沪渝、梁黔、沿江3条高速路在此交会互通,已成为渝东、鄂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2017年,乌杨新区应运而生,乌杨撤镇设街道。如今的乌杨街道,在维护历史文化古镇本色的同时,又已迅速发展成一座“工商重镇”。

推动产业发展

助力村民就业创业

曾经的乌杨镇,如全国众多乡镇一般,大部分家中的青壮年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当时年仅18岁的王宗桥也是其中的一员。1993年,刚刚成年的王宗桥便随着同乡的众多务工者一起奔赴广州,进入了一家制衣厂,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每年只能在春节与家人团聚几天,之后又得匆匆离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6年。

2008年,乌杨镇开始大力推动工业发展,海螺集团子公司“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水泥厂在乌杨镇落地。这让王宗桥看到了一个可以一直陪伴在家人身边的希望。

“我在2009年进入海螺水泥厂成为一名锅炉工人,直到现在我都为当初的决定而庆幸。”王宗桥说,水泥厂落地的消息是家人通知自己的,当时他与几位同乡一商量,便决定回到家乡。那一年的春节,王宗桥吃完团圆饭,就再也没有离开乌杨。

继海螺水泥厂后,陆续又有多家企业入驻乌杨。截至2017年底,在乌杨街道的工业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已经达到20多家。解决村民回乡就业问题后的乌杨,又开始有人想到了创业。

“从回到乌杨开始,这几年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乌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王宗桥告诉记者,随着乌杨的发展,所有人的消费观念也在迅速发生转变,回乡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酒楼、超市、婚庆公司,仿佛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而他也开了一家小超市,自己在水泥厂上班,超市交给老婆打理。

投资拉动消费增长,去年乌杨街道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70家,民营企业50家,申请培育农村电商服务点4个,并在去年11月获评为重庆市级“商贸强镇”。

同时,面向县城和街道市场,依托各村资源优势,乌杨街道大力发展特色效益产业,使每一个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的扶贫产业,柑橘、笋竹、高粱、脆红李、畜禽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居民文明意识提高

“现在道路越来越宽敞,也越来越干净,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按时打扫。”王宗桥告诉记者,近年来,乌杨街道的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变,现在街道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入箱的习惯。

除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乌杨街道居民的文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居民行路难、停车难、卖菜难、饮水难、排污难等问题,乌杨街道在去年实施了场镇“白改黑”,更换人行道地砖和路沿石;修建停车场4个,投用杨城路停车场3920平方米133个车位;扩建投用农贸市场5200平方米,共有12类671个摊位;新修农村道路1.42公里,硬化道路38.8公里,改扩建道路2.5公里,修建人行便道16.78公里;整治山坪塘74口,修建环山堰801米,修建了高寨大型自来水厂及撤并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了10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2017年,乌杨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4473万元,增速12.5%;农业增加值20483万元,增速4.5%;工业增加值111204万元,增速19.8%;乡镇财政收入2812万元,增速1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8215万元,增速2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78元,增速15%。实现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7年有90户270人精准脱贫。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冯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