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邹市明,擂台之外
09-06 07:34:50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环球人物杂志消息,1988年,是拳坛特殊的一年。

那年,世界拳击组织(WBO)成立;汉城奥运会发生落败的韩国教练殴打裁判的丑闻;未来的世界拳王木村翔在日本出生。

在更长的时间坐标上,1988年,距离霍元甲在上海用迷踪拳打败英国人过去了79年,距离叶问在香港开馆传授咏春拳过去了38年,传统武林的拳术与侠义已经式微;距离拳王阿里点燃亚特兰大的奥运圣火还有8年,距离邹市明为中国夺得奥运拳击首金还有20年,西方舶来的现代拳击尚未进入大众审美。

1988年,邹市明7岁,瘦弱、文静,会被同班女生欺负。他想到了学武术防身。如今看来,真是一个啼笑皆非的开端——小男孩怕小女孩欺负去学防身,但又是一个充满隐喻的开端——起步于中国武术的小男孩将成为现代拳击的一代风流。

邹市明(右)小时候是个留着长长卷发的“女孩”。

这个转折出现在邹市明15岁,对,就是老阿里颤抖着手点燃奥运圣火的同一年,邹市明参加了体校的拳击推广活动。学武的底子、灵巧的动作,教练一眼看中,挖了过来。

8年后,一战成名天下闻——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铜牌,打破中国拳击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

再过4年,北京奥运会夺金,这是家门口的一战封神,冷门运动里奇迹般诞生了一个新全民偶像。

2008年的观众,乃至2012年看他蝉联伦敦奥运会桂冠的观众,其实没有太多人真正看得懂拳击,分不清哪一拳有效,哪一拳犯规,哪一场打得好,哪一场很艰苦。

现代拳击运动不那么符合东方审美,它不是一代宗师般的行云流水,而是角斗场式的粗犷强悍。身形瘦削的邹市明恰恰注入了一抹东方的灵巧、机敏,看他的比赛,不懂规则又何妨?仿佛看到了“凌波微步”和“铁掌水上飘”,这就够了。更何况,看他腾挪跃动、伺机出拳、一击即中,更有“灵蛇吞象”和“巧兵取胜”的满腔快意,这是中国人才懂的审美哲学。

在距离1988年20年后,邹市明就像一个楔子,打开了现代拳击的东方之门,也打开了冷门运动的偶像之门。

后来的故事,更加耳熟能详。

2015年,他带着大儿子轩轩参加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在一个以影视明星为主的爸爸堆里,他是少有的现役职业运动员。

有一个神奇的事,只要镜头对准邹市明,甭管是体育台的直播镜头,还是娱乐台的剪接镜头,反正,这么多年,从拳击到真人秀,镜头捕捉到的邹市明都是热情、开朗、生机勃勃的,仿佛不曾有苦和痛。

其实,他只是坦然而从容地接受了拳击职业的苦和痛。

伦敦蝉联后,他以32岁的“高龄”踏入职业拳坛,这背后的挣扎非常人可以想见。

美国拳击职业化水平最高,邹市明选择赴美训练。他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在美国过圣诞是怎样的一番光景:“2013年圣诞节那天,我们到了洛杉矶,整个屋子里仅有的电器是一个烤箱和一个电暖炉,唯一的家具是一个床垫,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对,皓皓还在肚子里,我们就在地板上的床垫上抱着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训练了。”

世界不是平的,世界职业拳坛更不是平的,在中国职业拳击从未登上大雅之堂的年代,体制内的奥运冠军邹市明就像一把冲破了藩篱的剑,带着中国拳击杀进了职业拳击的版块。

这一切努力和付出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他在坚持用理想埋单。

所以,2017年,在邹市明和木村翔的焦点战中,尽管拳台上的他拼到站立不稳,甚至最终被击倒,上海东方体育中心里的上万名观众依然响起雷霆般的掌声。这一幕,不单是邹市明的胜利,还是中国体育的进步,哪怕这只是片刻的呈现。

那一日的万众欢呼,见证了邹市明的心愿得偿——因为姚明,篮球火了;因为李娜,网球火了;“我希望因为邹市明,拳击也能火,只有这样,我才能对得起我从事的职业。”

运动员的个体魅力就是如此神奇、如此不讲道理,一个人火了一个运动。

如今,《环球人物》记者再见邹市明,却是在擂台之外了——2018年8月24日,“邹市明春蕾体育教育计划暨奥运金牌十周年慈善晚宴”在他自己创办的拳馆“一号运动中心”展开。

当晚拍卖所筹得的逾200万元人民币善款,都将被用于改善贫困地区运动条件、促进运动福利事业的发展。

这个黄浦江畔的“一号运动中心”,是邹市明用自己多年积蓄的“老本”建起来的。这个选址极富深意。

上海是西洋拳登陆中国的地方,是霍元甲奋斗过的地方,也是1988年拳王阿里访华时指导过中国小拳手的地方。那一年,拳王阿里脱下西装,逐个指点小拳手的动作,他说:“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中国的运动员朋友们提高技巧,争取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夺得拳击世界冠军。”用邹市明的话说:“我们这批中国拳手能成长起来,多少借了阿里的光。”

30年后的今天,唯一一个夺得拳击世界冠军的中国人邹市明,又回到这里,用自己的积蓄为年轻选手搭建比赛平台。

他还把拳击带向自己支教的山区,早晨,他教孩子们背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下午,他教孩子们拳击,“有些孩子开始是没有梦想的,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属于自己。但我去了以后,马上有个孩子就说:‘我想当拳王。’这就是我去那儿的理由和意义”。

下一批中国拳手的成长,大概也离不开邹市明的努力了。

拳王在传承,擂台上结过果,擂台外开着花。在《环球人物》记者和邹市明的数次见面中,这一次,是邹市明最好的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追问:“拳击那么苦,会舍得传承给轩轩吗?”

“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爱好,除了拳击,他也有其他爱好。我只是想通过运动来锻炼他的体魄和精神。最后他喜欢什么、选择什么,我不会干涉。因为拳击不是他的唯一,但是一定要会,这是他父亲身上流过的血。”邹市明回答。

原标题:邹市明,擂台之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