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滴,我肚子疼。” “喝点热水吧!”
“阿嚏……我感冒了。” “多喝热水!”
“怎么办,头疼。” “赶紧去喝热水呀!”
大家对这样的场景一定并不陌生,在很多人的眼中,热水就是万能膏药,哪痛贴哪。
在中国的饮食习惯里,喝热水是一项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惯例。早晨起床第一件事要喝杯热水,吃饭之前要喝杯热水,开会间隙要去倒杯热水,头疼脑热时要来杯热水……
但事实上,除了中国,很少有国家有喝热水的习惯,在国外很多人来看,热水是用来泡茶、泡咖啡的,为什么要直接喝?
但其实,古代百姓的日常饮水是冷水,中国人养成喝热水的习惯也就一百多年。
一颗来自老祖宗的安利
现代医学(西医)是清末传入中国的,在此之前,百姓的医学保健常识都来自中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冰凉之物要少食,过多食用会伤害阳气,导致全身功能渐趋于抑制状态。《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养生图谱《导引图》复原图
中医不仅建议饮用热水,还建议要吃热饭、用热水洗头。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说:“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也就是说饭要趁热吃,不要吃残羹冷炙。另外,书中还提到:“久行不沾冷水,食热食出汗不得吹风,大病初愈不得喝冷水,热水洗头后不得冷水冲洗。”这不就是妈妈们经常对我们说的吗?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爱喝热茶,久而久之竟然出现了专门卖热茶的小贩。《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 其中的“提瓶卖茶者”便是卖茶的小贩,这些小贩在三更时才出摊,把茶卖给晚归的行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这里也没写是热茶啊?别急,茶肯定是热茶,你看看下面这幅图就知道了。
上面这幅图截取自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间的担子上摆着各类茶叶和茶壶,上面还有“上等江茶”的字样;右边的女人手中提着一个藤编的篮子,篮子里放的是茶壶。那么从何看出是热茶呢?细心的你一定发现,藤编篮子的底部有一个小孔,里面冒着火苗,这便是用来加热茶壶的,而藤编篮子本身就有保温的作用。
喝热茶、喝热酒,古人真的很爱喝热饮!
喝热水的习惯竟是“舶来品”?
然而,古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喝热水是件相对奢侈的事情,毕竟冷水加热需要成本,热水保温也需要工具,而大多数的百姓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百姓的日常饮水也是冷水。
此外,和现代社会一样,在古代也有很多人热衷于冷饮,就比如在古代专门设有冰窖,人们藏冰于此,以供夏日消暑。
古代铜冰鉴
因此,喝热水这一广泛共识的形成,还要从近代说起。
近代以来,西方人来华设立租界,很多外国人在此染上瘟疫。例如自从德国1898年占领胶州湾以后,仅一年以后就有约六成的驻军感染伤寒,30余人相继死亡。在之后,每年都会有约四成的士兵染病,第二任胶澳总督叶世克就是因感染斑疹伤寒而死亡的。并且,很多居住在租界附近的中国百姓也因此染病,瘟疫泛滥成灾。
为了有效遏制瘟疫的蔓延,外国人开始主张饮用煮沸的水,毕竟病从口入,煮沸的水可以杀菌消毒,在一定程度上缓减细菌的滋生。
外国人最先引进了开水灭菌的理念,倡导人们饮用煮沸的开水。自此之后,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起饮用水的卫生问题。在1925年,中央防疫处曾对北京自来水进行过一次化验,发现“含有微菌”,之后便登报告诫市民:“万不可饮用冷水;不可冷水漱口,饮用时,须热至六十度,方能杀死水内所含之微菌;不可用冷水洗碗,杯,匙,筷及其他饮食器具;不可用冷水淋浴,不可用冷水洗生果。”从中可看出,国人的卫生意识开始有了质的飞跃。人们逐渐关注到水中的细菌,并将饮用水和疾病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30年代,宋美龄曾多次陪同蒋介石视察前线,发现很多地方的民众衣衫褴褛、精神颓废,她便建议开展一个国民生活改造运动,这也就是后来的“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的原则是“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从国民的“衣食住行”着手,很多条目都是由宋美龄亲自制定的。在“新生活运动”的纲要中特别提到,“饮食养生,人之大欲……注意微菌,生冷宜戒。”也就是说,生水里面细菌多,要烧开了喝。
50年代爱国卫生宣传画
喝热水的卫生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舆论的持续加温。1949年后,喝热水成为了政府海报宣传的标语口号,很多工厂都开始为工人们集中供应热水,有的幼儿园甚至每天要求给小朋友们喂三次热水,以此来养成他们喝热水的习惯。
随着卫生意识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百姓开始自觉的将水煮沸再喝,再加之一系列加热、保温工具的普及,喝热水的习惯也就固定了下来。
从中医养生到热饮盛行再到净水灭菌,国人喝热水的群体性现象总算有了合理的解释。
(原标题:中国人沉迷的喝热水原来是“舶来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