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日,一则“清华毕业当保姆”的新闻,引发热议。主要观点集中在清华毕业当保姆,是高射炮打蚊子之类的观点上,无非就是大材小用,于国家和个人,都不“划算”。
虽然提供服务的家政公司表示,其实不是当保姆,在家政服务行业,高知人才主要从事家庭教师或管家工作,服务的客户群体“都是高净值人群”。不过,解释归解释,支持“这终究是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的观点仍然占上风。
也有观点表示,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给出了足够的薪水,做家政也好,当保姆也好,没有什么大不了,总比“躺平”好。
清华毕业生当保姆,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是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是人才开始溢出到一些低洼行业的表现。
就目前的家政市场来说,普遍的认知是,家政无非就是做清洁、煮饭、带孩子换尿布之类的简单劳动,只要有基本的服务精神和技能就可以,无需高学历高智商。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除了越来越旺盛,越来越精细,也势必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相应行业中。比如,带孩子已经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还需要的是如何给孩子提供教育支持,对有支付能力的家庭,还需要提供包括家务在内的管理职能,甚至对雇主个人及家庭,给予生活、健康等方面更复杂的咨询和服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普通家政服务人员可以胜任的。
但是当下的情况是,家政行业乱象迭出,有人甚至觉得找一个称职或者说具有高阶服务能力的人员,比一家公司找高阶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还难。整体上,行业服务给众多家庭的感觉犹如“开盲盒”,你在打开盒子前,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花了冤枉钱还是中奖。
在人才具有溢出效应的当下,如果高端人才能进入到该行业,无异于高阶人才进入到房地产中介行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甚至推动行业乱象的消解。正如创办贝壳的左晖所说,这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社会的基础服务。
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高的时候,对这种基础服务的品质要求其实不一定是很高的,过得去就行,但是一但社会分工更加明细化,那么对服务的质量要求甚至内涵要求也就会进一步提升,高素质人才进入,也就理所当然。
当然,目前的中国家政市场,本身巨大。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我国家政从业人员的缺口,高达3000万左右。其中,以上海一地为例,高端家政专业人才的缺口就达20万。在这样大的市场中,来几个清华毕业生进入,“引领”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挺好的一件事。
热议“清华毕业生当保姆”,从心理层面来说,在不少人的心里,这是伺候人的工作,被默认为“下等”职业。其实,在任何一个有行业,大家之所以分工,无非是彼此“伺候”而已,和你是什么行业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我们平常不那么想罢了。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讨论清华毕业当保姆这种话题了,那么对服务业的“平等”认知,也就普及到位了。
目前,在面对“你已经接不住机器人发出的乒乓球”的时代,在翻译工作全面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代,人服务人的工作,将越来越少,而率先进入到很难被机器人取代的、个性化服务极强的家政行业,提供高端服务的人才,也许是职业生命力最强的人。
因此,“清华毕业生当保姆”,从社会精细化分工的角度来说,他们也许恰恰更具有“未来感”。
作者:张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