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这三年,十八梯的“梯”到底经历了什么?
10-01 08:39:02 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十八梯,位于渝中区较场口,从山顶的繁华商业区,通到山下的江边居民区,这条陡陡弯弯,由石梯铺成的老街,连接着老重庆城的上半城和下半城,也连接着老重庆人关于梯坎文化的记忆。

2018年开始改造,到今年国庆前夕,披上“新衣”的十八梯,隆重亮相,许多人最关心的是,十八梯的梯还是原来那个“梯”吗?

一步不少 每层都在

“103、104,105步、十八层,层层都在,105步,一步不少。”重游十八梯,第1眼记者亲测发现,除了步数不变,十八梯的梯 ,在改造这三年中,外观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建设者告诉第1眼记者,这是因为,从一开始,梯子们就穿上了三层盔甲。

三层铠甲 硬核保护

中建八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经理武波介绍,这三层盔甲很有讲究,各司其职。“第一层防水布,防止颜料、油漆的污染;第二层绝缘橡胶垫,以防施工过程中,硬物撞击对石梯步造成破坏;第三层是防腐木,在最外层包裹,实用美观。”

十八梯的“梯”再次亮相,有着记忆的凹凸,有着岁月的纹理。为了让它的使用寿命更长,石梯两侧的地底下,还加装了排污纳垢的“毛细血管”。

中建八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经理武波说,“以前的十八梯,雨水是因坡就势进行一个散排。现在,十八梯的两侧,加装了雨水搜集口,在下方埋有30厘米的波纹管道,将雨水、污水汇集到正式的市政箱涵里,解决了排水问题,这也是对十八梯梯步的重要保护措施。”

老建筑 老树木

当然,保留“那些年”模样的,不只有石梯。

一栋打着“补丁”的建筑,韵味独特,引起了第1眼记者的注意。这栋老建筑,名叫“巴渝人家”,是修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加盖一层,变身为棉麻厂职工宿舍。

在改造过程中,这栋建筑被原址原貌保留了下来。如今,被打造成以旅游为主题的综合空间,内部精心设计,外立面则在改建中未动过分毫。

建筑内部的天井尤为别致,引起记者的注意。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方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土砖,新材料,老工艺,只为最大程度还原其本身的模样。

最让人感慨的是,老房子外,黄桷树还是那个老样子,只是更加枝繁叶茂,正如它所在的十八梯,焕新之后,生机盎然。

“前面那个黄桷树,也是我们当年栽的!”

第1眼记者在十八梯游走时,还碰到不少专门“回家”的十八梯原居住民,他们想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现在如何了?市民李学珍在这里住了七十多年,这位土生土长的“十八梯人”,每走到一个巷口,就掩不住兴奋,“这里,原来卖小面,四分钱一碗,后来,涨到八分钱。”

“前面那个黄桷树,也是我们当年栽的。那些下力的、游耍的、抬滑杆的,经常在这里歇凉。”李学珍如数家珍。

十八梯原住居民黄伟则动情地说,“小时候,上学、放学都在这条路,后来,上班、下班也走十八梯!现在,回来一看到十八梯,变化很大!特别是晚上,灯光好美,整个这条街都靓起来了。”

白天不见灯,夜晚能放光。

这些和建筑融为一体的灯箱,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不易察觉,智能控制,忽明忽暗,强弱有序,勾勒出传统的街巷格局和丰富的城市肌理,讲述着市井生活里的万家灯火。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谭明伟

原标题:重庆风景老与新 | 这三年,十八梯的“梯”到底经历了什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