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子
抗战时期美术遗址有哪些?沙坪坝能找到不少地方,其中一处便是张善子墓。19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沙坪坝区获悉,位于歌乐山的张善子墓已修缮完工。
提到张善子,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如果提到张大千,估计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张善子是张大千的二哥,在中国画坛享有“虎痴”盛誉,曾创下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个进入美国白宫的画家;第一个由当时政府派出的赴欧美宣传、募捐并有重大贡献的画家……
历时半年
张善子墓修缮完工
△修缮之前的张善子墓
张善子墓位于歌乐山松林坡半山腰上,这里静静地躺着一位书画界的大师。墓冢为一座圆形石砌墓,长4.9米,宽2.6米,高1.8米,墓前壁镶嵌有张大千亲笔所题墓碑。今年5月,沙坪坝对该墓启动抢救性修缮。历时半年,张善子墓已修缮完工,成为歌乐山上又一爱国主义研学旅游基地。
△张善子(左)和张大千(右)切磋画技
张善子出生于四川内江,近代著名国画家,系张大千二哥。“他早年投身革命,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为四川最早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善子从10岁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同时跟母亲学画。勤奋加上天赋,张善子很快就在当地的山水、花鸟画领域小有名气。后来,张善子进入内江师范学堂,毕业后当过老师,期间也继续绘画创作,这对幼年时代的张大千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1926年,张善子弃政成为职业画家,与张大千共创“大风堂画派”。
△修缮完工后的张善子墓
画坛“虎痴”
画作成为“飞虎队”队徽
熟悉张善子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出了名的“虎痴”。
△张善子画作《怒吼吧,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善子携家眷沿江而上前往大后方重庆,一路上目睹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渴望全中国一致抗日救国的张善子抵达武汉后,创作了巨幅国画《怒吼吧,中国》。两丈长、一丈二尺宽的画布上,28只猛虎追逐一线落日,并题诗曰:“雄风大王,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张善子曾解释,画面上28只虎象征当时中国的28个省,落日代表日本侵略者,寓意中国28个省合力抗日。
1940年4月,正在纽约进行抗日募捐艺展活动的张善子,获知陈纳德将军将组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援华抗日,特别精绘了两只长着翅膀的猛虎在空中飞翔,并将这幅《飞虎图》赠给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画作中的两只飞虎,勇猛敏捷,恣意生猛,虎虎英气,寓意着战机犹如飞虎,从美国飞往中国对日作战。从此,这只会飞的老虎,成了飞虎队的标志。”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如今,该幅画的原作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
病故重庆
沙区将打造张善子美术馆
1940年,年仅59岁的张善子因劳成疾,病逝于重庆宽仁医院,被埋葬在重庆歌乐山。
据了解,张善子病逝消息传出后,《新华日报》等报刊均刊登消息,并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描述:“识与不识,皆哭先生。”“民众自发前往悼念,山上山下,长队十里。”
1982年,身在台湾的张大千得知张善子墓还在,亲自为墓碑题字“先仲兄张善子先生之墓”,并几经周折,将题字带到重庆。“除了是‘虎痴’外,在张善子的身上,还有很多个第一。”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善子是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暨首届常务理事;第一个由当时政府派出的赴欧美宣传、募捐并有重大贡献的画家;中国第一个进入美国白宫的画家······
“在抗战时期,有一大批以张善子为代表的文人用自己的笔墨为抗战摇旗呐喊,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赞可叹,他们的血脉、他们的精神需要传承,就需要张善子墓这样的精神地标。”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李波说,张善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被大家歌颂。李波称,沙坪坝区文化委将张善子墓作为沙坪坝区的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计划打造张善子美术馆,进一步丰富沙坪坝区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沙坪坝区乃至整个重庆的人文品质,以告慰张善子老先生。
多知道点
抗战时期美术遗址有哪些
沙坪坝打造“中国画朝圣之旅”
除了张善子墓,抗战时期美术遗址还有哪些?19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沙坪坝区获悉,除张善子墓修缮完工外,位于磁器口金碧正街附近嘉陵江畔的《巴人汲水图》取景地也修缮完成。如今,沙坪坝区形成了一条以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取景地、歌乐山张善子墓、傅抱石金刚坡下斋旧址为核心的“中国画朝圣之旅”线路,成为新的旅游IP。
△磁器口金碧正街附近嘉陵江畔的《巴人汲水图》取景地已修缮完成
△傅抱石金刚坡下取景地
据悉,《巴人汲水图》是著名画家徐悲鸿抗战时期寓居重庆创作的旷世名作,曾以1.71亿元的价格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这幅反映巴人传统汲水场景为主要内容的珍贵国画,通过描绘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真实记录了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景象。今磁器口架高来题刻下方的嘉陵江岸,完整保持了原有江岸风貌,一段开凿于清代的江岸梯坎,无论其走势,还是环境风貌,均与《巴人汲水图》中描绘的景象高度吻合。根据徐悲鸿当时的生活经历,相关专家一致推断该处为《巴人汲水图》的创作取景地。
位于西永街道香蕉园村9社龙潭塆44号的岑家大院即为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居住地。今年,经过沙坪坝区文化部门多次走访调查,最终确认傅抱石从1939年4月开始,寓居于沙坪坝区金刚坡下的岑家大院,并在此生活了近8年,创作了大量经典画作,独创“抱石皴”技法,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沙坪坝区文管所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