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这年头,买得起书的都是有钱人
12-24 08:37:27 来源:新周刊微信公号

书价越来越高。

爱读书的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几年前一本定价三十块的书,现在的新版价格翻倍是很正常的事,书似乎越来越贵了。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早就习惯了网购书籍,一般都按原价销售的线下书店,要么一间接一间地倒闭,要不纷纷卖起了咖啡奶茶和文具。

看书的人大呼书价越来越高,卖书的人抱怨做图书不赚钱,书会变成奢侈品吗?

不久前去世的作家二月河,曾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作家免税”的建议,却受到包括阎连科、余华、韩寒等知名作家的一致反对。

反对者均认为不应该将作家这一群体特殊化,作家免税反而会引起大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反感。而二月河解释称,提出免税是为了降低书价,让穷人和弱势群体都能买得起书。

“作家免税”对于降低书价,扩大读书群体是否可行仍然需要讨论。然而可见的是,虽然近十年间二月河“不忘初心”地呼吁降低图书价格,中国的图书价格却连年增长。如今在市面上,已经很难再找到定价低于五十元的新书。


越来越多书店向茑屋书店学习,走高端的生活方式路线。

一边是普通读者对于书价太贵的抱怨不绝于耳,另一边是中国图书行业的整体低迷,首印超过十万册的畅销书寥寥无几,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已经习以为常,而靠卖书起家的当当却宣称至今难以盈利。甚至有出版社陷入了定价高了卖不出去赔钱,定价低了卖出去也赔钱的价格悖论。

当从业人员纷纷戏称图书出版是一个用爱发电的行业中国的图书价格已经成了“薛定谔的书价”,不打开盖子就永远不知道书价到底是高是低,而那些白纸黑字的涨价又到底流向了哪里?


高校附近的书店纷纷倒闭。

从保本微利到自主定价

从父辈时定价不过一两元到如今动辄半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图书市场定价经历了三次改革。

1984年第一次书价改革,将书价管理由原来中央集中统一管理改为由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 以地方管理为主。同时将原有的38类图书简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并将原有的12档定价标准改变为只划出上限和下限。

1981年出版的泰戈尔诗集,售价8毛5。图/天涯@翎琅

1987—1988 年的第二次改革则把定价权直接下放给出版社,实行按成本定价和控制利润率的定价原则。

这次改革大体上奠定了中国图书市场定价的格局,其最重要的调整在于不再鼓励对于学术书籍进行财政补贴,而让出版社自主定价参与市场竞争。对于定价权的彻底放开激发了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的活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出于盈利的考虑,相比于出版难、销量少的严肃学术书籍,出版社开始把目光转向更为通俗和畅销的大众阅读。

1993 年的第三次改革提出分三类管理的原则:教科书仍由国家进行定价,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由出版单位制定具体定价标准,大多数一般图书由出版社按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自主定价。

今年8月,央视财经报道,纸张、人工等成本飙升,导致图书定价普遍上涨。

一直到今天,中国的图书出版行业基本延用了这一定价准则。当图书被祛除其意识形态色彩而成为与柴米油盐无异的普通消费品,中国的书价也逃不过通货膨胀的基本法。

根据吴赟对于中国书价自1989年至2012年变化的研究,2012年平均印张价格是 1989年印张单价的5.71倍,增长4.71倍; 2012年单册图书的平均价格是1989年单册平均价格的11. 76倍,增长了10.76倍; 而每册图书平均印张数量除在1990、1997、2007等个别时期出现小幅下降之外,在其他年份这一指标均是逐年上涨的。


新华书店。

不过如果把书价置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大背景下来看,中国的书价增长一直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人们之所以对书价的变化格外敏感,一是相比于其他生活必需品,正是由于书籍的非必需,消费者对其价格变动的预期存在延迟。就读者对书价的认知而言,心理价位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当图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时,读者对一本书的心理价位往往与其实际生产成本存在较大的偏差,中国读者对于图书的心理价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同时,由于书籍曾长期被作为一种国家资源进行管控,随着整个行业的市场化,此前一直被压抑的图书市场得以迅速反弹,这也使得中国图书价格的涨幅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整体价格的涨幅。


电子书为书籍另谋的一条出路,但这条路将通向何方还未可知。

出书等于做慈善?

尽管中国的图书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但关于图书出版业萧条的新闻近年来却仍时常见诸报端。实际上,书价上涨更多是图书出版业为求自保的无奈之举。

2018年,书号的紧俏使得单个书号的费用已经普遍涨到了两到三万,有的老字号出版社甚至会开出几十万的价格,为了保证盈利,只能通过提高书价的方式转加到消费者身上。即使如此,一直在涨价的图书市场依然是“蝇头小利”的生意。

由于纸张、物流、仓储等成本都在逐年上涨,图书价格在2018年开始了新一轮上涨。仅在今年五月初,全国就有32家纸厂宣布涨价,每吨价格上涨100元至300元不等。据北京日报调查,在当前的纸张价格下,纸张价格已经占到了出版成本的60%以上。“卖书”变成了“卖纸”,如果不继续涨价,卖一本就会亏一本。

十年前,像方所书店这样进驻高端购物中心,对于书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近年来,西西弗、方所、言几又为代表的实体书店开始进驻购物中心、写字楼等高端场所。精致的装修和宽阔的面积使得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图书行业迎来了复苏。实际上,在这些头部连锁书店扩张的阴影中确实越来越多的民营小书店难以为继。

而这些头部流量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以书籍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文化、书籍成为了资本的化妆品,在独立书店里喝研磨咖啡,成了都市中产新的外在表征。

卖书,只是电商平台吸引用户的广告手段。

虽然短期来看,这种大促销确实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购书需求,常有网友晒出数箱的买家秀。但也应该看到,图书显然已经成为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的广告手段,对于这些大平台来说,图书上的亏损可以从其他利润率更大的商品中得到补偿。

而对于整个图书出版行业来说,只是进一步压榨了其本身就已经很微薄的利润空间。长此以往,出版商要么选择往书价里“掺水”,要么只能被远远甩出资本的轮盘。

在房价和书价双重高扬的大背景下,在这个时代,买得起书还有地方藏书的,才是真正的有钱人。

比如矮大紧老师。

原标题:这年头,买得起书的都是有钱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