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就“紧密性县域医共体建设助力健康扶贫”的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悉,全市有25个区县为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试点区县,其中包括14个贫困区县,有效推动健康扶贫工作。据统计,2020年1-7月,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15%,贫困区县同比增长1.77%,高于全市0.62个百分点。
医疗技术服务‘同质化’上下功夫
“三通”即医通、人通、财通。试点以来,重庆着力在技术扶弱、智力扶贫、资金扶困等方面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介绍,2018年9月,彭水县、忠县、潼南区率先推动区县域医共体“三通”试点,截至2020年6月,全市有25个区县为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试点区县,14个贫困区县都纳入了区县域医共体试点范围。
“推动‘医通’,就是在医疗技术服务‘同质化’上下功夫。”李畔称,针对基层首诊能力弱,诊断和治疗技术与上级医院有差距的现实问题,全力组织开展对贫困区县基层66个首诊病种精准帮扶,完善市级医院和非贫困区县对口支援贫困区县医疗卫生机构机制。
试点以来,市卫生健康委专题培训贫困区县乡镇卫生院长1462人次、乡村医生7380人次。据调查,贫困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57个病种诊治能力实现提升,占全部首诊病种的 86.36%。
此外,截至目前,全市医共体建成区域医学影像中心15个,90%的贫困区县开展远程诊疗,80%的二级以上医院实现预约诊疗服务,基本形成“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格局,避免了重复挂号和重新检查的现象,有效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在药品衔接方面,彭水、忠县等4个区县全面启动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试点工作,统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慢支炎、脑卒中等6种慢病用药,基本满足基层患者用药需求,逐步推进“药通”。
让患者和医务人员“流动”起来
“人通”就要在部门协作和政策保障上建立长效机制,让患者和医务人员“流动”起来,从而使患者有序合理就医,医务人员提升业务能力。
“为此,我们加强与市级编办、人社和医保等部门联系,建立健全系列激励机制。”李畔称,设立“编制池”,积极推行区县级公立医疗编制备案制管理,扩大区县级医院人员配置规模,为“县聘乡用”,从区县级医院下派卫生技术人员,留下了空间。同时,积极推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有力促进了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流动。今年,重庆武隆、开州等贫困区县“乡聘村用”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允许在基层工作满10年的优秀医务人员遴选到上级医院工作。打破基层全科医生在晋升职称方面学历、资历、岗位等政策障碍,提前一年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试点以来,上级医疗机构下派贫困区县的专业技术人员累计1.1万人次,下级医疗机构上派进修人员0.3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新增27.2%,超过医院3.9个百分点;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01人,贫困区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3.05人,提前实现2020年每万人2—3名目标。
在患者流动方面,重庆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建立医共体医保费用“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支付机制,积极协调医保部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解决了分级诊疗中患者向下级转诊的难点问题,引导患者“下转”。2019年,全市上级医疗机构下转患者48408人次,同比增长89.81%;下级医疗机构上转患者58029人次,同比增长28.7%。万州、彭水等10个区县还试行医保慢病诊断权限下放,增强基层医疗和药品服务保障能力。
全市“双资金池”筹集资金达7.26亿
在推动“财通”时,针对贫困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体量小、底子薄、发展“无资金”的实际,设立“双资金池”,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偏远乡镇绩效补偿等,以及开展远程诊断、会诊、药学服务等。
截至目前,全市“双资金池”筹集资金达7.26亿元;其中,彭水县试点5年来,基层卫生发展资金池共筹集资金5.3亿,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和数字化设备配置,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李畔表示,医防融合,“少生病”是防止“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三通”建设的同时,建立医防融合长效机制,解决“防治分离”的问题,努力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钱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