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渝贡献奖·获奖人物丨他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全数控高效大型滚齿机
01-04 17:02:0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王时龙图片(3948618)-20200104164904.jpg

1984年,在庞大的高考大军中,18岁的王时龙经过艰苦学习、努力奋斗,从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

谁也没想到,喜欢艺术的王时龙,竟然是误打误撞开始自己的“齿轮人生”;谁也没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将自己的根永远扎在了沙坪坝、扎在了重庆大学;更没人想到的是,他在这平凡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会为全国、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举世惊叹的重大贡献,成为重庆这座城市的骄傲。

填补我国大齿轮制造的空白

齿轮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装备中,不同性能的齿轮,决定装备的能力和寿命。尤其在航空、风电等高端装备的特殊服役环境,对复杂曲面动力传动零部件提出了高性能要求。

“大型风电的齿轮,直径大的可以达到2米甚至3米,要加工这么大的齿轮,必须要用大的机床。我们国家做齿轮机床实力很强的企业就在咱们重庆——重庆机床集团。”

王时龙说,当时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大规格齿轮加工机床,一旦国外对我们“卡脖子”,我们的航母、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等传动系统出现故障,就没办法维修,很可能就变成一堆“废铁”,更不可能制造新的大型装备了。

于是,重庆大学联合重庆机床集团、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重庆綦江齿轮有限公司等齿轮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下,由王时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发明研制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大型风电、航母等“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的齿轮制造保驾护航。

王时龙图片(3948616)-20200104164859.jpg

“历时三年,成功研发了全数控高效大型滚齿机,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同时产品精度更高,滚齿达到6级精度,无论是航母还是大型风电,提升平稳性可靠性就更有保障。”

王时龙团队的研发成果打破了国外高端制齿机床垄断,满足了航母、汽车、大型风电等国家重大需求。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90%以上水面舰艇齿轮加工,也为汽车变速箱的批量国产化提供了保障。据了解,该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成果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封锁

作为我国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术带头人,王时龙在机械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这些年来,他先后担任国家863先进制造领域主题专家、“数控一代”总体专家组专家、网络化协同制造及智能工厂总体专家组专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权发明专利30多项。

王时龙图片(3948614)-20200104164856.jpg

除了攻克了复杂修形齿轮精密制造难题,王时龙团队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不锈钢组件剪切机科研试验平台,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自动武器等关键复位零件多股螺旋弹簧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核心技术,为我国重大专用设备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对重庆而言,汽车是支柱产业,齿轮作为汽车变速箱的核心零部件,在汽车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重庆市是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重要齿轮传动产业基地,产业集中度高,规模大。

但长期以来,国产齿轮加工装备保证了手动挡变速箱以及低端自动变速箱齿轮的加工,还不能满足重庆市齿轮产业向高精度和高速干切方面的转型发展。

王时龙团队与重庆机床集团合作,自主创新,研制的高精度数控磨齿机床、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速干切滚齿机床市场占有率50%以上,突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实现了重庆市齿轮加工装备及齿轮传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助力重庆高质量发展。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王时龙赋予冰冷的机械以温度,以实际行动抒写大国情怀。

他梦想能让零件“说话”即将实现

王时龙常年和冰冷的机器打交道,但他并不“冷”,文艺、感性、爱思考。有时候,实验室的灵感,来源于无数个生活场景。

王时龙图片(3948620)-20200104164909.jpg

“2000年前,我们远行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就是火车。有时候老师没时间,就委托学生帮忙去买火车票。”王时龙回忆,买票的时候,学生会跟自己交流,会问老师你要去哪儿呀,上铺还是下铺,哪天乘车……到了售票点,学生还会观察售票窗口前的排队情况,排到人少且移动速度较快的队列,最终高效快捷购买到火车票。

王时龙认为,买火车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排队。于是,他便琢磨着,要是车间里,每一个零件也能“交流”就好了。除了零件与零件之间,零件与机床之间也要能“交流”,思考“我到哪儿去加工能保证精度,价格如何,到哪儿加工最省时呀……”

“每个零件的加工也是一个排队系统。”十九年前,王时龙前往英国留学,他希望每个冷冰冰的零件都能变成一个个智能体,零件与零件之间,零件与机床之间,零件与人之间,都能实现“对话”交流。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继续,王时龙坚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冰冷的零件也会有温度。将来,它们会“说话”,会“交流”,会“决策”,每一个零件都会成为智能体。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