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康丽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简义相。记者 石涛 摄
华龙网消息,“如果你今天问我还要不要再回到城里去,我只想说今天的乡村热气腾腾,党委政府有支持,老百姓有期待,我对我‘职业农民’的身份很满足,也倍感骄傲。”日前举行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事迹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简义相一番掏心窝的话,收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10年时间,从一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到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简义相感谢走过的每一步,因为在他眼里——干在乡村有奔头。
为了照顾母亲 他辞去20万年薪工作回到农村
大学毕业后,简义相进入了一家知名通讯公司做业务员,因为喜欢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一度成了“销售王”,年薪达到近20万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09年12月8日,简义相忘不了这一天,正当他沉浸在即将转正的喜悦和憧憬里,妈妈突发脑溢血倒下了。接到电话,他拔腿就往朝天门汽车站赶。回到黔江,他在重症监护室外大哭了一个多小时。
万幸的是,妈妈只是轻度脑出血,但是需要悉心照顾才能重新站起来。不顾爸爸和姐姐的坚决反对,简义相辞职回到了妈妈身边。谈了5年的女朋友因为不愿回农村,还和他分手了。
妈妈需要静养,爸爸的货运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于是,简义相帮爸爸把货车卖掉,带着妈妈回到了松林村的老家,还在老家坝子里为妈妈安了锻炼用的双杠。除了照顾妈妈,简义相就翻来覆去地读带回来的两箱书,也时常想:自己该怎么办?一家人怎么办?
“那个时候,心里有很多对城市生活的不舍。”简义相心想,等妈妈好转了,他还要再回到城市去。就在这个时候,他了解到黔江区刚引进了一家银耳产品加工企业,正在动员农户种银耳,学金融的他瞬间捕捉到了商机:对,种银耳!
于是,简义相立即上网、查资料。“‘海拔高、林地多、气温低’是银耳种植的最佳环境,这不就是说的我们松林村吗!”他冒出一个念头:成立合作社规模种植一定能挣钱!
一点点摸索 种银耳45天赚了3万多块
想法是美好的,但真到开始做的时候,困难接踵而至。
“那个时候的松林村,吃过银耳的人都很少,更没人知道怎么种银耳,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一起冒险种银耳。”简义相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先让大家看到种银耳的好处。
用了半年时间,简义相建了7间耳房,花掉了爸爸卖货车的积蓄,还找姐姐借了10几万。没有技术,他就让镇政府帮他找技术员做指导,自己泡在网上查资料,还带着书本进耳房。拌料、装袋、打孔、接种、洒水、控温……一点点的摸索中,2011年6月15日,他亲手试种的第一批银耳终于成功了。
看着一朵朵白花花的银耳,闻着银耳散发出的淡淡清香,简义相“敲锣打鼓”地去请乡亲们来看稀奇。“当他们得知我只用45天赚了3万多块钱,都嚷着想和我一起干!”提起当时的场景,简义相一脸骄傲。
银耳种植合作社就这样顺利诞生了,短短几年,银耳种植产业发展迅猛,获得了很好的收益。简义相还收获了爱情,娶回了个漂亮媳妇。“我突然发现当农民的感觉也还不错,不比在城里差嘛。”
“变身”职业农民 他把事业安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时的成功,让简义相有点得意忘形了。
2013年冬天,他把银耳种植规模增产到了5万斤,但耳房保暖、通风技术没跟上,几万斤银耳成了废品。不但把之前的盈利亏掉了,还欠下工人工资10多万元。
在一个昏暗的冬夜,简义相背着妻子,卖掉了奋斗好几年才在黔江城区买下的房,用来付了工人的工资。那段时间,简义相连家都不敢回。一个人躲在车里抽烟、睡觉……但心里始终感觉有个声音在对他说:“简义相,你还年轻,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从头再来!”
2014年,区农委选送简义相参加“中药材种植”培训。学习交流中,他发现邻鄂镇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菊花,于是又坐不住了。
学习一结束,简义相就火速赶往浙江桐乡、安徽黄山引回胎菊、金丝皇菊。家乡的良好生态环境,让生产的菊花甚至比原产地的品质还要好,一下就拿到了长期稳定的订单。现在,公司年产值300万多元,有50多户乡亲以土地为资源入股公司,其中有20户建卡贫困户。他们不仅有了股份分红,每个月还有了固定工资收入。
“10年时间里,我从一个‘一天锄头都没摸过’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天天跟泥巴打交道’的职业农民,还被评为村里的能人。妈妈也康复了,能站起来走路了。家乡的产业更兴盛了,乡亲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简义相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如果今天你问简义相还要不要再回到城里去,他只想说,“我对我职业农民的身份很满足,也倍感骄傲。我还想告诉更多的年轻人,只要多动脑、敢行动,就能把事业安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因为,干在乡村,一样有奔头。”
华龙网记者 周晓雪
原标题:放弃年薪20万工作回乡创业 他对“新农民”身份很满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