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涪陵摄影圈内,很多人都认识一个叫代西平的摄影爱好者。以前,他只是纯粹爱好摄影。如今,他是一名制作相机的匠人,制作一台手工相机需要300多个工时。他说,每一台相机都是纯手工打造,在他眼中,它不仅是一台相机,更是一件艺术品。
6月13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涪陵城区兴华中路代西平家里,家里四周都摆满了制造相机所需的工具。代西平说,这间房是他的工作室,他每天都会呆在这制作相机,除了外出拍照,几乎很少出门。
“2012年前,那时我用的是一台日本产的大画幅相机,因为机身既大而又重,每次外出拍照必须使用脚架,而且每次到了拍照地点,从安装脚架到构图、调焦、调光圈、测光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起码要花半个小时,特费时又麻烦。”代西平说,当时他就萌发了自己做相机的念头。图为代西平给自制相机打磨外壳。
有了做相机的念头之后,代西平说干就干。他开始查阅大量的书籍,在网上搜索一些制造相机流程的资料,通过学习掌握了相机的内部构造和制作流程。对相机结构了解之后,代西平开始自己动手制造相机。制作机身的材料,是用朋友家装修剩下的木地板,而其余的所需零件,则是从一些废旧机器里拆出来的。图为代西平翻看用自制相机拍摄的照片。
“我制作的相机由镜头、机身、片盒(后背)三个部分组成,镜头和片盒(后背)都有现成的,能买到。机身是我手工制作的”。“机身的尺寸需根据片盒(后背)的大小来确定。而制作相机的关键是镜头、机身、片盒(后背)的‘法兰距’要精准,才能保证拍摄时调焦的准确成像。因此制作的机身厚薄尺寸要求是很高的,其误差就必须控制在正负0.1毫米左右。当然,对于胶卷(胶片)相机而言,漏光是决对不允许存在的,不能有一丝漏光,密封性也非常重要,所以必须保证每个衔接处都要做到密不透光”代西平说。图为代西平队自己制作的相机爱不释手。
经过几十天,200多个工时的反复摸索与实践,代西平手工打造的第一个机身做好了,安装了镜头和片盒之后,他的第一台相机完成。他称之为快拍相机。图为代西平制作的相机和拍摄出的照片。
“这台相机机身较小,携带也方便,不需要架在三脚架上就能拍摄。而且调焦、调光圈、估计测光这些步骤在5秒内都能够快速的完成,比之前的大画幅单(双)轨相机方便很多。”代西平说,唯一的不足就是做工太粗糙、不美观。图为代西平检查自制的相机。
如何让相机外观变美?这是代西平需要攻克的难题。他上网查看制作的视频,不断地反复练习,改进自己的制作工艺,力求在切割时更加精准,定位更加准确,打磨更加细致。图为代西平制作的相机。
“相机做的越多,制作流程也越熟悉,但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代西平说,之前做一个相机平均需要200多个工时,现在做相机起码需要300多个工时,仅制作一对用于相机上手柄就需要10多天的制作打磨才能完成。
“喜欢‘木头’相机的人,他们本身都是摄影爱好者,且对相机品质有一定的追求。”代西平说,需要他做相机的人,都会先把镜头及制作机身的木料寄过来,很多摄影爱好者的要求很高,他们最喜欢用上乘的檀木来制作机身。有科檀、血檀、黑檀,更好的木料是印度的小叶紫檀,这些木材价格都不便宜。图为代西平队自制相机进行检测。
上乘的材料,一定要配上上乘的手工。每一台相机的制作,代西平都把它看作是在制作一件艺术品,不仅要有它的实用价值,也更要有观赏价值。图为代西平的房间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
代西平在阳台上认真的打磨着相机外壳。
代西平走到街上用自制相机给路人拍照。
代西平在涪陵街头,调试自制的相机,准备为路过的市民拍照。
他说:“摄影的魅力,其实还是需要借助相机这一利器来实现和体味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摄影爱好者对机身、镜头、胶片、脚架、测光表甚至连摄影背包的选择,都是精挑细选,不断地尝试更换手中的器材组合,其实这么折腾无非是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套‘神器’。”图为代西平用自制的相机为市民拍照
如今,福建、广东、北京、南京等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都联系代西平,希望能够帮他们做“木头”相机。“没想到,起初只是为给自己制造最适合的装备,到如今得到这么多摄影爱好者的喜欢,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代西平说,让更多的人爱上手工制作,感受这份魅力,他很开心。
上游新闻记者 鞠芝勤 刘力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