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圣地延安上千名第一书记进村扶贫
09-11 09:55:53 来源:上游新闻

回乡那年,36岁的张忠遇上了人生最难的时刻:妻子查出重病,儿子又要上初中。在外折腾多年的张忠,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2016年成了贫困户。

张忠的家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与延安大多数地区一样 ,这里沟壑纵横、生态脆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曾描述:“(这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地区之一”。

84年前,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开始了一系列伟大探索,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在脱贫攻坚战中,出台了选派1784名第一书记等扎实有力的举措,让张忠们脱贫致富,宝塔山下再换新颜。

1.jpg

▲2019年8月21日,宝塔山下的现代化延安。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南沟曾经的“三难”

张家兄弟姐妹四人,张忠是长子。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一直照顾弟弟妹妹。由于穷,张忠没上过什么学,15岁便离家到了南方打工,在工地当过小工、在饭店做过厨师、开过出租车……

1994年以前,南沟村还没通电,到了夜晚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即使有钱买电器,也没电用。”

2004年张忠结婚时,想在村里办场像样的婚礼,可进村的路太狭窄,婚车只能进奥拓,稍大点的桑塔纳想入村都是件难事。

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告诉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南沟村距离延安市区35公里,2014年之前是安塞区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交通闭塞。南沟村有7个村民小组,337户1002人,贫困户46户130人,“群众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

54岁的村民张志莲以前种了将近20亩的玉米和土豆,但基本都属于“望天收”——这里雨水少,产下的粮食,只够自家吃。陕北的路就如同歌里唱的,“一道道沟来,一道道梁”,以前村里路不好,想把粮食运出去卖钱,几乎不可能。

对于张志莲来说,没钱,她也没让孩子们读过什么书,到了孩子有了小伙子模样时,便早早送出去打工。至今再提起这件事,她也颇为后悔。张志莲和丈夫的身体有残疾,曾经她家的收入仅来自于几百元的低保。

“没有额外的收入,又不鼓励孩子读书,地里的粮食全凭靠天吃饭……”张光红认为,对于像南沟村这样的山村,没有政策扶持,没人愿意来投资,也没技术,如此下去只会恶性循环。

2016年,曾经的富裕户张忠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他的妻子被查出患有肾病综合症,儿子又要读初中,“在外折腾那么些年,还成了贫困户,脸上不好看。”张忠说,他那时就开始打算,如何能摆脱贫困的“帽子”。

据延安市相关部门统计,到2014年底时,延安仍有3个贫困县,693个贫困村。占全市人口近十分之一,7.62万户、20.5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5.jpg

2019年8月19日,延安南沟村建起产业链,当地村民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农民成了股东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84年前,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开启了一系列的伟大探索。

新的挑战再次摆在延安面前,如何能让老区脱贫,脱贫后不再返贫。为了脱贫,延安各级部门负责人都立下了军令状,“如若完不成任务,将引咎辞职。”

2015年,延安推出多项措施: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八个一批”工程。同时要求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选派1784名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3.74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

与此同时,中央和各级财政陆续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据悉,近4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达62.5亿元,有力助推了当地告别绝对贫困的步伐。

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号召下,2015年,南沟村在外创业成功的一名企业家回到了村里,经过前期调研、规划,他决定投资数亿元建设南沟村。

为了保障村集体、村民及企业三方共赢,南沟村集体收回了除宅基地、果树地之外的2.25万亩土地,并进行了统一土地流转。

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说,流转的这些土地多是撂荒地、沟洼地、滩涂地以及山林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无人耕种,年龄大的腿脚不好无法在山坡上进行耕种,导致这些土地长期闲置。

通过将闲置土地资源流转,南沟村组建了党支部领办的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苹果专业合作社,并制定了合作社的股份以贫困户优先,享受保本保息、按股分红的特殊政策。

土地资源成为了村民入股新公司的股本,农民成了股东,再由企业出资金及管理。村集体、企业和村民试图在南沟村共同建设出一个新农村。

此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曾在南沟村长期考察研究后认为,南沟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海拨高、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无霜期长、光照时间充足、气温适宜,适合种植的苹果,且成果后有个头大、糖分高等特点。

南沟村的土地平整流转后,按照前期规划,3000多亩土地用于产业建设,并于2016年新建矮化密植苹果园1500亩。

贫困户张忠种植了12亩苹果,还找到了一份司机的工作。这对于张忠这名80后来说,守家守地守家人,是他最好的选择。

54岁的村民张志莲也成了股东,虽然不懂股东的含义,但对她来说,和老伴都在新公司得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人每月有2100元的收入,也让她感受到了拿到工资的喜悦。

2.jpg

▲2019年8月21日,延安随处可见的旅游文化坐标。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延安的新变化

今年5月7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告别了绝对贫困,预示着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数据显示,在脱贫攻坚战中,延安完成了1.73万户、5.63万人易地搬迁,实现了农村危房“清零”,同时,全市农村水泥沥青路、安全饮水、动力电实现全覆盖……2018年,延安生产总值达1558.91亿元,9.1%的增长速度创2013年以来最高。

延安曾是座资源性城市,如今的延安正在努力打造一座旅游城市。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游客出行自驾游、周边游、亲朋好友结伴游、“延安人游延安”趋势明显。

延安还针对客户群体差异化,量身定制旅游线路,推出了“青少年红色研学之旅”“大学生红色寻梦之旅”“休闲养生之旅”“沿黄公路之旅”等多样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线路成为了来延安游客的首选。

2018年延安共接待游客6343.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0.7亿元,分别增长25.4%和37.5%。今年春节假日7天,延安市共接待游客20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757.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8.6%,游客接待量依次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

8月20日,在宝塔山下,来自山西的付女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她的印象中,延安应该遍地黄土,人们住着窑洞、放着羊、唱着信天游,但来了以后才知,这里已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众创空间、大数据、“独角兽”已在延安成为热词。武汉光谷、腾讯众创、北航科创等创新创业平台,华为云计算等445家新经济企业落户延安。同时,每天有88对客货列车通达,从南泥湾新机场出发,可以直飞国内16个城市。

如今,如果要问延安人,周边游有何好去处?答案又多了一个——南沟村。

目前,南沟村已建成南沟生态园区、旅游扶贫停车场、矮化密植园项目等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17年12月,南沟村正式挂牌3A级旅游景区,截止目前,共计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南沟村已成为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

10.jpg

▲2019年8月19日,延安南沟村引进的以色列农业滴灌技术,在荒芜的山坡大面积种植了当地特有的“马鞭草”,让黄土地变成紫色花海。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说到推荐南沟村的产品,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便成了该村的第一“销售员”。他说,为了保障当地水源充足,土地里引进了以色列的全套农业滴灌技术,保障了水分与阳光,南沟村种植的苹果又大又甜,游客一年只需要花300元就能认领一棵苹果树,除了每年保底40颗苹果外,还赠送南沟生态园区门票和沙地摩托车票,吃不完的苹果免费存在果库,“我们的客户来自青海、宁夏、江西、广西等各个地方。”

有了游客,围绕园区办的农家乐、小卖部也开始增多,张光红说,为了保障贫困户的短期收入,村里成立了务工队,每年公司给每户贫困户安排不低于200个工作日,每人每天100元,仅此一项贫困户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

村民张志莲说,目前,她家每年的收入分四部分,当保洁员的工资、公司入股的分红、退耕还林补助、种地收成,按照2018年的收入,她和老伴全年收入将近6万元,“我孙子的学费、补课费都是我给他们赞助的,娃娃还是要读书,要上学……”

种植了12亩苹果园的张忠,在2017年收入了3万多元成功脱贫,2018年收入6.7万余元,实现了脱贫致富。2018年5月,在村换届选举中,张忠高票当选南沟村村委会主任,他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希望能通过自己种苹果的经验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现在的南沟景美了、环境好了、人也富了。以前大家都是往外跑,现在都往回跑,能在家门口安安稳稳挣钱,谁还想出去漂泊。”张光红说。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发自陕西延安


二维码.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