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谨防盲盒消费催化青少年的社交赌博
02-26 09:08:07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万物皆可‘盲盒’”,日前,浙江宁波一位消费者向宁波市消保委投诉称,孩子为抽取到某一个文具盲盒隐藏款送人,竟连续购买了24支笔的套装20套,总价2000元。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小学生每年花在买盲盒上动辄上千元的不在少数。专家建议:在开盲盒体验和按需购买之间做好平衡(《扬子晚报》2月26日)

中小学生如此沉迷“盲盒消费”,令人不禁想起80后90后儿时的抽卡消费经历。我们那时候为了得到独有的“三国卡”“水浒卡”并向同学朋友炫耀,不断投资零花钱买干脆面,最后饿着肚子回家,甚至吃坏肚子,被爸妈批评。不妨站在今天,回看过去,试问这样类似盲盒消费的抽卡经历,能给我们留下多少成长印象?

众所周知,盲目消费属于刺激消费者赌徒心理的产物。无论是抽卡,买笔,还是抓娃娃,多多少少都有赌博意识渗透其中。一方面,中小学生购买盲盒,的确能得到抽奖一般的快感;可另一方面,盲盒消费易让青少年沉沦迷失。为追逐一时体验,无上限的盲目消费,势必阻挠中小学生形成成熟、稳健、务实的消费观,陷入消费陷阱。

即便身处于一个富裕家庭,为买一套想要的文具,竟耗费2000元,未免太“奢侈”,也太“浪费”。今天我抽2000元的隐藏款文具送你,明天你抽3000元的隐藏款卡片送我。如此往复消费,看上去“其乐融融”,到头来得到的不过是几套用不完的文具,卖不掉的卡片。与其说,是为了买学习文具,不如说是买社交玩具。

用高消费追逐一时开心,无意间会助长青少年圈子的奢靡攀比之风。如成年人的“酒肉朋友”一般,这样的“盲盒赌友”对中小学生来说,往往弊大于利。盲盒消费从文具消费到卡片消费,不良风气持续扩张弥漫,最后有一定的可能性延伸至买彩票、打麻将、掷色子等行为。赌博社交之害由此可见。

回到消费行为本身,盲盒消费不是一类全然的有害行为。只是有中学生参与其中,我们要控制好其中的不利倾向。避免攀比,避免浪费,避免赌博行为。建议有关部门如防烟酒一般,严控中小学生活动场所附近的盲盒消费产品。将他们的盲盒消费引导至家长可控老师可管的范围之内。在确保不伤身心的同时,保持青少年的社交圈子。

不可否认“万物皆可盲盒”,但并非“盲盒皆可消费”。对消费观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适度消费是“教育”,过度消费则是“伤害”。如何教育,需要社会各界谨慎应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