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经纬 > 正文
父爱如山,因为它“横看成岭侧成峰”
2022-06-19 06:5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一些人来说,父亲可能是一双成长中时常护佑的宽厚大手;但对不少人而言,父亲也许是一阵时隐时现的弥漫硝烟。“父亲”这一形象有多复杂,父爱就有多难定义。

所以如何理解父亲?父亲节之际,不妨看看他们描述与父亲的故事,试试从中寻找答案。

严厉与质朴:莫言与父亲

莫言回忆中的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

怕到什么程度?一起玩闹的孩子大喊:“你爹来了!”他就顿时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来。不仅是他,哥哥姐姐,甚至是姑姑那一代人都怕,听到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他走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莫言的父亲。图片来源:新华网

他曾经因为给人干活时偷拔了一根萝卜被父亲一顿毒打,打出了他的重要作品《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获奖后,一些场合有人问起获奖后他身份变化时,父亲都代为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他捐赠别墅时,父亲代他拒绝:“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父亲曾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莫言,他也这样要求自己。莫言说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父爱如山(莫言 书)来源:莫言微信公共号

通透与睿智:杨绛与父亲

在杨绛先生回忆父亲时,首先提到的也是他的严厉:父亲凝重有威,孩子都怕他,尽管他从不打骂。

而钱锺书形容:“爸爸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合影。

大学分文理时,杨绛曾慎重思考过自己“该”学什么。她认为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当时的老师也建议她选择理科。

父亲却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她半信不信,只怕父亲是在纵容,可是最终还是遵从性之所近选了文科:“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

尽管回忆到最后,杨绛先生说自己是“有志无成”,但行文洋溢着一阵无悔之风。风起处,或许就是父亲的那句“性之所近”。

“笨拙”与坚忍:朱自清与父亲

文学作品里最被大家熟知的“父亲梗”,应该就是朱自清笔下的“买个橘子”了。

这段描写确实生动:“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但想读懂他的父亲,还需注意故事的创作背景。

国博蜡像馆曾再现了朱自清名作《背影》中的场景。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朱自清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背影》的故事恰逢父亲交卸差使,看见满院狼藉,朱自清暗自难过,父亲却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站台送他时,父亲忙着嘱托茶房照应,跑去买橘子,口中句句未提关心却句句都是在意。

朱自清眼中难忘的是父亲“笨拙”的背影,但在朱自清身后,一个顶梁柱一般的巨大身影,你是否注意到了?

矛盾与“敌对”:三毛与父亲

作家三毛曾形容自己的父亲像是“半生敌人”。

一天早晨,她发现父亲读完自己登报的文章后写了一封信,上面说“爸爸深以为有这样枝小草而骄傲”。

这句话击溃了三毛的内心防线,因为等这一句话,她“等了一生一世”。

三毛一家的合影。来源:鲁豫有约视频截图

父亲不太会打骂孩子,但会用叹气表达自己的情绪。她选择休学,父亲叹气;她一面练琴一面流泪,父亲叹气……这些在三毛心里形成了一层阴影,“你这个教父亲伤心透顶的孩子,你是有罪的。”

于是她反抗。在家人面前顶嘴,在亲友聚会上提前离席。

她也在给父亲的留条中反问:“我的无礼,你以为里面没有痛?”对她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得到父亲的欣赏。

幸好父亲也没有辜负她的等待,给出了这句评价作为答复:“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重庆三毛故居内陈列的三毛画像。 陈鑫 摄

醒悟与和解:麦家与父亲

麦家与父亲的决裂,源自两记耳光。

麦家从小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12岁那年,他因为同学侮辱自己的父亲和他们打架,一不敌三被打得鼻青脸肿。父亲知情后却当着同学父母的面狠狠扇了他两个大耳光。

他的心一下伤了,长达二十年再没喊一声“爹”。

2004年,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这场漫长冷战以父亲的遗忘而告终。随着往昔岁月开始在父亲心中被抹去,麦家猛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想向父亲道歉,与父亲和解。但父亲已罕有清醒的时刻了。

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他赶回去,但交稿时间临近,他想着父亲不会走,便想回去赶稿,结果刚到家便接到电话,父亲走了。

稿件最后几千字,麦家在灵堂里守着父亲的遗体写。那之后的三年,除了一封给父亲的信,麦家什么都没写。

后来他创作了《人生海海》,尝试理解父亲及过去的一切。文章结尾,“我”最终与过去和解了。

麦家与《人生海海》。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摄影/ 王刚

今年父亲节前夕,莫言在自己的公众号发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我是不孝之子》。里面写道:“我曾用八百字描写一记耳光,你的手掌犹如古老的法器,也似畏葸的小兽......”

严厉,成为“权威”,这是父亲;畏葸,不够“坦诚”,这也是父亲。所谓父爱如山,因为它“横看成岭侧成峰”,是极为复杂的集合体。

每个人与父亲之间,都会有温馨、摩擦,甚至一些不可逾越的沟通壁垒。或许我们不应该要求每段关系都和乐,但父子/父女一场,我们至少应该尝试去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

毕竟你不知他的来处,便尝不出这份爱的甜苦。

原标题: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