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沙区打造婚俗文化长廊,来看“结婚证”的前世今生
09-03 11:37:4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沙坪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打造的婚俗文化长廊吸引市民驻足观看

结婚证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一种承载。从古至今,“婚姻证书”经历了哪些变迁?9月3日,记者从沙坪坝区民政局获悉,该区在全市率先打造婚俗文化长廊,集中展现着结婚证和离婚证的历史变迁过程。同时,将各个时期的婚姻文化归类展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巴渝婚俗

明文记载的首个结婚证书

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合挥

婚书的出现,最早从商周时期的《周礼》就提出。可婚书一直是民间私人间契约,不需要官权力介入。

“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前必须一同前去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向当地政府领取专门的‘票签’,这就是‘合挥’,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结婚证书。”沙坪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胡婷介绍,“合”意为合并的意思,合挥一式两份,中央盖政府龙凤大印。左半份是存根,由政府留存;右半份交给新娘保管。合挥上记录有夫妻双方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胡婷解释,“挥”是粤语方言,凭证的意思。它又称“龙凤合挥”,是太平天国法定结婚证书。如果不持合挥而被发现携带女眷,即以强奸论处极刑,军纪十分森严。

1949年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书上有介绍人、主婚人信息

△民国32年的结婚证

在婚俗文化长廊的结婚证橱窗中,我们看到了各个时期的结婚证。在民国32年(1943年)的一张结婚证上,不仅有有介绍人名字,还有主婚人、证婚人、订婚人等的名字。“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胡婷说。

△民国37年的结婚证

“我们是1948年结婚,到现在足足70年了。”家住沙坪坝区金沙港湾的罗奶奶告诉记者,那时候在农村没有扯证一说,她和老伴儿经媒人介绍,结婚前就见过一次,后来在村里摆上20桌办招待,算是正式结婚了。即便看似“无证”,两人一路风风雨雨,携手相伴,不离不弃。“那时候结婚也不像现在这样包红包,亲朋好友都是送物资,家里有小菜的送小菜,有挂面的送挂面。”罗奶奶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夫妻”

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人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从此以后,婚姻法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姻。

△解放后的结婚证

记者在展示的结婚证橱窗看到,从1952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结婚证上都印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图案,而在1952年至1959年的结婚证上,还有和平鸽的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侧面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

“结婚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和自由发展,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老习俗。”胡婷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上世纪60年代的婚照,黑白颜色依然没有掩盖住新人的青春朝气;上世纪60至70年代,男女都爱穿军装,红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文革期间的婚俗

“我们在上世纪60年代扯证结婚。”如今住在重庆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陈婆婆告诉记者,当时和丈夫同在厂里上班,扯证时,两人去单位开了封介绍信,然后就去街道办事处登记了。

“没有拍照,没有鲜花,工作人员就是问我们双方是否自愿,然后就颁证,过程很简单。然后我们回来就给亲戚朋友厂里同事发了喜酒,就算是结婚了。”

改革开放后:

结婚证变得单调、枯燥

△1984年的结婚证

改革开放后,各类口号等从信息从证上消失,结婚证本身变得单调、枯燥。记者看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结婚证,巴掌大小,内容简单,仅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无需其他信息。

家住大坪的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与妻子扯证结婚,他回忆,结婚登记的前晚。激动得一夜未睡,为了让自己在登记结婚那天帅气些,狠心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身中山装。“那时候登记过程不复杂,不需要照相。结婚证也很简单,就是对折的一张纸,像奖状一样,可惜后来不知怎么弄丢了。”金先生说,扯证当天,他和妻子还带了糖果送给证婚人。

△改革开放之初结婚时所用的“三转一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用自行车接新娘,进洞房还要闹洞房等,嫁妆也开始了变化,从三大件的嫁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又多了电视、冰箱、洗衣机。还有一套时髦的家具。”胡婷介绍,改革开放之初,婚礼都非常朴素,那时在家办酒席的居多,婚礼前就要早早准备好所需物品、酒水等、婚礼当天在院里架起炉灶,请来亲戚,朋友帮忙、一场婚礼往往要吃几餐。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婚礼更加丰富多彩。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必不可少的元素。

△70年代婚房

△80年代婚房

据了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婚礼也越来多元化,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步入二十一世纪,婚礼仪式越来越隆重,特色婚礼也越来越多,西方的教堂婚礼也开始被人们接受、年轻人更加好有个性、草坪婚礼,烛光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个性化婚宴已拉动婚礼消费的主力。

新闻多一点>>

离婚更注重隐私了

证上已不再提及缘由

△如今使用的结婚证和离婚证颜色几乎相同,只是结婚证是烫金字,离婚证是烫银字

婚书的产生,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在沙坪坝婚俗文化长廊里,除了各个时期的结婚证,这里还展出了各个时期的离婚证。胡婷介绍,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集中反映的是男权社会。离婚证书的出现,在中国女权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婚书以前,更多的是男女双方父母加媒人之间的签约,一旦婚姻发生,婚姻是否继续的主动权全掌握在丈夫手里,他有权休妻,“离婚”权只在丈夫一方,离婚证自然多余。

△清朝的休书

据了解,自汉朝推出丈夫休妻的“七出”规则,到唐朝《婚律》休妻七理由:“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等都只维护在男权的利益上。

△解放之初婚俗

1950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它对我国婚姻家庭的和谐平等、婚姻自由作出了相关规定,为婚姻中的男女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这时起,离婚证跟结婚证一样正式了,标志着在法律上婚姻两方趋于平等,不再只是男方能休妻的权利不对等。

△如今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的地方是单间小屋,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结婚证与高科技接上了轨道,简单快捷,都是电脑出证。”胡婷说,相比以往,办理离婚证也更加注重隐私,至于离婚原因等内容,从清朝休书到上世纪80年代的离婚证上都有写明离婚缘由。比如,记者看到展出的1951年的离婚证书上,清晰写有“因恋情不合”;一张1971年的离婚证上写着“没有生育,感情经常闹纠纷”;1977年、1986年的离婚证上备注着“感情不合”等字样。“而现在的离婚证,不会体现当事人为何离婚的信息。”胡婷说。

△1971年的离婚证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实习生 陈珊 摄影 冉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