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蔡家三溪口附近,有几栋不起眼的白色老旧房子,房子背后便是成渝二线(成遂渝铁路)重庆北碚蔡家段。这里,就是中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试验区段,这段无砟轨道也是我国率先建设的首段高速铁路。
9月19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中国高铁第一块“试验田”,倾听老一代铁路人讲述当时试验、养护中国首条无砟轨道的故事。
第一次看见无砟轨道很震撼
19日16时左右,成遂渝铁路重庆北碚蔡家站,一辆身披绿色铠甲的“绿巨人”呼啸而过,这是9月10日在重庆地区首次配备的复兴号动车组,从重庆开往广元。
列车开过后,站台顿时恢复了平静,因为这个站台不载客,基本上没什么人。站台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中国首条无砟轨道试验段”几个字还清晰可见,这里便是中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试验区段。
“你看,现在连复兴号都在上面跑了。”46岁的薛海峰不禁感叹,他是重庆工电段北碚工电车间蔡家巡养工队的一名工人,1991年开始在铁路上工作,和铁路一起成长了20年,见证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更新换代。说起无砟轨道,他仍然记忆犹新,并用了“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这么多年接触的都是有砟轨道,第一次见到无砟轨道的整体式道床,真是颠覆性的改变。”薛海峰说,首先外观就截然不同,有砟轨道上满是石子,无砟轨道外观整洁平顺。速度更不用说,原来是70多公里/小时,无砟轨道的速度可以达到200公里/小时,简直是质的飞跃。在他看来,快3倍的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
轨道升级了,对他们作业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薛海峰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有砟轨道的轨距误差在6毫米,行驶中的车辆也能保持平稳行驶,但无砟轨道需要精确到1毫米左右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如今,他的职责就是对这条路段进行日常养护,作业时间也从白天变成了深夜。夜间工作,不仅视线受到限制,生物钟也完全改变。“虽然很辛苦,但能亲眼看到铁路的飞速发展,作为铁路人觉得骄傲”,薛海峰说。
试验当天时速最高达到235公里
重庆工电段电务科科长陶晶也是无砟轨道的见证者,2007年,他参与了蔡家无砟轨道区段电务设备验收工作。
“跑车试验当天,实验列车‘先锋号’上坐着各维修站段的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陶晶回忆说,列车由160km/h开始试验,随着对讲机里传来试验速度已达180km/h、200km/h、210km/h、220km/h时,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时速最高达到了235km。看着飞驰而过的列车,现场的人还是不敢相信,火车居然能跑这么快。
为了尽快熟悉设备和工艺标准,他们邀请了厂家和段高级工程师在现场讲解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蔡家段验收工作持续了两周。在接下来的养护中,大家遇到一些新设备、碰见新难题,通过向厂家学习、查资料,逐步得到解决,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经验总结,如今大家已经对设备的养护驾轻就熟。
“中国高铁从这里起源直到走出国门,能看到中国铁路取得今天的成绩,作为见证了中国高铁发源地的职工,我的内心非常自豪!”陶晶说。
成全国高铁建设样板工程
据成都局集团公司介绍,该试验段起于桐子林隧道出口,止于蒋家桥大桥,正线全长13.16公里。随着当时铁路发展的需要,2004年9月,原铁道部决定在遂渝铁路建设我国首条无砟轨道试验段,有关科研院所和设计、施工、运营单位坚持自主创新,首次在路基上铺设无砟轨道、成区段建成无砟铁路。
该试验段2005年开工,经过近28个月的艰苦奋战,建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条无砟轨道试验段。该试验段的建设助推了单元板式、纵连板式、双块式、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结构及扣件、道岔的研发,解决了基础沉降控制、线路刚度均匀化、与谐振式轨道电路的适应性、无砟轨道施工精确定位等关键技术难题。
2007年1月3日,遂渝铁路无砟轨道试验段开始综合试验,2008年1月,遂渝铁路北碚蔡家段正式通过原铁道部专家评审,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设计和建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该区段成为全国高铁建设样板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黎静 摄影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