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9日)中午,万州,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操场,冬日暖阳让人有些雍懒。乒乓台那边,是另一番场景。两个女生挥舞球拍,谈笑风声。扣球相对频繁的那个女生长发及肩。
她叫倪冬艳,今年21岁,浑身扬溢着青春气息。她学的是幼教专业。如果她父亲在世,今年正好80岁,去世时间是11年前。
那年,倪冬艳10岁,69岁的父亲在冬天的夜里,再没醒来,留下她和残疾且严重智障的母亲。她举债葬父后,除坚持读书外,头等大事是起早摸黑照料靠爬行才能挪动身体的母亲。她用稚嫩双肩撑起风雨飘摇的家,设法还清了债务。她的孝顺和励志感动中国。社会各界纷纷伸援手帮助这对苦命母女。很快,捐款达到6万元,她向社会宣称,不再接受仍从四面八方汇来的捐款。
6天前,同样在操场,我们跟正值桃李年华的倪冬艳聊天,少顷便捕捉到这样的信号,她落落大方,已成功走出曾经那段灰暗的人生。
她的故事,得从11年前讲起。故事里,那些人和事,她能如数家珍,即使随口提到的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很有温度。
隔400公里的约会
万州城区约400公里外的地方,是黔江区鹅池镇敬老院。这里,住在倪冬艳的母亲及15个老人。倪冬艳从万州坐客车到这里,一个往返需要4天时间。
耗时长加学业重,今年国庆后,她再没回过敬老院。不过,昨中午,地域的阻隔丝毫不影响她与母亲共在一片冬天的阳光里,进行一场奇特约会。
在院坝,母亲陈艾娥,坐椅,穿红花绿叶相间大花袄,发丝散发着淡淡香气。她闭目,惬意地享受阳光。
10多分钟前,护工搬板凳倒热水,帮她在院坝里洗头。擦干、梳头、聊天……护工的陪伴,让她快乐。不时,她发出爽朗笑声。是时,养老院的气氛因她变得有生气;偶尔,其他老人靠近与她搭话或说笑,她含混不清的话从嘴里迸出,别人听不太清,她却谈性高,唯一相对字正腔圆的话,仅限“冬艳”和“女儿”。
陈艾娥今天48岁,她是无忧的,她已经晒干的发丝,找不到1根白发;倪冬艳是幸福的,打乒乓结束,跟同学相伴回寝室,着手准备下午上课的书本。
这对母女相距约400公里,同在一片阳光下的约会场景,倪冬艳说不是巧合。
原来,每周,她都要给敬老院院长李少堂通电话,除对敬老院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嘘寒问暖外,最关心的是母亲近况。每周,敬老院会安排护工给陈艾娥洗一次头,时间是一天中最暖和的中午,有阳光的日子洗得更仔细。
昨天中午,倪冬艳去食堂途中,发现头顶上的阳光不错,遂打电话,才有了她跟母亲相隔400公里,仍在同一片阳光下的约会。
年龄隔不开的家庭温度
专科学校附近有铁轨,成都东往返万州的高铁驶过时,倪冬艳说,她能听到轨道被碾压的咣当声。
“我有个小秘密,说出来,你不准笑。特别想妈妈却不能回家的时候,我就很仔细地听铁轨响声,感觉它能把我带上车,高铁比汽车快,要不了多久,我就回到妈妈的怀抱。”她说完这话,不经意地看我们表情。我们根本笑不出来。
她的家就是敬老院。11年前,本报报道她的家庭变故后,黔江区民政部门及镇政府请她和她母亲入住。自此,这里成了她和母亲的家,其他家庭成员是院里其他老人。
迄今,包括她、她母亲及其他老人,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成员为17人。
这个特殊大家庭成员的组合,年龄跨度相当大。敬老院院长李少堂讲,他们中,年龄最大者85岁,倪冬艳21岁是最小的。
按民政部门相关规定,倪冬艳年满18岁后,就不能住在敬老院,“基于她母亲残疾且严重智障,且是她唯一亲人的状况,另结合她正读书、属严重贫困人群的特殊原因,就特事特办让她成为了敬老院最年幼的家庭成员。”
17个家庭成员的年龄悬殊,没有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相反,因为有了倪冬艳,大家的年龄差距变得模糊起来。
有家就有温暖。“现在去万州读书,以前在镇上和黔江城读书,冬艳只要做完作业或回来看妈妈,都会跟其他老人聊天,替他们拖地、洗头……老人们很喜欢这个心地善良的姑娘,都待她就像自己孙女。”李少堂聊起倪冬艳在敬老院的11年,评价她“非常可以”。
倪冬艳说,从小学到初中,她每天早晨从敬老院出发,步行去学校读书,下午放学后返回。给一些老人送过终,也给新来的老人们洗过脚,带着妈妈给这里的老人聊天,是她很愿意干的快乐事情之一。
在李少堂的眼里,倪冬艳的孝,除对母亲外,也包括院里的老人们。她是个“很懂得感恩的姑娘”。
11年的授人以渔
在倪冬艳的记忆里,她住进敬老院的时间,是本报2006年3月报道她的家庭变故后不久。在别人眼里,孩子住敬老院会面临诸多不便,比如,其他老人的起居时间、喜静等生活习惯,跟成长期的孩子是有冲突的。她的经历给出答案是这样,和谐相处,自立能力得到锻炼。
鹅池镇属农村,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是,每天吃两餐。敬老院也不例外。早上8时,早餐;下午4时,午饭兼晚饭。需要补充的是,这两餐的开饭时间,跟倪冬艳上学时间不突破,只是饭菜口味更适合老年人的清淡喜好。
倪冬艳正处长身体年龄,每餐,她都自我要求必须吃饱,否则到了吃中饭时间会很饿……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变得自立了,放学后做作业、朗读课文、玩耍等,绝不影响其他老人生活;照料母亲起居,减轻敬老院工作量;融洽母亲与其他老人关系,她是所有人的“小棉袄”。
现在,倪冬艳说,她的生命中,遇到了太多关心她成长的人,“我稍加梳理会发现,大家对我成长的苦心,印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我很感恩大家对我自立自信自强方面引导和培养,不然,我人生的‘自我造血功能’很可能会缺失。”
自信,在她小学至高中得到树立且逐日强化。她坦言,因为家庭变故,她不太会跟陌生人打交道,甚至对老师也不例外。她记得小学的班主任叫喻东,教语文。在学校,喻东特别关心她,除教她跟敬老院老人相处的自信技巧外,也经常单独辅导她学习,鼓励她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强调要多学知识才能做个有用的人。中学班主任她也记得,叫周灿。读初中的时光里,周老师对她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刻意引导,告诉她,人立世不能缺自信,它如融入社会的敲门砖。
最让她铭记的是,初三时,周老师为她选择专业提供建议,即读幼教专业后踏入社会,每年有约3个月的时间陪伴她母亲。她选了现在的专业,她相信自我选择的正确性。
她补充,读书期间,费用由政府资助。她举例,高中时,她讲,有600元的生活补贴费打进饭卡。她用不完,余额转到后来读高中时使用。她读的高中是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专业是幼教。这所学校与她现在读的学校是合作办学关系。
到读高三那年,她出落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她说,接触的同学和老师更多,随着知识越来越充实,自信心也更足。毕业前,她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登上讲台,以学生代表的身份讲述自己的成长、收获及感恩。台下,掌声不断。
今秋,她来到万州区现在的学校读书,当寝室的室长,自立能力进一步提升。另外,每月的助学补助金,她有计划地以周来支配。据此,她学会了对钱的自我管理,即理财。
在自强方面,她去自习室的时间变得更多,目标是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踏入社会后做个有用的人,永别资助和捐款。
在自信这个层面,现在,她更相信只要付出就必有收获,未来,当老师是她的人生方向,她“完全可通过努力去实现”。
她的桃李年华
倪冬艳今年21岁,正值人生桃李年华(20岁女子的代称,这样的年华未施粉黛,自有一份桃李之艳丽——记者注)。她长发及肩,中等个、不胖不瘦,面容姣好。她跟11年前本报报道时的模样,判如两人。
和这个年龄层的人一样,在她的QQ“说说空间”里,她生活中的代表性瞬间,都能看到相关记录。
目前,“说说空间”的浏览量达5000多人次。细看,她跟朋友聚会的照片中,她笑容很深刻;假期时,她来解放碑拍的夜景、街拍的同框点滴,青春气息浓;她跟男友牵手的幸福或搞怪自拍,幸福感让人羡慕……她有属于这个年龄层该有的幸福。
毫无悬念,她的拍照、短视频,甚至美颜相机处理后的大头照片等,加上她跟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学留言互动,成为她美好生活的有力佐证。
来自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消息说,倪冬艳的学习成绩不错,读书用功,师生关系也融恰。
在倪冬艳回复朋友的留言中,可看到她正值桃李年华的另一层意味。她认为,这个年龄是她不久踏入社会的元年,新起点的方向是实现自己设想的未来人生轨迹。永怀感恩社会各届帮助她的心,不负大家盼她成有用之人的期望;尽一己之力,拥抱自我规划的从教职业理想;照料好母亲,披上婚纱过平淡的真实生活。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黄艳春 摄影 李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