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科学家撰文:相比“迷路说”“磁场说”,我更认为这是象群“自然扩散”的大命题
06-04 18:53:36 来源: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消息,一群拖家带口的野生亚洲象,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向北,经过普洱、红河、玉溪等进入昆明晋宁地界。大象“出走”保护区一时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解答,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大象为什么会离开保护区”以及“未来如何缓解和避免人象冲突”这两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部分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呈现增长态势。除了罕见的“大象出走”,还有更常见一些的“野猪进城”“老虎下山”等现象,在局部地区造成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紧张和冲突加剧。人跟野生动物的关系也需要一种“再平衡”。

01 象群出走,其实是野生动物的一种自然扩散行为

扩散行为几乎存在于所有野生动物之中。从进化的角度,野生动物扩散有助于扩大物种分布范围,减少局部种群密度,避免近亲繁殖等,是野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适应机制。

野生动物扩散有时是主动的,例如为了寻找配偶或开辟新的领地,部分野生动物个体会离开所在群体和出生地区,迁往原有分布区边界地带,如果有幸生存下来并成功繁衍后代,野生动物的生存范围就会扩张;野生动物的扩散有时也是被动进行的,尤其是当原有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侵占或不能满足生存和种群繁衍需要时,它们就会迁往其他地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野生亚洲象通常会根据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在一定区域内游荡,没有固定移动规律。除了前往特定区域补充矿物质(硝塘),在农作物和果蔬成熟季节,也会受到食物吸引,前往分布区内的村庄和农田。

从此次亚洲象北迁的路线看,象群的移动没有规律可循,很可能就是动物的自然扩散行为,但究竟是主动扩散还是被动扩散,还需要深入全面研究

目前象群北迁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因为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头象迷路了;还有一种观点是“磁场说”,这些亚洲象一路向北,更像是烙印在其基因中的迁徙本能偶然间被激发,而这可能与太阳活动导致的剧烈地磁扰动有关。

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目前都还停留在推测层面,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的支持。头象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成年母象担任,类似母系氏族的老祖母,决定象群的移动方向和停留时间。而有学者曾对非洲象和一些昆虫的迁徙从磁暴的角度进行过研究,但亚洲象没有长途跋涉的习惯,在食物充裕的情况下,象群一般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游荡。

60b8a8bf7e25d.jpg

↑6月3日17时26分,经过围堵加食诱的方法,15头大象从山坳里走出。

02 人象冲突,印度日本尝试“栖息地通道”“植被改造” 

亚洲象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曾非常广泛,它们的足迹甚至到达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近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亚洲象的分布范围大为缩小,目前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野外种群数量约300头,大部分生活在西双版纳、南滚河、勐仑子等自然保护区。

2000年以来,随着亚洲象局部种群的增长,一些保护区周边地区的人象冲突也不断加剧。据统计,仅2013年至2019年,云南地区的人象冲突就造成73人伤亡,直接财产损失2.1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量。除了人员伤亡,当地也发生过多起因盗猎、触电、误食打了农药的作物、人开枪自卫、交通事故等导致大象意外伤亡的案例。

亚洲象的寿命可达几十年,是北半球体型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它们对于维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至关重要。大象的智商和情商也比较高,记忆力尤其出众。有研究显示,大象可以同时识别并追踪多达三十个同伴,并且对水源、食物、迁徙路线等重要生存信息可以保持长期记忆。然而,由于猎捕、栖息地破坏等原因,亚洲象目前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保护亚洲象也势在必行。除了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外,亚洲象也被列为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物种,严格禁止其制品的国际贸易。

在缓解人象冲突方面,云南开展了多种尝试,例如建设大象食源基地、大象肇事补偿、建立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在保护区周边村寨设立隔离围栏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象冲突,但是一些亚洲象保护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栖息地的质量、面积以及连通性等方面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国家和地区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做法也值得参考和借鉴。比如印度也存在人象冲突,当地管理部门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建设大象栖息地通道,保障动物正常迁徙;建立公众信息通报、红光警告、公交车广播等综合预警系统,这些做法使印度大象伤人事件的数量明显下降。在应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方面,日本的做法是鼓励当地居民在森林和田地间设置缓冲带和防护网,并对森林植被进行改造,增加适合野生动物栖息并能提供足够食物资源的植物种类。日本部分地区还学习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经验,将狼等顶级肉食动物重新引入野外,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亚洲象保护和人象冲突是个涉及多个部门和多方利益群体的复杂议题,解决起来也需要政府、学者、保护区、周边社区等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只有兼顾亚洲象的生存需求与当地居民的生计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象和谐共生。

微信图片_20210604133115.jpg

↑疑似独自警戒的公象 图据澎湃新闻

03 动物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只能从自身入手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野生动物的新闻频繁登上网络热搜。有些人对此表示高兴,认为野生动物多了是好事,说明生态环境保护见到了成效;也有些人表示担忧,认为野生动物多了会增加与人类的冲突,并且会侵害人类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亚洲象北迁既是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也是重构公众对人与野生动物关系认知的绝佳机会。

人和野生动物都是地球的居民,共享地球家园,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栖息地其实就是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与邻为善是为人之道,但也完全适用于人类对待野生动物。在进化上野生动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野外环境,也只有大自然才能满足其生存和繁衍的所有需求。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有网友建议把大象送到动物园里,但很显然,大自然才是野生动物真正的家园,也只有把野生动物留在野外,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动物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动物与人类发生冲突时,怪罪动物没有意义,我们只能从自身入手,寻找原因,并积极解决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60%的新发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其中逾70%来自野生动物。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也给人类社会敲响警钟,让我们反思应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有效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播链条,特别是来自野生动物的病原体感染,是未来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关键。为此,人们需要降低新发流行疾病的威胁,遏止人类对动物与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这些措施也将积极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降低全球经济损失。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提出的“同一健康”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同一福利”“同一健康”的方针,把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人类需要认真看待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共建生命共同体”等中国方案也正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多年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也在倡导公众践行“动物友好型生活方式”。所谓“动物友好型生活方式”,是指在旅游、饮食、保健、养宠等活动中,奉行善待动物的理念,减少对动物的伤害,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虐待,核心包括不参与野生动物娱乐活动、不买野生动物制品、不养野生动物宠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合理膳食,优先选择福利养殖产品、责任养宠(猫、狗)、不在社交媒体发布传播虐待和伤害动物的信息。

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人生来就对其他生命形式有亲切感,亲近自然是人的本能。善待动物,保护自然,其实也是善待人类自己。 

原标题: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撰文:相比“迷路说”“磁场说”,我更认为这是象群“自然扩散”的大命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