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深受好评接连获奖 解码中国戏剧的“万州现象”
02-12 07:41:2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212074733_副本.jpg

三峡川剧团团长谭继琼。

“巍巍峨峨长江边,山山水水爱煞人,新时代里幸福多,绿水青山任我行。”

10日晚,细雨微凉,华灯初上,万州区南浦剧场竹琴声声,悠悠传出曲丽婉转的唱腔。这是三峡曲艺团在2017旧历年的第100场封箱演出,坐席满满当当,户外寒意刺骨,仍有上百观众来捧场。“每个周末我们都会来看,除了自己喜欢,更因为这是万州文化的窗口,我为家乡自豪。”南浦剧场的常客、62岁的谢胜平笑着说。

担纲当晚演出主持的潘涛已有三十多岁,但他看上去比实际年纪小,私下聊天还略显腼腆。他说自己在2000年自四川艺术学校毕业后回到万州三峡曲艺团供职时,压根没想过会在这样一个区县院团待这么久。“一晃18年了,从小潘变成潘老师,从曲艺团升格为曲艺传承中心,曲艺事业在万州发展越来越好,我庆幸我的坚持。”

当年跟潘涛一同毕业回团的共有十位同学,如今只剩他一人还在团里坚守。三峡曲艺团副团长庞德矛回忆,那时文艺院团面临危机,发不出工资,留不住人才,那些定向培养的青年苗子陆陆续续离开。追昔抚今,他很感慨,“能坚持下来的人,除了靠满腔情怀,还得益于近年来院团生存环境的改善,我们赶上了文艺发展的好时代。”

据了解,近年来万州不断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先后创排出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 《三峡人家》,现代川剧《鸣凤》、《白露为霜》,歌舞诗画《梦回三峡》等“万州造”舞台艺术作品,接连摘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家级和市级大奖,入选国家级和市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的“万州现象”。本报记者近日来到万州,一探这座小城的文艺复兴之路。

深受市民喜爱

每周末演出的南浦剧场是曲艺宝藏

万州深居三峡库区腹地,“京川歌舞话”等文艺形式曾在此蓬勃发展,有着深厚积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改变了群众文化生态局面。

“影视作品等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带给传统文艺巨大冲击,观众大量流失,万州文艺事业曾一度陷入颓势。”庞德矛目睹了这个变迁,他说,在由盛转衰的历史环境下,包括曲艺团、川剧团、歌舞团和杂技团在内无一幸免,“有一年春节,团里要靠借的两万块发工资。”庞德矛是所谓的“团二代”,1952年,原三峡曲艺团成立时,他的母亲便是首批演员,他自己则在1996年部队转业后回到团里,从基层开始成长为负责人。与曲艺团打了半生交道,庞德矛见证了万州文艺的盛衰变迁,又欣喜地迎来复兴之光。

downLoad-20180212074749_副本.jpg

南浦剧场竹琴表演。

如今,越来越多的万州市民正通过每周末定期演出的南浦剧场了解家乡的曲艺宝藏。取名自万州古地名的这个小剧场就设在长江边上,三峡曲艺团在此驻场,演出都是公益性质,布置得古色古香。在这里,一杯清茶、一把瓜子就能度过一个有文化味儿的夜晚,所以小剧场时常爆满。

“‘镇团之宝’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竹琴非常受欢迎,2016年还拿到了两项牡丹奖提名。很多观众说,他们第一次知道万州还有这样的好东西,这些文化珍宝除了通过驻场与群众见面外,每年还有两百场左右的下基层进校园演出,普及度越来越高。”庞德矛说。

三峡曲艺团确实越来越忙。“南浦剧场的2017百场演出封箱了,接下来新春文化惠民演出又将继续。”庞德矛默算了一下,说到,“年初一上午是万州区迎春演出,正月十五启动2018的小剧场周周演,三月初下基层乡镇又是十几场,四月的渝州大舞台还有十来场。”

困局终被打破

“梅花奖”得主曾举债创排新剧目

三峡曲艺团的办公地点在万州区周家坝心连心广场,三峡川剧团也在同一栋楼里。2017年12月29日,元旦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虽然已是午饭时间,但是川剧团里十来位演员还在紧张排练。团长谭继琼一边上妆一边在旁指点。总算差不多满意了,大伙儿收拾用餐,这位“梅花奖”艺术家才回到办公室扒拉几口盒饭。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将去一所学校,为近千在校师生送上几出经典的川剧折子戏,这也是三峡川剧团在2017年的最后一场惠民演出。虽然演员们对剧目早已烂熟于胸,但每次演出前的排练大家依然不敢懈怠。“舞台上确保万无一失,是戏剧工作者的本分。”谭继琼说。

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与责任,是谭继琼上任15年来带领全团奋进的重要支撑。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伴她摘下“梅花奖”,《鸣凤》、《白露为霜》等作品也让这个小剧团走向全国。

刚接手时的惨淡,谭继琼永远记得,彼时三峡川剧团一度濒临撤销,“那些年舞台艺术大环境很不好,人才流失人心涣散,我心里不是滋味。”

1992年,谭继琼从戏校以尖子生身份毕业回到万州,25年来从未离开,“我们团1952年就有了,后来多次体制改革流失不少人才,但我很清楚我们团文化底蕴根基还在,大家还是很有情怀和实力,缺的只是舞台和平台。”上任团长后,她举债50万元争取到剧作家隆学义的《鸣凤》进行创排,川剧团的困局就此打破。

“当时完全是孤注一掷,人力、财物全部投进去,但全团都斗志高昂。”谭继琼感慨,是艺术、良心和责任驱使着她跟同事排除万难,“《鸣凤》代表着我们的信念,因为好的剧目才能凝聚力量,同时带动大家恢复专业技能,倘若真能做出点成绩,那就是额外的幸福了。”

从题材上入手

摸索出艺术性与人民性结合的路子

从累计演出300多场的全国“五个一工程”话剧《移民金大花》,到2017年已连演33场引发热潮的话剧《薪火》,作为两部作品的编剧导演,77岁的三峡歌舞剧团前团长潘龙吟认为能够成功的根本就在“取材于民”,“剧本都是源于基层真人真事,剧中角色大都有原型。”他举例说,《薪火》讲述的是三代党支书带民修路的故事,而这就是1999年去巫山下庄村采风的收获。“不要以为艺术创作就高高在上,要真正沉下去,才能引起群众共鸣。”潘龙吟的这番话也令谭继琼深表认同。“有些人担心川剧作为传统戏曲容易与群众疏离,但只要你用心走近,他们也愿意细听。”

谭继琼坚持常年下乡演出,从中也摸索出一条艺术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路子。“农村坝坝里唱川剧,如何保证老百姓喜闻乐见?不妨从乡亲们熟悉的题材入手。”谭继琼说,她们下乡在演出传统川剧的同时,还创作了一批川剧小品,“像《称妈》、《戏妻》等与农村赡养、孝道善心相关的正能量题材,语言朴实,人物生动,观众代入感极强。这些小品类川剧像是传统川剧的佐料或配餐,可看性与艺术性都兼顾了。”

驻场“南浦小剧场”周周演也是三峡曲艺团与人民的亲密接触。“曲艺本身最具群众基础,说拉弹唱寓教于乐,我们的舞台小节目比较多,像竹琴、评书、清音等,并且都是纯公益演出,群众欣赏起来可以说零门槛。”庞德矛说,“南浦小剧场”周周演已成为万州新的文化旅游招牌项目,“更难得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加入我们学习并传承非遗,这是我们的幸运,更是三峡文化、巴渝文化的希望。”

downLoad-20180212074809_副本.jpg

三峡杂技艺术团,演员在排练。

■专家评述

万州戏剧发展

是对坚守的回报

放眼整个万州,除了曲艺、川剧,话剧、杂技等,其它舞台艺术形式也发展蓬勃,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这座城正闪烁着愈发耀眼的文艺星光。

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现代青春川剧《鸣凤》、现代川剧《白露为霜》和音舞诗画《梦回三峡》……重庆直辖20年来,一批具有万州名片的舞台艺术精品相继问世并在全国获奖,让万州吸引了全国戏剧界的注意。

“京沪地区不少专家很好奇,何以一座小城呈现出如此令人称奇的舞台活力,去年6月,他们来到万州举行中国戏曲现代戏重点院团剧目建设研讨会,试图对此进行探讨。”《万州文化》负责人何真宗介绍,这次会议上,中国戏剧“万州现象”被与会专家提了出来。

《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说,“这四部具有万州名片的戏剧有取材三峡大移民的《移民金大花》,有讴歌生活真善美的《三峡人家》,而根据名著改编的现代青春川剧《鸣凤》以及大型川剧《白露为霜》,更是走出了一条戏曲创新发展的新路。”

专家们关注到的主要是以川剧、话剧、歌舞剧为代表的万州舞台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三峡杂技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上也表现抢眼,他们创排的大型诗画艺术杂技《情满三峡》美轮美奂,更常年去到美、法、韩等国不定期驻场,让重庆杂技名声远播海外。

“我很幸运地看到了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三峡歌舞剧团前团长潘龙吟感慨,他在京剧世家长大,见证了万州当代戏剧发展的沧桑往事。潘龙吟说,院团改革浪潮中,三峡歌舞剧团也几起浮沉,“如今的局面,大概也是对坚守的回报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