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凝聚。
在为期四天的第八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各种非遗项目闪亮登场,让观展市民品尝了一道别有风味的文化盛宴。
如何让传统非遗“活”在当下、“活”得长久?
在这届文博会,记者多天观察寻找答案。
开州冰薄月饼、荣昌夏布、奉节夔梳、城口漆器……
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各种非遗产品贯穿了整个文博会。众多传承人也坐镇现场,亲自向市民展示非遗技艺。
在这些传承人看来,非遗不应该活在过去,更需要通过动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得常久。
▲城口漆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但也十分脆弱。”
重庆山神漆器公司总经理、城口漆艺第二代传承人蔡泽荣说,非遗文化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如今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不少都年岁已高。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接班人,传统文化就容易出现断层,面临“人走艺走、人亡艺绝”的危险境地。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蔡泽荣的答案是“市场”。
“如果一门技艺只靠传承人苦苦支撑,甚至需要从事其他工作来养活这门手艺,那肯定是不长久的。”
蔡泽荣说,在培养非遗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将非遗产品与文旅产业等紧密结合起来,让非遗产品搭上文旅产业的便车。
蔡泽荣以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城口漆艺为例,“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将这项非遗文化与市场结合,每一届文博会我们都没错过,就是为了向更多的市民展现这门技艺。只有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才是非遗‘活’得持久的方式。”
▲开州冰薄月饼。
本届文博会正值中秋佳节,自然少不了月饼的相伴。开州馆就把重庆市级非遗冰薄月饼带到了展馆,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购买。
“冰薄月饼始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这也是将文化和市场结合得非常好的例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介绍,目前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为44个,市级非遗项目707个,区县级非遗项目3249个。
“发展得好的项目,共同特点都是找到了和市场的结合点。”王发荣说,非遗一直来源于群众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后需要回归到群众的衣食住行当中去才有生命力。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