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 正文
把“郭巨埋儿”式的糟粕童书埋了
2022-05-08 18:27:33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

半月谈记者在某市书店童书区走访发现,一本《孝经》(并非儒家经典古籍《孝经》)被摆在8到12岁儿童推荐读物书架的明显位置上。翻开书本,“郭巨埋儿”的故事赫然在列。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批评过的故事,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2022年的童书里,堪称“带毒童书”。

“郭巨埋儿”出自元代人编写的《二十四孝》。故事称,一名叫郭巨的人家贫,无粮奉养母亲,便要活埋自己的孩子,以防其“分母之食”。鲁迅先生在1926年发表的《二十四孝图》中直言对这则故事的“反感”,并吐露自己的“童年阴影”——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把孩子当成随意处置的私产,对鲜活生命毫不尊重,也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然而,类似“封建余孽”的思维并没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消失,仍须对宣传此类糟粕行为保持警惕。

糟粕仍在“上架”,背后利益作祟是重要诱因。近年来,一些封建糟粕“借尸还魂”,公然出现在童书里、儿童兴趣班中。某些机构把“愚忠愚孝”包装成“国学”,骗得不少家长心甘情愿掏钱。业内人士直言,童书出版几乎无门槛,“拿来主义”最省事,编编传统故事、配上拼音,就成了少儿“新读物”。

同时,综观当下童书市场,题材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不少少儿畅销书是从国外引进的翻译本,而取材于我国文化背景、契合时代精神又符合儿童阅读兴趣的童书偏少。是缺少这样的故事吗?不是!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涌现出众多中华好少年、好儿童,流传着无数生动感人的修身故事、励志传奇。优选其中适合孩子兴趣的写入儿童读物,岂不是一件好事?

童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父母培养孩子的一把“标尺”。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要坚决把“封建糟粕”彻底赶出童书市场,让真正健康有益的书香陪伴金色童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