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这才是关于包拯的正确打开方式
03-14 09:58:15 来源:​新华文摘历史微信公众号

新华文摘历史微信公众号消息,一个真实的包拯,脸不黑,没有铡刀,没有尚方宝剑,也没有江湖人士保护。仅以赤诚之心,行正义之事。

历史上连太阳都没法黑的人,不用猜,肯定是包拯。

在小说演义和民间说书人的口口相传中,包大人一张黑脸,素颜朝天,铁面无私,英明善断。

久而久之,包青天成了正义的化身,一种刚正不阿的象征和信仰。

其实,包拯的人生没那么传奇,也不算精彩。抛开那些演义、影视剧的情节杜撰,从一个敢于直谏、正气浩然的贤臣形象入手,才是关于包拯的正确打开方式。

QQ图片20190314100049.png

01

真实的包拯,肤白颜值高,和“包黑炭”的外号毫不沾边。

宋景佑四年(1037年)春,安徽天长县官道上,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包拯正赶赴天长上任知县。

这一年,他已经39岁了。

真实的包拯,人生前39年是陪着家中父母平淡度过的,没什么少年包青天、公孙策和展昭组团到处断案破案的剧情。

39岁才上任七品县令,是包拯水平有限,考不中进士吗?

非也。

真实的包拯,智商够用,却不算顶尖。而且,他是个家庭和谐幸福、健健康康成长的娃,并非父母早亡由兄嫂含辛茹苦抚养带大。

29岁时,包拯高中进士,受命担任建昌知县。由于父母年迈无人照料,包拯上奏请求在家乡庐州附近就职。

朝廷改派包拯为和州监税,可包拯担心父母的饮食起居,一咬牙辞去了官职,在家一呆就是10年。

10年之间,父母相继病逝,包拯为双亲守孝完毕才赴京听调,出任天长知县。

真实的包拯,是个为侍奉父母完全放下个人前途的孝子。

一个恪尽孝道的孝子,绝对不会碌碌无为。

02

仕途起步的包拯转眼已是中年,他并不着急,出来做官,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坚守自我。

天长县令任满调任端州知府,大名鼎鼎的端砚就盛产于此。

包拯到任前,端州各级官吏打着“进贡”旗号层层盘剥,进贡朝廷的端砚十有八九成了行贿京中高官的礼品,真正送到皇帝手上的没有几方。

包拯一来,立即下令端砚定额进贡,不准多生产,更不准走后门。端州的官吏断了财路,眼巴巴地盼着包拯赶紧调走。

一年后,包拯调入开封,临走时不曾带走一方端砚。

鉴于在地方上政绩卓著,包拯升任监察御史。此后6年间,他将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责任心,什么叫官员的自我修养。

说起来很简单,只有一个标准:不停地递奏章。

不给朝廷提意见我做监察御史干嘛!

监察御史任上,包拯七次上奏弹劾转任使王逵。

出使辽国归来,包拯连续上奏建议朝廷重视代州防务,以应对边境突发状况。

升任三司户部副史,包拯先后上奏废除秦陇斜谷务所造船木材向百姓征收的制度,以及七个州向百姓征收河桥竹索赋税的旧例。

时间一长,包括宋仁宗在内的很多人都明白了,不把包拯放入谏官序列,简直是太屈才了。

03

出任知谏院谏官后,包拯先强行给宋仁宗搞了三个座右铭:

一.虚心纳谏,分辨是非。

二.爱惜人才,严正刑禁。

三厉行节俭,去除苛政。

他还特意指出:希望陛下把这三点牢记在心,并放在御座上,不时瞅瞅,以为镜鉴。

特别强调,包拯一生最精彩的故事,不是在开封府,恰恰发生在谏官任上。

这件事,可以叫做“包拯不松口,皇帝也没辙”。

这件事的主人翁共有四位,宋仁宗、包拯、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张妃的伯父张尧佐。

张妃得宠,特别想让伯父坐上火箭一路飙升,而且张妃是个枕头风吹得极其猛烈的女人,整天在仁宗被窝里替伯父要官。

宋仁宗一时心软,打算让三司使张尧佐兼任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使、景灵宫使四大美差,赐二子进士出身。

皇帝脑子发热,谏官们就得负责泼凉水。

想破格提拔张尧佐,必须先问问我们答不答应!

谏官们的答案很一致,不答应。

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堵在大殿里,集中火力要让仁宗收回旨意。

仁宗不许。

包拯一着急上火,直接冲到仁宗面前,大声说道:陛下即位近三十年,没做过失道败德的事,近年来却重用张尧佐这种没水平的国戚。宰相们不肯以忠言相谏,而是阿谀奉迎,顺从陛下的旨意,我们这些言官存在的价值正在于此!

包拯越说越激动,不禁唾沫星子横飞,溅了仁宗一脸,仁宗一边擦,一边还得抬头认真听包拯讲话,不然很容易落个不听忠言的名声。

包拯接着说道:任命张尧佐的诏书下达那天,太阳阴晦,凶气蒙蒙,此乃天意,臣恳请陛下立即收回成命,剥夺张尧佐的官职,若实在不得已,宣徽使、节度使可选择一个授予,这已是黄恩浩荡,不可逆天而为!

包拯说完,同僚王举正准备接着怼,仁宗见状,赶紧发话:近日你等让朕免去张尧佐三司使的职务,给他一些高大上的美差,以示恩赏。朕采纳了你们的提议,才让他身兼四职。诏令下发后,你们又来争吵,反反复复,这怪朕喽!

说罢,仁宗赶紧溜了,他实在害怕包拯接着话茬继续挑刺。

回到后宫,张贵妃还满心期待地问:陛下,我伯父的差事安排到位了吗?

一听这话,仁宗气不打一处来,冲着张妃一通抱怨:妇道人家,你只知道替你伯父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御史中丞是包拯吗!

有包拯在,就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

04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58岁的包拯这才来到开封府,暂代开封府尹。

注意,只是暂代,包拯从未正式出任开封府尹,因为一年半后,他就从开封府离职。

开封府里没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更没有御猫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包拯根本不需要这些,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就已足够。

在短暂的任期内,包拯主要做了两件事:

其一,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

开封府旧制,凡来告状的百姓,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

这种制度一看就有漏洞。由于诉讼者不能面见府尹,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徇私舞弊,致使许多家境贫寒者无钱伸冤。

包拯到任,宣布诉讼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此举极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受到开封百姓的热烈拥护。

其二,执法严峻,打击不法皇亲国戚。

开封城作为宋朝的首都,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多如牛毛,素以难治著称。

难治的根源其实很简单,怕得罪人。

包拯却没那么多顾虑,在其任就得谋其政,吃着朝廷的俸禄就得为皇帝尽忠,我管你是谁的亲戚呢!

包拯规定: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凡横行不法、欺压百姓者,一律严惩。

简单数十字,谁都看得懂,执行起来毫不含糊。

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一言不合连皇帝都敢怼的事迹早已满城皆知,这么个大佬,皇亲国戚谁也不敢轻易犯事。

短短一年半,包拯的名声如雷贯耳,开封城百姓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当时,开封城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阎罗、包青天,包拯的威严形象早已融入百姓心中,即便没铡过陈世美,没办过“狸猫换太子”的奇案,丝毫不影响包拯人格的光辉。

以至于一提开封府,就会自然想到开封有个包青天。

一想到包青天,就会自然想到他能铁面无私辩忠奸。

05

卸任开封府尹,包拯再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人生最后5年,包拯的精力依然充沛,似乎从来没有什么事能让他主动退缩。

为敦促仁宗早立太子,包拯再次开怼,随后相继弹劾私买土地的三司使张方平、在蜀地任职腐败堕落的继任三司使宋祁,随后不顾病情,以61岁的高龄接任三司使。

这事让大文豪欧阳修很不爽,他还打了个很犀利的比喻:包拯这么整就好比自家的田被别人的牛踩了,不但夺了人家的牛,还贪图人家的田,太过分了!

包拯一听,脾气分分钟爆了,他闭门不出,不再署理三司使事,最后还是仁宗强行干预,包拯才重新任事。

3年后,包拯病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享年64岁。

噩耗传出,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仁宗亲临包府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病逝前,包拯没什么遗嘱,只是强调了这么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没有铡刀、没有尚方宝剑,更不需要江湖人士保护。他始终坚信,公道自在人心。

他断过牛舌案,展现了不俗的断案能力;

他不拿端砚,展现了为官的清正廉明;

他怒怼仁宗,展现了诤臣的刚正不阿;

他弹劾权贵,展现了为民父母的铁面无私。

他不会想到,自己能在后世那么有名。

包拯是个简单而纯粹的人。他不会说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只愿贯彻正义,一点一滴将该做的事一做到底。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没有仁宗,就没有包拯;没有宋代优待文人的国策,就没有包拯施展才华的舞台。

包拯不是传奇,不是传说,甚至不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以赤诚之心,行正义之事,不需要太多精彩的剧情,更不需要后世各种传奇的渲染,做好一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忠臣、能臣、良臣,为君主谋国,为百姓谋利,以浩然之气无愧天地,这才是关于包拯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考材料:1.《宋史·包拯传》;2.《续资治通鉴长编》

原标题:这才是关于包拯的正确打开方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