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
上游对话“金句流浪汉”沈巍:我不是精神病
“金句流浪汉”、“国学大师”、“审计局公务员”、“垃圾分类倡导者”、“复旦大学高材生”……近几日来,被贴上各种标签的上海流浪者沈巍爆红网络,围绕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也被人津津乐道。
他蓬头垢面却出口成章,他衣衫褴褛却谈吐儒雅;他说“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先知先觉者和疯子仅一步之遥”;他说“我想有个大房子可以放我的书”,“我想有个大院子可以收养流浪动物”;他说渴望有个住所,渴望家的温暖。
被网友称为“流浪大师”的沈巍,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未来他又将选择怎样的生活?3月21日,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现场与沈巍对话,试图还原他10年流浪生活。
▲沈巍的临时住所外,近几天,每天都聚集着大量围观的市民,有的还来自外地。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学审计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3月21日,春分,短暂晴天后,上海再次被牛毛雨浸染。上游新闻记者找到沈巍时,他正在上海市杨高南路地铁站附近一间门面房中接受采访。门外挤满了围观群众,有的人还在做直播。周围居民告诉记者:“这几天围观的人很多,现在沈巍被安排在这间临时住所里,也算是对他的保护吧。”
“您好,请问您是哪家媒体的?”虽然蓬头垢面,但沈巍谈吐却相当得体。短暂交流后,沈巍讲述了他流浪前的故事。
上游新闻:您之前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吗?现在和家里人感情怎么样?
沈巍:我出生于1967年,直到工作时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我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但是我们的感情并不好。父亲对我管教很严,讨厌我画画和读历史方面的书。那时我都是偷偷看书。也许是父亲对我感到愧疚吧,临终时曾向我道歉,可他的选择改变了我的一生。如今母亲还健在,只是我们再没有交集。家里人对我的态度伤了我的心。他们认为我脑子有问题,很丢人。
上游新闻:为什么会选择审计工作?和父母有关系吗?
沈巍:学审计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如果不是父亲的要求,我想我可能会选择其他专业,也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我从上海一所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工作,但是我生活得并不快乐。那时我依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很少与父母见面。最后一次见面,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
▲沈巍说,捡垃圾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我不认为我是吃空饷
上游新闻:您为何会被审计局要求病退?该局称支付工资情况是否属实?
沈巍:1993年我进入审计局工作,但这份工作并不是我喜欢的。当时我就在关注垃圾分类的事。比如我看到卫生间有被丢弃的报纸,我会觉得为什么要丢弃,这些报纸还可以有其他用处。看到没有喝完的水,我觉得水是珍贵的,没有喝完的水为什么要扔掉?有一次出差,我看到所乘轮船地上有很多报纸,我说等等,我先捡起来,还可以看的。同事们都认为我脑子有问题,喜欢捡垃圾。1993年领导主动找到我,给我办了病退。26年来,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
上游新闻记者:网传您曾被关入精神病院,是什么原因?
沈巍:我曾两次被关入精神病院。第一次是家人说我有精神病,把我送进去关了3个月;第二次是街道关我进去的。我认为当时的精神病鉴定,是一面之词。所以,我捡垃圾不是生活所迫,只是一种生活理念。我希望无论是家人还是单位,都不要认定我是精神病人。
上游新闻记者:这26年来您一直在领工资,是否在吃空饷呢?这次爆红后,担不担心工资被取消?
沈巍:这个问题我要再三声明,这个工资是他们认定我脑子有病,给我的病假工资,不是劳动所得工资。如果是正常人,你愿意拿这个工资吗?这并不是对我的特殊照顾。我不认为我是吃空饷。
▲沈巍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买书上,他希望有个大房间存放他的书。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其实我不喜欢捡垃圾
在沈巍栖身的社区中,上游新闻记者看到草丛里摆放着很多袋装垃圾。社区居民和附近酒店工作人员称,沈巍是一个很博学的人,熟悉他的人也喜欢和他交流。《论语》、《战国策》、《朱子家训》以及中外名著,沈巍都可以讲述得生动有趣,每一次交流都感到受益匪浅。但是,他捡垃圾的行为却让很多居民接受不了。“特别是夏天,味道很大,清理了多次,他依然很执着。”居民说。但在沈巍看来,垃圾其实并不是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
上游新闻:您喜欢捡垃圾,是因为对垃圾分类感兴趣吗?
沈巍:我认为,“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垃圾之说,只是它们被放错了地方。起初我倡导垃圾袋装理论,就是说不同的垃圾可以归类放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可以回收利用。比如食品可以喂流浪猫狗;比如剩下的水,瓶子可以回收,水可以浇花;比如纸壳,也可以有很多的用途,不应该被当做垃圾扔掉。我的衣服、鞋子、生活用品,都是捡来的。
其实我不喜欢捡垃圾,我希望路上一点垃圾都没有,我倡导的是不浪费的行为。
我是在劳动不需要救济
上游新闻:您从审计局病退后就开始流浪的吗?
沈巍:不是的。我被要求病退后,仍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有时去听曲、有时去看戏,有时去书店看书。我记得是1993年,离开审计局那天,我本计划去听费城交响乐,但心情太沮丧了,只想回家寻求温暖。
可是我回家后,面对的却是外婆和家人的指责,他们也认为我捡垃圾,是脑子坏了。我一直想不通,我为单位节约成本为何被说成脑子坏了?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我选择了租房独自生活。
2002年,老房拆迁的第二年,我没有得到拆迁安置房,只能在家人指定的浦东老房子居住。由于我喜欢捡垃圾,经常被投诉,被驱赶了两次。我的书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候遗失的。2009年以后,我就开始了流浪生活。
上游新闻:流浪期间,除工资外您还有其他收入吗?平时住哪儿?
沈巍:除了每月2000多元工资外,我还有父亲留下的十几万遗产。我白天除了捡垃圾,就住在地铁站里;晚上地铁站关门,我只能住在地铁站卷帘门口,或者周围绿化带里。我也找过几次房子和住所,但都被赶了出来。
开始流浪生活后,除工资外,我也会卖一些废品。我想声明的是,我从来没有接受过救济。我捡垃圾过程中,有时会有人给我吃的。我觉得挺可笑的,我是在劳动不需要救济。我的工资都用在买书和租房子中。
走到今天这步,也许就是理念不同吧。先知先觉者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沈巍有时也会读一些很专业的书籍,即使专业术语很多,他读起来有些费劲,但也会坚持读完。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对家的渴望从来没停止过
“如果我穿着西装革履去捡垃圾,肯定会被人认为成有病。也许现在这种蓬头垢面的气质,更符合流浪汉捡垃圾的身份吧。”尽管语气轻松,但沈巍的眼神里透着无奈。沈巍说,家里人伤了他的心,他第一次感受到仇恨的滋味。26年他始终独自生活,独自流浪,但即使是这样,对家的渴望从来没停止过。
上游新闻:如果现在审计局让您回去工作,您会回去吗?
沈巍:多年来,从来没有审计局的领导联系过我。即使是我走在街上这么多年,也没有人提出要救助我。如果他们能让我回去工作,就证明我没有病。但是回不回去,我还要考虑。
上游新闻:这些年来,您读了哪些书?大概有多少册?
沈巍:我的全部收入都用来买书了,买得多丢得也多。我喜欢看古典文学《战国策》、《论语》、《朱子家训》;有时也喜欢看轻松点的书,比如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有时间我也会读一些很专业的书,因为专业术语比较多,读起来需要很多时间。这些年来,有的书我读了全本,有的书我只读了几册,大概有上千本吧。我喜欢读书,也会继续读书。
上游新闻: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想法?又有哪些期盼?
沈巍:对于未来,我不知道还能做哪些事情,也许还是读书、捡垃圾、找房子的无限循环吧。其实,我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有个稳定住所。有个大房子,可以让我放我的书;有个大桌子,可以让我随意书画;有个大电视,可以让我欣赏世界名剧;有个大院子,可以让我种花和收养流浪动物。
希望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
上游新闻:爆红网络后,你的生活是否受到影响?
沈巍:对于这次爆红,我挺惊讶的。不明白大家为什么称我为“国学大师”,我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有一些知识。现在我不敢出门也不敢睡觉,24小时都有人盯着我。我只能暂时寄居在没有装修的门面房里。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丢垃圾的没有错,为什么我捡垃圾就有错呢?”采访中,沈巍反复问上游新闻记者。沈巍说,他未来的生活,也许仍会在捡垃圾中继续。但作为读书人,能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或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发自上海
【迟到的真相】
李胜利事件背后的女性生存困境:现实比韩剧更残酷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消息,从1月28日,韩国MBC电视台报道BIGBANG成员李胜利投资的夜店Burning Sun发生暴力事件,到3月18日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检警领导层,要以组织的命运为赌注,彻底查明真相。”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桩娱乐八卦在韩国多家媒体的共同挖掘和无数网民的高度关注下逐渐发展成了一起涉及毒品、偷拍、性招待、警商勾结,牵扯韩国政商娱三界的爆炸性社会事件。这起事件的影响有多大,CNN引用韩国专家的那句话颇为准确——“这起丑闻超出了韩国人近期记忆中的任何一起。”
当地时间2019年3月15日,韩国首尔,涉嫌参与性贿赂的韩国男团BigBang成员李胜利在接受首尔地方警察厅调查后离开。图 | 视觉中国
李胜利事件的发酵也让一起尘封已久的旧案重新获得了关注,那就是“张紫妍案”。十年前,年仅26岁的韩国女星张紫妍在家中自杀。她在遗书中写下了自己生前被经纪公司当作交易筹码而遭受的非人对待,其中牵涉到的人不乏政商高层。或许正因为这样,这起案子的调查几度停摆,直到现在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结果。
张紫妍和她的遗书。图片来自KBS
而李胜利事件和张紫妍案之所以被韩国民众联系到一起也是因为,虽然相隔十年,但这两件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样涉及钱权交易,在操作过程中,女性一直被当作换取资源和利益的物品,从未被当作个体的“人”来对待。
娱乐圈不是特例
李胜利事件爆发后,几位涉事人员曾经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也被翻了出来。郑俊英曾当着女嘉宾的面说带有性暗示的荤段子,女嘉宾听了表情一度非常尴尬。李胜利则是在节目中,让女嘉宾金世正给男嘉宾倒酒,镜头里的金世正一脸不乐意地拿起了酒瓶。郑俊英和李胜利对女性进行这些言语和肢体上的冒犯时,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神情。或许这种“冒犯”在他们看来只是男女间稀松平常的交流罢了。
张紫妍去世四年后,韩国上映了一部以张紫妍事件为原型的电影《玩物》。该片豆瓣评分5.7,总体来说是个烂片。但在影片结尾,它给出了一项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韩国的女艺人中,45.3%的人曾被要求陪酒,超过62%的人曾被节目相关的人员或者社会有势力者要求进行性接待。
《玩物》剧照
面对这样艰难的生存状况,韩国娱乐圈中的一些女性前辈也认真提醒了后辈。现已解散的韩国女团SISTAR曾在《star show360》这档节目中告诫后辈,“在演艺圈要小心男人,不是所有前辈都善良。当你还是个新人时,男前辈不会什么都不干的。男前辈并不都是好人,不是吗?”
女性被男性歧视、冒犯和骚扰,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娱乐圈,在韩国的职场大环境中同样存在。在去年热播的韩剧《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中,除了甜虐的姐弟恋一直吸引着观众外,剧中展现出的职场性骚扰情节也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
剧中,上班工作时,部长对女职员的言语调戏张口就来,下班后同事聚餐时,女职员被要求敬交杯酒,到KTV唱歌时,女职员可能还会遭遇上司的强行搂抱。而面对这些,她们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忍气吞声。当公司发起匿名举报运动,鼓励女职员指出加害者时,女性们仍然顾虑重重,“就怕丢人的事情曝光了,还没结果。”
《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剧照
我国不少观众看完该剧后在网络上感慨和疑惑:韩国的女性职场地位这么低吗?从数据上看,确实不太乐观。据BBC在2018年的报道,在韩国,女性只能获得男性工资的63%,这是29个发达国家中男女薪酬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学人》则将韩国列为“玻璃天花板指数”中,职业女性境遇最差的发达国家。韩国的《中央日报》则将本国的职场文化描述为:“有权有势的人们相信他们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相较于职场性骚扰,同样普遍但更不便于取证的则是性别歧视。在以“非常真实非常丧”著称的韩剧《Live》中,郑有美饰演的韩静吴成绩优异,勤奋刻苦,在面试前做足了准备,但最终她仍然绕不过性别歧视这道坎儿。
《Live》剧照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并不关心她的工作能力,反而问的都是一些诸如“假设上司公私不分,要求你帮忙买菜、接孩子,你会怎么做”之类的问题。韩静吴虽然心里不乐意,但嘴上还是表示自己会帮忙处理上司的私事。因为她敏锐地意识到,不这么说的话,她将会立刻被刷掉。
一天面试结束后,看到实力远不如自己的男性收到好几个offer,而自己却一无所获,韩静吴在酒桌上说出了她在面试过程中没机会说的话:
“其实我也不想经常谈什么男女差别的话题,不过真正让我生气的是,现在这个社会拥有着既得权和雇佣权的大部分守旧的男人们,通过自己所做的一些小气的不合理的事情,得到狭隘的偏见,然后说女人不懂组织、没有耐心。这样胡说八道,把我的人生说得一团糟!”
《Live》剧照
在韩国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度和严苛的等级观念下,韩静吴的愤怒也是不少同样遭到性别歧视的女性的愤怒。
“为什么没有受害女性站出来?”
李胜利事件中有一条是说他的夜店涉嫌性招待,而在媒体调查性招待一事过程中,还发现了韩国男星郑俊英偷拍一事。
房正贤律师是“李胜利郑俊英”这起事件的首个举报人,他收到了匿名人寄来的优盘,里面是一部手机的备份文件,包含照片、视频和大约20万条聊天记录。这些文件中包含了郑俊英非法偷拍的视频和照片,其中有一部分受害女性还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侵犯和偷拍的。除此,在他们的群聊记录中,也充斥着女性的侮辱,内容极为不堪。
由于这些聊天记录涉及李胜利性招待一事,最初曾被李胜利所属(现已解约)的经纪公司YG斥为捏造,后经警方证明,聊天记录属实,李胜利及当时参与聊天的人也被警方列为了犯罪嫌疑人。本月19日,李胜利公开表态,对于性招待等事表示否认,称聊天记录是朋友间的吹嘘和炫耀。20日,韩媒报道,韩国警方已经获取了李胜利涉嫌进行性招待和性交易中介的证言。在李胜利的一再否认和韩国警方、媒体的不断调查下,想必针对李胜利的各项指控很快会有个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李胜利的队友,权志龙似乎早就以玩笑的方式提醒过他。在某档综艺节目中,面对“畅想5年后的BIGBANG”这个问题,权志龙是以“虽然只有我们四个人”为开场的。还有一次,权志龙直接对李胜利说,“不要再当骗子了,小心点,你可能去坐牢然后吃豆腐。”虽然当时说这些话的时候,队内的几位成员都嘻嘻哈哈,但现在看来,这些玩笑都话里有话。
即便李胜利一事尘埃落定,但对于在此事中受到伤害的女性而言,噩梦或许才刚刚开始。在SBS娱乐部记者姜景润走访女性受害人的过程中,她发现她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被偷拍了,更不知道偷拍内容被传到了聊天群里,被陌生人看到。在得知此事后,有的人对记者说“救救我,我该怎么活下去。”
与女性对于亲密视频外泄的恐慌相对应的,是李胜利夜店代表李文浩接受采访时的“不解”:“如果胜利的聊天室有罪的话,那么韩国男人全是罪人;如果给女性喝药并强迫发生关系是事实,那为什么没有被害女性站出来呢?”
《玩物》剧照
为什么没有受害女性站出来?因为她们知道,在如此不堪的大环境下,站出来追求公正,用法律惩戒施暴者的代价有多大。她们也知道,站出来未必就能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反倒可能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承受比侵犯更严重、更持久的伤害。那些敢于无视法律侵害女性并用亲密视频要挟她们的人,不就是掐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吗?
面对李胜利事件,韩国一个名为反对数码性犯罪(Digital Sexual Crime Out)的组织说到,“我们要求这些男性名人自我反省,他们是强奸文化的肇事者和教唆者;他们视女人为性工具而非受尊重的人类,他们积极参与或容忍、协助或享受犯罪,我们同样要求与这些男性名人有关的、将该案件消费为简单的八卦的人展开自我反省。”
反省是必要的,但这种反省并不足以将已经深陷泥淖的女性解救出来。何时法律能够确保违法者受到的惩罚比他们造成的伤害更大,何时社会与舆论环境不再苛责受害的女性,何时女性能被公平地对待,那才是真正改善女性生存状况的曙光。
【煲鸡汤】
你所谓的稳定,正在毁掉你
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消息,最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小周今年24岁,毕业后在父母安排下做会计,每月到手3500元,工作轻松而稳定。
但小周并不喜欢文职工作,想当一名销售,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会计工作稳定,而销售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小周害怕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后来偷偷辞职。父母知道后,却和她大吵一架,小周爸爸威胁她:“你要做销售可以,但只要还住在家里,每个月就必须交1000元生活费。”
无独有偶,一个女生只因为交往五年的男友在私企,就被父母逼迫分手,称对方的工作必须在体制内,最差也要事业编!原因一样,也是要工作稳定。
还有一个毕业于北京名校的硕士毕业生,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不属体制内,被父母要求拒绝工作,继续求职。
这些社会现象不约而同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稳定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护身符?
稳定的工作,真的会永远稳定吗?
稳定的工作背后,有什么让你更应该担忧和害怕的?
1
所谓的稳定,更多的是心理安慰
大多数人认为的稳定,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岗位看上去稳定而已。
殊不知岗位再稳定,也不代表个人的稳定。在稳定的岗位上,你也不可能一辈子高枕无忧。
更何况今天看似稳定的行业或岗位,正逐渐被取代,甚至消亡。
方便面销量3年下降80亿包,干掉它们的对手真不是白象、今麦郎,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新崛起的互联网送餐平台。
不是因为方便面不好吃或者质量出现问题,而是外卖又好吃又便捷,大家就改吃外卖了,何必去啃口味单一的方便面呢?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对兄弟,哥哥是五百强高管,收入丰厚又稳定。弟弟是出租车司机,收入忽高忽低,虽然不稳定,但一年下来总收入跟哥哥差不多。
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哥哥失业,只能靠存款勉强度日,而弟弟依然靠开出租车维生,完全没受什么影响,收入跟以往一样。
塔勒布在分析类似的大量案例后,得出一个结论:越稳定的,越脆弱。
2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
十几、二十年在一个稳定的岗位,以为这就是理所应当,却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被淘汰,被抛弃,岂不悲哀。
这个时代不再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单位,有的只是稳定的能力。
而我们,也一直在被一些孜孜不倦、追求进步的老人刷新认知。
阿里巴巴40万年薪招聘产品体验员,岗位要求如下:
60岁以上,学历不限,工作背景不限;
与子女关系融洽;
有稳定的中老年群体圈子,在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广场舞KOL、社区居委会成员优先)等。
本以为根本招不到人,没想到应聘而来的候选人,让朋友圈沸腾,多少年轻人自愧不如。
83岁的李路阿姨毕业于清华,她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是十几个微信群的意见领袖,经常组织线下活动,充满活力。
62岁的黄大伯则直接做了PPT来介绍自己,身份标签包括:“淘宝12年买家经验”、“芝麻信用分785分”、“熟练操作photoshop设计软件”。
人到老年,不仅没有倚老卖老,拒绝新事物,反而一直保持对外界的新鲜感和敏感度,保持思维和认知的活跃。
他们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与时代同频共振,夕阳老人们不仅活得精彩,更收获了认可和尊重。
稳定的能力,背后是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力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正如罗振宇提出的“U盘化生存”策略,他告诫年轻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简单讲,就是要锻炼自己稳定而专业的能力,成为一个“手艺人”。即在组织中,将所有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是否学到了新东西,认知得到了升级,能力得到了提升。
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成长负责。
你的价值一旦积累起来,假以时日,时机成熟时,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原因,你都完全有自由选择脱离那个限制你才能发挥的组织体系,一点遗憾和后悔都没有。
3
写在最后
工作的稳定,只是出于人类安全感的本能所带给人们的一种幻觉和心理安慰,它无法引领你走向终极的内心稳定。
内心的稳定,来自强大的自信和不可替代性。
而能够让你发生真正的改变和突破的,根本不是你适应和熟悉的事物。
只有那些你不熟悉、要脱离舒适区敢于尝试和挑战的事物,才有可能给你带来本质的改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