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爱上一种美食,你是爱上了它独特的口感?还是爱上了它精致的外表?也许,你爱上的是它背后令你动容的故事。在重庆这座美食遍地的城市里,你了解各种熟悉的美食的来历吗?
火锅
上世纪二十年代,火锅在重庆江北城发展壮大。一般挑担子零卖小贩将水牛毛肚买后,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用铁盆煮,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河边桥头一般卖劳力的工人,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
直到后来,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档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重庆人的口味。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其的由来是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们的饮食习惯,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渐渐受人们的喜爱。
酸菜鱼
传说一
酸菜鱼始于重庆江津的江村渔船。据传,渔夫将捕获的大鱼卖钱,往往将卖剩的小鱼与江边的农家换酸菜吃,渔夫将酸菜和鲜鱼一锅煮汤,于是一些小店便将其移植,供应南往北来的食客。酸菜鱼是重庆菜的开始先锋之一。
传说二
始创于江津津福乡的周渝食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营酸菜鱼,颇受食者赞许,此店陆续收了不少徒弟,艺成之后,离店自立门户,该店的拳头品种也随之流传四面八方。
毛血旺
20世纪40年代,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卖起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味道特别好。
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麻辣烫
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
后来,码头上的小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百姓便围着担子成了常客。
黔江鸡杂
黔江区解放路969号,“长明鸡杂”餐馆仅有不到100平方米。老板李长明从14岁起进入饮食业,这家店也是黔江餐饮业的元老之一。
从1992年起,该店开始卖鸡杂。“当时流行吃歌乐山辣子鸡,剩下大量内脏没人吃,只有煮来自己吃。”老板娘陈秋平回忆,当时,常有朋友来聚会,大家就在烤火的盆里支起3块石头,用瓷盆装鸡血、鸡杂、泡菜,混在一起炒。由于酸辣鲜美,吃鸡杂就在黔江流传开了。
重庆的美食,名字大都简单直白,一看菜名就立马明白这道菜所需的食材大抵是什么。但小编相信你一定遇到过不少一看菜名就茫然的美食,大家还记得这条《鱼香肉丝里没有鱼,小情侣泼餐馆脏物》的新闻吗?实在太让人哭笑不得了,估计餐厅老板当时也是哭晕在厕所吧。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问题来了:老婆饼为什么没有打包赠送一个老婆?驴打滚到底有没有彻底清洁驴皮上的泥土?话说回来,这些迷之菜名究竟是什么?
驴打滚
老婆饼
佛跳墙
夫妻肺片
过桥米线
蚂蚁上树
木须肉
宫保鸡丁
狗不理包子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回锅肉
传说回锅肉起源于清代末期,由一位姓凌的翰林偶然发明。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回锅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到了明代,回锅肉基本定型。
明人宋翊《竹屿房杂部》这样记载:“油爆猪,取熟肉细切脍(切片),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丝、茭白丝同爆之。”
口水鸡
“口水鸡”这名字乍听有点不雅,不过这名字的来历倒却有着文人的温雅。郭沫若在所著《賟波曲》中,有:“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吃的白砍鸡,白生生的肉块,红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现在想来还口水长流……。”烹调赐拈来"口水"两字,倒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口水鸡。
口水鸡之所以叫口水鸡,是因为有很多花椒,吃了会麻到嘴巴瘫痪不由自主流口水。
怎么样?这些食物名字的由来你都清楚了吗?今后吃起它们来会不会生出一些别样的滋味来呢?
来源:重庆美食圈微信公众号、沈一点北京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