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百姓吃饭问题一直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大食物观”彰显出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决心。
何谓“大食物观”?首先要区分“粮食”与“食物”。粮食通常指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即大米、小麦、大豆、红薯等,而“食物”的种类则更为丰富。“大食物观”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拓展升级,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出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实现各类食物供给平衡,让“中国饭碗”里不仅盛满“中国粮”,还要有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当下,人们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对高质量蛋白、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等有了更多需求。而“大食物观”强调不仅要向耕地要食物,还要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旨在通过供给侧顺应大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回应百姓对多元、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的需求。
树立“大食物观”,是推进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的“金钥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例如铜梁区虎峰镇回龙村将闲置土地、荒山荒坡进行集中整治,发展凤凰李、沃柑等水果种植产业,又在果树下套种胡豆等作物,发展林下经济。这是“大食物观”理念下的生动实践,不仅拓展了乡村振兴的思路,也加快了农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
民以食为天。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贯彻落实好“大食物观”,必将让中国人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在希望的田野奏响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
作者:宋云慧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学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