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行动 > 正文
养心彭水 世界苗乡
06-28 09:30:1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彭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民族文化为魂、以生态经济为根,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文化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彭水采摘_副本.jpg

彭水岩东乡青脆李基地。 蔡秀 摄

万人起雾_副本.jpg

万人齐舞踩花山。

葡萄_副本.jpg

阿依河葡萄采摘园。

合作社_副本.jpg

庙池农庄合作社社员正在对葡萄园进行管理。 李明锌 摄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苗乡成为美丽的富庶之地!世界苗乡——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这个山清水秀之地,正在“让农民群众找到致富之路,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逐一实现,一幅幅“家富、人和、村美”的画卷已悄然在田间大地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培植产业,打牢扶贫攻坚本底

3月看花,7月摘果!

在岩东乡的河坝村,1100亩李子产业园里种满了果树,成片的李子树挂满成串的果子,在阳光照耀下玲珑剔透,令人垂涎欲滴,远远望去,一片生机盎然。

“一人富不算好,重要的是人人富,村民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岩东乡负责人对记者说,“以前,我们也在这里尝试过种植很多东西,但大都无疾而终。比如最开始种植的花椒,由于种植技术跟不上、管理方法不得当而面临停产,现在河坝村的土地,通过专家长时间分析研究,发现十分适合种植青脆李。”

在这片土地上,首先“尝到”李子园甜头的是村民王天禄。今年67岁的王天禄,家中有10口人,2012年以前,主要靠外出务工来支撑家庭生活,后来由于年龄大了,出去务工也变得不太现实,但光靠家里土地种植那点收入,也只能勉强将生活维持过去。“那时候,我们河坝村还是泥巴路,因为道路不通,就只得把蔬菜、鸡蛋背出去卖,当时一个鸡蛋只能卖到一毛钱。”王天禄笑着说,“现在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我在基地给村民安排活路,负责一下基地的巡逻,就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得到的钱,一年加起来能收入20000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我和老伴的生活开支了。”

2017年是岩东乡全乡青脆李挂果的第三年,基地每棵树挂果在10斤左右,总产值约600余万元。今年,预计每棵树挂果30斤,预计总产值约1800余万元。青脆李产业涉及的用工基本由当地农户组成,尤其以当地贫困户为主,常年用工量达1万余人次,共带动两个村的贫困户162户、600余人的脱贫致富,能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当年增收70余万元,很好地发挥了产业扶贫的作用。

实施“旅游+”战略,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地处渝东南的彭水,森林覆盖率达到54.2%,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最好结合点就是发展旅游产业。近几年来,彭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战略,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旅游系列产品更加完善。不仅如此,“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中国爱情治愈圣地”的彭水全域旅游品牌形象也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对于来彭水旅游的人而言,“民族、生态、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三张名片,蚩尤九黎城、摩围山、阿依河3个AAAA级景区成为彭水旅游新宠和游客首选。作为重庆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苗族文化,感受苗乡风情,在婀娜多姿的青山绿水中修身养性,闲暇之余再去往乡间道路赏花踏春、体验摘果,正是彭水旅游的最大卖点之一。

目前,彭水正在举全力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加快建设重要交通道路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把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完善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伴随着服务行业的兴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解决,从而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阿依河社区6组,村民王安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利用自家在通往景区道路边上的房屋开起了农家乐,腊肉、腊猪蹄、腊排骨是他们家的首要招牌,再配上一些农家特色菜,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游客。

“眼看天气越来越热了,我们的生意也逐渐变得火爆起来。”王安均告诉记者,“现在阿依河已经开始进入旅游旺季,按照往年的生意状态预计,平均每天都要接待10来桌客人,销售收入在2000元以上。”

6月是各类水果成熟的季节,在阿依河入口的勃西葡萄园里,随处可见市民拿着采摘小篮穿梭其间。来自大渡口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这里不仅空气好,而且还能摘到新鲜的葡萄吃!这次趁着女儿中考放假,带她去九黎城看看苗家建筑,然后再去阿依河漂流,只是没想到彭水耍的地方还有很多。”

农户参股推改革,“三变”促农村转型

如何让贫困山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走上山地农业与农村建设发展之路?

地处彭水南部的一个边远乡村——诸佛乡庙池农庄,开了股份合作经营的先河,238户农户以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建立起11个合作分社,这种模式还幅射带动周边2个乡镇、3个村共349户农户参与,让入股农户、龙头企业和村级组织之间按6:2:2比例分配模式,实现乡村振兴。

另外,庙池农庄还推行由单一的耕地资源向山水林田、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升级,这样一来,农民不仅只有耕地,还可以提供农副产品的加工和休闲娱乐的服务,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以村为单元实现跨村、跨乡、跨区域的连片开发与合作,让一家一户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向城乡资本融入发展。

农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理念,以“互联网+合作社农副产品电商交易及展示物流中心”模式为主体,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由产品变商品、商品提升到品牌的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一、二、三产业联动的体系。

为了能让农副产品能够迅速地销往全国各地,园区内已按6.5米标准建成通畅公路4.5公里、新建山坪塘3口,土地整治项目1030亩、新建沟带路3.4公里,新建12口水池,新建3座泵房及安装管道20公里、新建入户路3.92公里,机耕道13.2公里。

目前,政府正在将庙池农庄打造成特色村寨,施行的农房风貌改造已完成了24户。另外,800平方米健身场、庙池老街近600米污水主管道建设及500米支管道、近2000平方米青石板步行街建设都已竣工。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生活也必须跟上。庙池农庄在积极倡导以文化为灵魂的过程中,挖掘“一户一故事”和坚持农民夜校为特色的乡村文化,形成了以体验和分享武陵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内涵。随着农民夜校的开办,不少农民以“拉家常、摆龙门阵、随意聊”的方式,坐下来促膝长谈,相互之间分享经验,再结合松散的课堂模式,让农民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以“让城市人享受田园生活,农村人过上城市日子”为目标,彭水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县上下抓住“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科技支撑、机制创新和乡村治理”等六个关键环节,以激发每一位农民的内生性动力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着力,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必将在美丽彭水的山水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世界苗乡·美丽彭水正在谱写新时代的生态绿色发展的新诗章。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吴思倩 通讯员 张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