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霍山在砚台收藏江湖里,已经小有名气。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附近一小区内,汪霍山写下苏东坡的名句自嘲——“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将砚作为安身立命的俦侣,而我等今天却将砚视为茶余饭后收藏的玩物,其境界天壤之别也。”
这是汪霍山用自嘲的方式逊志时敏。他在砚台收藏的江湖里,其实已经小有名气。
每天下班回家,汪霍山打开楼下的灯光,迎接他的就是扶梯左边一方刻有动物、花草的砚台。他说,砚台里面也有江湖。
△进入大门,砚台相迎
“说到砚台,人们往往会想起洮河砚、端砚、歙砚、澄泥砚等四大名砚。”汪霍山说,作为两千多年来国人书写的必备工具,我国各地都形成过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名砚,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文房佳器。
重庆也不例外。汪霍山说,重庆的金音石砚、夔砚、峡石砚,并称“重庆三大名砚”。而他收藏的砚台中,不乏重庆三大名砚。每一个名砚的背后,都有一个又一个的老重庆故事。
11月12日至18日,随着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的持续跟踪采访,重庆三大名砚的老重庆故事,被汪霍山娓娓道来。
砚之江湖,与现实中的江湖,同样精彩。
金音砚
谁知草檄有金音?
“郭沫若先生在重庆观看秦良玉文物展后,挥毫写下了《咏秦良玉诗四首》。” 汪霍山说,郭沫若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并注:“石柱有金音石,可作砚,传秦良玉草檄用之”。
△重庆三大名砚之一的金音石砚
正如汪霍山所说,在郭沫若的《咏秦良玉》之二,确有金音石的表述。
作为重庆三大名砚之一的金音石砚,其石产于重庆市石柱县凤凰乡砚台湾。石色墨黑,细润如玉,石坚如钢,敲击有声,如金石入耳,故名金音石或金云音石。成砚,发墨细腻,不损毫,贮墨数日不涸。
“相传金音石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以前。” 汪霍山说,传说诗仙李白流放夜郎时,曾到石柱万安隐居。李白发现金音石砚,十分喜爱,吟诗作赋常伴左右,并赋诗赞美“黑中性且温,墨到诗使成”。离开石柱时还不忘带上数方作为留念。不过,这只是传说,因为在明代以前,金音石砚并没见典籍文献记载。
汪霍山说,到了明代,金音石砚因传奇女将军秦良玉而名扬天下。相传秦良玉有随身二宝,武有白杆枪,文有金音砚。
“秦良玉在73岁被封‘太子太保’‘忠贞侯’,赐‘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金印。” 汪霍山说,正是为此,石柱人常在金音石砚上镌刻“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金印”纹饰,或在砚上题刻“太保金音石”等字样。
汪霍山说,清代石柱同知陈汝秋,偶得秦良玉旧砚,欣喜若狂,作《题秦夫人砚歌》曰:“将军万人敌,弓马杂朝翰墨。上马杀贼,下马草檄……家传尺砚数百秋,廉角峭厉光黝黝,湿云沉隐涵幂雳,苍龙横沼喷清湫”。
“我一直致力于川渝地方砚收藏。十几年前,在成渝两地古玩市场,还可见有金音石砚交流,其量与质明显高于川渝其它地方砚种。” 汪霍山说,由此推测,晚清、民国应是金音石砚制作的鼎盛时期。
汪霍山透露,他所收藏的数十方金音石砚,均为晚清、民国制作,不少为当地达官贵人相互馈赠之物,应代表当时金音石砚制作较高水平。我们从中也可管窥一些晚清、明国时期金音石砚的概貌特征。
“金音石砚的形制,大体上分为两类。” 汪霍山说,一类为瓦型或长方型,无盖;另一类为长方形,由底砚和砚盖两部分组成。
《石柱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县救济院有石料科,民间有专业工匠制砚。”“1984年11月,石柱县土家族自治县成立时,曾以金音石砚馈赠嘉宾。”
夔州砚
千年禹凿痕
与金音石砚相比,重庆三大名砚之一的夔州砚,属于出名最早的。汪霍山遗憾地说,可惜夔砚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尽管夔砚已因砚石开采殆尽,现只见著作文献,鲜见实物模样,但是夔砚的老龙门阵,还是值得摆上一摆。汪霍山说,夔砚,又名“夔州黔石砚”。“蘷砚是蜀地最早出名,也最负盛名的地方石砚。从唐代开始制作,宋代朝野皆知。后来有“巴渝三大名砚”之说,夔砚居其一”。
汪霍山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云:“夔州黔石砚,色黑理干,有墨点如墨玉光,发墨不乏。”夔州,旧府治在今重庆奉节,也就是长江下三峡前,“夔门天下雄”那个地方。
△汪霍山收藏的各种砚台
在汪霍山看来,夔砚中“隐藏”了不少大书法家、大诗人与重庆的老龙门阵。
宋代诗人陈了翁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黑石巴山砚,鱼鳞蜀客笺”。他所说的“黑石巴山砚”,指的就是蘷砚。
南宋第一状元、名臣、诗人王十朋,曾做过夔州太守,他作过一首《夔砚》诗——“一片夔州砚,千年禹凿痕,平公见尔祖,王孙得其孙”。
汪霍山说,最早记载见宋代杜绾《云林石谱》,“悬崖金星石,出万州。色漆黑,绝细润,水湿则现,干则否,极发墨,久用不乏。端溪下岩之亚也,非歙出。”南宋李之彦《砚谱》又云:“万州有悬金崖石,又有磁洞石”。
“关于悬金崖石砚、磁洞砚、金星石砚,砚史上还有过一段公案。”汪霍山透露,不少学者,著作认为悬金崖石砚,磁洞砚、金星石砚出自广东海外琼州府的万州,即今天的海南万宁。“我认为,这应该是误解或谬传。”
汪霍山说,考究万州,历史上有今重庆的万州和位于海南的万州两个。重庆的万州始于唐。海南的万州明洪武三年才建制,且属散州(县建制),一般不直接称“万州”,而称“琼(或粤)万州”。杜绾是宋代人,他讲的万州应该就是今重庆的万州。
清同治《万县志地理志·物产》中记载,万县磁洞产石,色黑,性坚可作砚,按其质坚润不及端歙砚,而胜他郡石砚。但没讲清磁洞在万州什么地方,也没讲磁洞砚是不是䕫砚。
“夔州、万州历史上都是出砚石的地方,且相距不远。”汪霍山说,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置夔州路于奉节,辖万州、涪州、重庆府等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宋代万州也属夔州,这几种砚属“夔砚”也有道理。但不知是一种或几种?夔砚与悬金崖、磁洞、金星石砚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厘清。
汪霍山说,只可惜宋代以后夔砚石材开采殆尽,夔砚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现只有零星的史料记载,不见有明证的实物或图片。“我多年致力于川渝地方砚的收集,但遗憾的是也无缘见过夔砚的真容。”
峡石砚
贵似翰家客
重庆三大名砚的另一个砚种,就是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嘉陵江峡石砚。
汪霍山说,重庆的三大名砚,只有嘉陵江峡石砚和石柱的金音石砚传承至今,现在当地仍在生产。
△峡砚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陵江峡砚,又称墨玉宝砚、合川峡石砚、三峡石砚、峡砚等。2007年,峡砚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峡砚的砚石出自嘉陵江小三峡之上峡——沥濞峡(又叫牛鼻峡)北岸麻柳坪的峡中。
“上峡砚石下峡灰,中峡的磨儿经得推。”这句民谚,正是说的嘉陵江峡石砚。汪霍山说,嘉陵江小三峡的上峡,即沥濞峡的两岸均产细青石,可硺砚,唯北岸最佳。北岸现属重庆市合川区麻柳坪镇,有采石坑四个。麻柳坪的砚石石质坚实细腻,无杂质,色泽淡雅,发墨快,不损毫,能含蓄水份,故蓄墨久而不腐不涸。
汪霍山说,峡石为页岩之一种,硬度为2度,便于雕刻。故现在的峡砚多深浮雕、园雕和镂空雕,工艺精巧,造型有立体感。
“合川峡砚始于宋代,兴于明代。”汪霍山说,明英宗时,吏部尚书合川人李实曾题诗盛赞家乡宝砚——“石质堪入玉,工艺圣手传,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
历史上峡砚曾数度湮没。汪霍山说,遗憾的是,他现在也没发现过清以前有铭文或能准确证明其为峡砚的实物。故对历史上峡砚的雕刻风格也无从考证。
“说到合川峡砚,我们又不得不说说北碚石砚,也叫北泉石砚,重庆石砚。”汪霍山说,北碚旧属合州,就砚石产地来讲,与峡石砚同源,不过历史较晚,兴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且在后来发展中峡砚与北碚石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至在不少介绍文章中常常将这两种砚混为一谈。
△北碚石砚
重庆三大名砚,既是重庆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又蕴藏着丰富的重庆老龙门阵。
民与俗
砚之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汪霍山说,道家哲学中的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指的是远离朝庭与公家的民间。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是侠客们的天地,往往不受当权者控制与约束,自由自在,海阔天空。
△砚之江湖
在汪霍山看来,砚史两千年,形成了所谓“四大名砚”,也出现了不少地方名砚。久而久之它们就代表着砚的朝廷与官府。这些砚都有着鲜明的特征与风格。从雕琢风格上形成粤派(广作)、徽派、苏派、海派、“官作”与文人砚等几大门派。有门派就有规矩,就会形成特点。如广作繁细致、纹饰精丽;而徽派较“素”,格调简练明快;“官作”用料考究,雕琢精细工整,装潢精美。但规矩多了,就缺乏生气,往往高高在上,不接地气。
“好在远离朝廷与官府,还有砚之江湖。”汪霍山说,千百年来各地底层文人雅士,就地取材,指导石匠创造了大量的民俗砚,这些砚如砚中侠客,无成规约束,随性而作,异彩纷呈。“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砚林侠客行,高手藏民间。
民俗砚是砚的江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们搞不清砚种与产地,但江湖浩荡,高手如林,异彩纷呈,大块文章。
汪霍山说,十几年前,他初来巴蜀之地,常常被古玩市场上风格各异的杂石砚吸引。日积月累,蓄民俗砚数十方,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唯生动,接地气。
这些民俗砚少有砚铭,很难准确判断砚石的产地和断代,但也有一些特点可寻。如同类石质砚集中在某一小区域发现,产地一定在此不远。蜀西杂石砚上雕花草,牛羊纹饰较多等等。这些有待深入研究。
汪霍山说,处江湖之远的民俗砚,伴随二千年砚的发展历程,取材丰富,数量大,全国分布广,但却鲜见研究整理成果。
民俗砚粗朴率性,异彩纷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域特征。
“民”,指民间,与官府砚相对应,民俗砚粗朴,少受陈规约束,多率性而为。大小方园,无一定式;雕工装饰,毫不做作;纹饰表达,直奔主题。攀龙附凤,魁星点斗,指日高升,招财进宝,富贵平安,要什么,就刻什么。不端架子,没那么多娇情。
“俗”,与雅对应,也讲风俗。民俗砚多大砚,少小巧玲珑之作。条线、式样、雕工都不甚讲究。
汪霍山说,有时候,我们分不清俗与雅。大雅大俗,大俗则又大雅。当砚这种千年文人雅士心爱之物流落江湖之中,又是一种何等的快意与洒脱?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即是一地长期形成的习惯,也是有别于异地的独特风格。民俗砚的雕饰风格与当地石雕艺术同源,也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川西民俗砚多雕花木,牛、马、羊等食草动物。平原地区则多雕花鸟虫鱼。故民俗砚异彩纷呈,有浓浓的乡土味。
跨界藏家
汪霍山是谁?
砚台收藏的江湖,很多人都知道汪大侠,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你知道汪霍山吗?
△汪霍山收藏的砚台种类繁多,让人叹为观止。
寻砚、藏砚、品砚、论砚时,汪霍山还是汪霍山。工作时,加班时,处理公务时,与非收藏界朋友相处时,汪霍山是汪海。
汪霍山就是汪海。汪海就是汪霍山。
汪霍山是收藏家,汪海是银行职员。他,是一个跨界藏家。
“居庙堂之高”时,汪海在筹划银行业相关业务。“处江湖之远”时,汪海在思考砚之江湖。
从安徽入渝工作的近20年,当每周星期六的晨曦初露时,汪霍山不是在重庆各个古玩市场,就是在前往各个石玩市场的路上。每周星期六,无雨无阻,鲜有缺席。
汪霍山的私家收藏室,堪称另一个“砚之江湖”,200余方砚台,被他规规矩矩地收藏在了书房里。如果你想看哪个年代的砚台,他能够变戏法式地精准找出来。
汪大侠的故事,未完待续……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张彬/文 李化/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