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南宋词极简史:这些慷慨长歌,送别王朝的最后152年
05-08 18:14:09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号

靖康之变,将大宋绝然划为北宋和南宋。但为何会有赵构的南宋?说起缘由,还要早上好几年。

宋人  西湖十景图(局部)

公元1120年,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北宋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联手攻打辽国。

公元1126年,金军兵临汴京城下,汴京守御史李纲拼死抵抗,康王赵构慨然带宰相张邦昌前往金国为人质。金军暂时退兵,不久又重来。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年初,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北行。四月,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六月,张邦昌还政于赵构,赵构在建康即帝位,复国号宋。

152年的南宋历史,这才开始了。

南宋初建立的几年,是个流浪朝廷,在金国的步步紧逼下,赵构率臣僚一路辗转于越州、明州、定海,甚至漂泊海上。一路紧跟帝踪、随之仓皇奔逃的人群中,有数不清的我们熟悉的背影——陈与义、陆游、周紫芝……还有,带着十五车金石珍藏的李清照。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但将大宋划为北宋和南宋,也将李清照的人生划为两半——前半生她是明眸皓齿的少女,后半生她是感慨深重的词家。

李清照

靖康之变后的几年,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开始,她还能和赵明诚相依为命。但建炎三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安葬完夫君,自己大病一场,“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以及其它累年珍藏等着她转移,战事吃紧,临时安置在建康的赵构小朝廷打算再迁,李清照简直无所适从了!

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写下了她这一生最为著名的词: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原非弱女子。她写得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句子,在兵慌马乱中护得住明诚的金石珍藏,敢和觊觎骗婚的张汝舟撕破脸。她是元祐党人的后代,从小也见惯了党争的刀枪往来,寻常苦难,根本打不倒她。

但我们翻看这几年李清照的行踪,一个女子带着十五车的珍藏独自奔走颠沛,那真是触目惊心的惨痛!

起先,李清照打算往江西投奔二位舅父和赵明诚的妹婿李擢,但是三人先后降金或逃走。先期运去的珍藏全部散亡。于是,李清照转而赴浙东投奔晁公为(晁补之之子,与她一样是元祐党人之后)。但金兵逼近后,晁公为也弃城而逃。李清照寄存的珍藏再次散失。

最后,她被谣言和时势所迫,带着余下的珍藏一路紧跟南逃的宋高宗,流徙于浙东一带。

李清照最终安定下来,是在绍兴五年。从绍兴五年到绍兴二十六年,李清照在临安度过了她生命的余年。这期间,她曾代笔替皇帝、贵妃写贴子词,也曾两次访米友仁为米芾二帖求跋,《金石录》也迅速刊行、受人推重。

她的余年算是“易安”的。此中原因,也许与时局不无关系——绍兴五年到绍兴二十六年,秦桧独相二十年,秦桧之妻王氏,是北宋宰相王圭的孙女,李清照的母亲亦姓王,是王圭的女儿,王氏的姑姑。王氏与易安,原是表姊妹。

公元1135年。离靖康之变已经八年。李清照安定于临安府。宋徽宗病死于五国城。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也有数年。

陈与义

陈与义是洛阳人。

他二十四岁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一个清闲的官职,负责开德府的文学教育。他干了三年后辞职,回家快快活活地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喝酒——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那时,正是太平无事的徽宗政和年间。

如今陈与义四十多岁了,经历了靖康南渡、流亡两湖,他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真是百感交集。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写完这词两年以后,陈与义病卒。从此杏花疏影里的笛声,永留彼岸。

公元1138年。就在陈与义病卒的这一年,主和之议压倒主战之声,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均被罢免、除籍、编管,秦桧再任宰相,坚决不许岳飞再与金国开战。

公元1139年。宋金议和,签订盟约:金把河南之地还给宋,宋向金称臣。

公元1140年。金人叛盟,完颜宗弼等分四路入侵,宋将刘锜、韩世忠、岳飞等奋力抵抗。南宋与金人展开惨酷的拉锯战,各有胜负。

不久,宋高宗命岳飞班师,一日发十二金字牌,岳飞不得已班师途中,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此后,宋军不复出师。自靖康二年至绍兴十一年的十五年抗战结束。

公元1141年,在宋金淮西之战打成平局、和议成熟后,南宋朝廷决定削夺大将兵权,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全都俯首听命,交出兵权。但岳飞并不知道,交出兵权,只是个开头。

岳飞

那年的楚州城,风雨逼人来。

七月,万俟卨诬劾岳飞,说岳飞在楚州城巡视时放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

八月,诏命拘收岳飞军中财物、并散去僚属。不久,岳飞部属张宪被诬入狱。

九月,闲居中的岳飞登庐山东林寺,极目四望,写下一生中最让人难忘的词。

满江红  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十月,岳飞父子被捕系于大理寺。十二月二十九日……残年将尽,岳飞没有等到新春,一纸诏书,将岳飞赐死于大理寺。这年他三十九岁。

岳飞曾说过,本朝三十岁之前做了节度使的,只有赵匡胤和自己二人而已。

可惜。

自岳飞赐死、韩世忠被架空以后,南宋与金国和议成,双方以淮河为分界线,约定共立盟书,休兵息民,各守疆土二十年。

公元1142年。反对议和最激烈的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再贬新州,路过福州时,有人慷慨为他送行。

张元幹

十六年前,张元幹随李纲死守汴京城。十年前,随着主战派被排挤,他亦心灰意冷,辞官归闽。

如今李纲已死,张元幹正在家闲居。闻知胡铨会路过福州,他特意写了词去送他。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金缕》,就是《贺新郎》的别名。

因为这首词,他被抄家、逮捕、入狱,开除公职。出狱以后,张元幹漫游吴越,浪迹江湖,所结交的,仍然是一帮血性义士。

岳飞的死、胡铨的贬、张元幹的下狱,让天下人不平。其中有个十几岁的陆姓少年,尤为痛惜。

陆游

陆游出身于山阴望族、藏书世家。他家的藏书多到什么地步呢?多到皇帝要跟他家借书——公元1143年,朝廷为建秘书省,向陆家借钞藏书一万三千余卷。

年轻的陆游充满了狂热的报国热情,这方面,他可能受他的父亲影响很深——他的父亲陆宰,南渡后因为主战被排挤,干脆居家不仕。

陆游热切地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但终其一生,他亲临抗金前线,仅仅是八个月的大散关生涯。

这段生涯,他后来写了又写:“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对于失去,他有很多的回忆和不甘。就如同他对唐琬也有很多的回忆和不甘。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恨我恨、他人未有些。他的一生,大抵就是这样了——他只是个书生。

但是书生也有猛的。

和陆游同一年考进士的人里面,就有两个。一个叫虞允文,绍兴三十一年在采石矶大败金兵,他的同年张孝祥,当时正在抚州任上,闻讯狂喜,写下“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的豪壮句子。虞允文和张孝祥,都是绍兴二十四年的进士。那年陆游没有考上。

不是陆游考得不好,是他考得太好了,比秦桧的孙子秦埙考得好太多,秦桧发怒了,指示礼部不得录取陆游。

那年秦埙考了第一吗?没有。高宗干预了考试,亲自将二十三岁的张孝祥擢为第一。这是公元1154年的事。

张孝祥

一般来说,皇帝插手考试是不得人心的。但是这次,估计谁都要为官家的横插一手点个赞!高宗点完状元,还特意召来秦桧,毫无底线地赞美:“张孝祥的诗词、书法,都是当世第一!”

有人曾经说,如果张孝祥能活得久一些,南宋的翘楚人物,也许不是辛弃疾,而会是张孝祥。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张孝祥是唐诗人张籍七世孙。靖康之难的南渡人群里,也有他的父辈。南渡后的张家境况凄凉,张孝祥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奋起于“寂寞荒凉之乡”。他自小是神童,十六岁中乡试,二十三岁中状元,才华卓绝,性情英迈,当时的人惊呼他是“天上张公子”。

这位天上张公子,到底还是在人间的宦海里沉沉浮浮十几年。三十五岁那年,他又一次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那时正近中秋。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公子的偶像是苏东坡。他也暗暗卯足了劲和偶像比拼。偶像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是四十岁。他写下“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的时候是三十五岁。这两首中秋词,从此在词史上比翼齐飞。

写下这词两年以后,张孝祥决意退隐芜湖,绝足仕途,又两年后,已任宰相的虞允文来看他,酷暑七月的江上,张孝祥与好友尽兴对酌,虞允文前脚刚走,张孝祥便和七十年前的秦观一样,亦因中暑亡故!

张孝祥便似南宋星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流星, 倏忽划过,短暂又灿烂。

不过,一颗更亮的星已从遥远的天际追赶而来,誓要燃烧南宋的夜空。

南宋最猛的书生,一个集英雄、猛将、才子、能臣、酷吏、贪官诸种鲜明棱角于一身,“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牛人,准备出场了。

公元1161年。宋金和平维持二十年后,完颜亮提兵南下,试图“立马吴山第一峰”,全歼南宋。岂料前方被李宝、虞允文痛击,后方被占区的汉人乘机起义。其中有一支活动在济南南部山区、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他们的带头大哥是个二十二岁的书生。

不久,书生带领的队伍并到耿京起义军中,并带着耿京的手令渡河南归,宋高宗当天召见,并赐他官职右承务郎。回起义军营复命的途中,书生得知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遂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张安国带回朝廷治罪。

50人打50000人啊!这个令人胆寒的书生,名叫辛弃疾。

辛弃疾

率众南归后,辛弃疾历任江阴签判、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但做官之外,他无事可做,无仗可打。除了闲居,还是闲居。最长的一次闲居,竟达十年之久。

他写了很多的诗词,除了叹息,还是叹息。“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当年以五十人战五万人,带着泼天杀气冲进金军大营的少年,终于老了。六十六岁那年,他回望四十三年前旧事,怆然自语:廉颇老矣。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后来死于重病。死的时候,他大喊“杀贼!杀贼!”这一生,他大起大落,敢作敢为,鲜明痛快、酣畅淋漓得有如他写的词,后人称之为“稼轩体”。

他和苏轼一样,引来后世无数人的膜拜。也和苏轼一样,不曾登上出将入相的仕途巅峰。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可惜,辛将军遇到的,不是高皇帝。

最能理解他的,也许只有他的挚友陈亮。

陈亮

他们年岁相近,在相同的时代里沉浮,结交了相同的朋友。甚至他们的遭遇也相近——

辛弃疾不停地被言官弹颏“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时候,陈亮也不止一次地下狱。三十六岁,陈亮因“言涉犯上罪”下狱;出狱回乡不久,陈亮又因家僮杀人事下狱;四十一岁,陈亮因将胡椒粉放在羹中,被卢氏诬药死其父,第三次下狱;四十七岁,家僮吕兴、何廿伤人性命,死者家属告陈亮指使,陈亮第四次下狱。 ……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本就是相似的人。他们二人都狂,而且怪,而且自带惹事体质。而且中心炽烈。辛弃疾上过《美芹十论》,陈亮就上过《中兴五论》;辛弃疾到死犹记杀贼,陈亮一辈子坚决主战。

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赴金国贺万春节,陈亮写词为他送行,把一个让人丧气的事情写成了如此模样: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就在那几年以后,陈亮又亲自跑到建康、京口、建业一带观察地形,发出“江南不必忧,和议不必守,虏人不足惧”的铿镪之言。

然而,形势比人强。这两个生不逢时的人,他们的青年与壮年时代,正好是干戈消停的“乾淳之治”,待四十年后烽烟再起,他们一个已死,一个将死。

公元1162年,金兵渡江南进失败。公元1163年,南宋隆兴北伐失败。

公元1165年,拉锯的双方决定不要打了,坐下来签订"隆兴和议",互不侵犯,并在节日互派使节祝贺。随之而来的,是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南宋,逐渐走上“乾淳之治”,金国,也迎来“小尧舜”时代。这是一段兵戈沉默,使节往驰的日子。

公元1170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修订隆兴和议。

范成大

范成大是和虞允文、张孝祥同一年中的进士。

他出使金国的这年秋天,张孝祥已死,虞允文已位居宰相。那时候做皇帝的,是一心想要报仇雪耻,恢复祖宗故业的宋孝宗。

宋孝宗需要使者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更改受书礼仪。这与虎谋皮,不是件容易的事。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罢官。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选中的使者李焘,因为害怕而不敢行。在这种情况下,范成大抱定必死之心,慨然出使金国。

果然,在范成大提出要陵寝之地、改受书礼仪之后,金国太子完颜允恭差点当场杀死范成大,被其他人拦下才作罢。

水调歌头  又燕山九日作  (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范成大最终平安回来了。在金国二个月,除了《水调歌头》,他还写了一本旅行日记《揽辔录》。这是一本心情极为复杂的旅行日记——他路过旧都汴梁城的残破,眼见中原遗民“习胡俗已久”,他将东京城中一门一楼的旧名与“虏改”新名一一罗列……

黍离之悲与板荡之痛汹涌而来。东京陷落,已经四十多年。

公元1173年。又一名使者来到东京汴梁。

韩元吉

这是朝廷循例派出的吏部尚书韩元吉,出使金国贺万春节。金人在汴京城赐宴,韩元吉环顾这北宋的旧都,和范成大一样,有无限感慨。

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出身于汴京的桐木韩氏。桐木韩氏在北宋是豪族,号称“门族之盛,为天下冠”。靖康之乱时,韩氏避乱江南,其中韩元吉一支迁到福建邵武。

靖康之乱时他十岁。如今他五十六岁了。他心里,是不是时时翻腾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原”的念头?

但韩元吉也是一个理智的主战派,隆兴北伐的时候,一片请战声中,惟有韩元吉的声音清醒而独立:"愿朝廷以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后来隆兴北伐失败,事实证明韩元吉是对的。但朝廷是否真的“以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呢?

词史,悄悄记下了和议之后的太平年间,西湖一家酒肆屏风上的词。那是一个游人写在酒醉后写的。

俞国宝

风入松  (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那时候,赵构已经把皇位禅位给养子赵昚,闲来无事游西湖,见酒肆屏风上有《风入松》词,询问左右,得知是太学生俞国宝醉后题写。太上皇看得入迷,笑道:"此调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于是将"明日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并召来俞国宝,当天赐他官职。

这段故事,南宋亡后记录在周密的《武林旧事》里。

俞国宝留下的记载不多,我们只知道他是临川人,淳熙年间的太学生,著有《醒庵遗珠集》,爱喝酒,喜欢到处游玩。他是西湖亿万个游人中的一个。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临安府。那么汴京城呢?扬州城呢?

公元1176年的冬至之夜。一个少年打马路过扬州。曾几何时,“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人间至美的梦想。而这少年看见的,是一片江山破败。

姜夔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座屡经战火的江北名城,从此注定与姜夔这个名字,与《扬州慢》这个曲调,被牢牢记住,并百世传诵。

这年,姜夔二十三岁。

以后他辗转于扬州、湖州、苏州、合肥、杭州,每一处的停留都让后人留恋——吴淞江上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垂虹桥下的“小红低唱我吹箫”;石湖梅边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词的清空骚雅之境,在姜夔这里登峰造极。不过,他其实更是个天才的音乐家……

他自度词曲十四首。留下《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

后人认为,整个宋代民间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大乐议》!而《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唯一一部还能按谱弹唱的宋词集!

“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八个字,是姜夔的词境,也是他的一生。

姜夔以布衣终老。他以布衣之身,遍交天下。他的朋友圈里,全是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张鉴,张镃,吴潜,刘过。

公元1186年,武昌安远楼建成(也称南楼)。落成不久,姜夔与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集。并自度《翠楼吟》词纪之,之后云散。

二十年后,有人重登南楼。

刘过

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

“醉槌黄鹤楼,一掷赌百万”。“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这是他当年游踪的剪影。

二十年过去了,刘过四次赴考不中,仍然一袭布衣。他回来了,重过南楼,重召故人。

唐多令  (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二十年前同游的故人,有的还在,比如刘去非。有的可能再也见不着了吧。

因为这首词,《唐多令》这个少有人填的僻调,被疯狂追和,更因其中“重过南楼”之语,被周密改名为《南楼令》。只因这词,写得太好。

那时的安远楼,已在宋金交战的前线了。"隆兴和议"四十年的安宁刚刚被撕破。

公元1206年,韩侂胄请宋宁宗正式下诏,挥兵北上——这便是继”隆兴北伐“之后的第二次北伐,”开禧北伐“。但韩侂胄用人失察,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北伐濒临崩溃。

公元1207年,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带着他的人头赴金国签订“嘉定和议”,开禧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追随韩侂胄的人成了乱党,被史弥远清理,其中就有史达祖。

史达祖

如果把南宋词人们圈起来比赛,那么咏物词的第一名,一定是史达祖!

绮罗香  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可是这样的才气,并没有为他带来盛名。“梅溪以词客终其身,史臣亦不屑道其姓氏。”

史达祖和姜夔、刘过一样,终生布衣。只是他和姜夔他们不同的是,他得到了韩侂胄的极度赏识,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侂胄败后,史达祖牵连受黥刑——依附权臣的污名,从此牢牢跟定了他。

史达祖是汴京人。到这时候,汴京陷落已八十年。

公元1206年,刘过卒。公元1207年,辛弃疾卒。公元1210年,陆游卒。此前,陈亮、范成大、韩元吉、张元幹、张孝祥都早已陆续离开人世。而吴文英、张炎、蒋捷尚未出生……于是,词坛只余下姜夔飘零江湖,史达祖挣扎于贫困。

在这青黄不接的寂寞中,赖有刘克庄阔步赶来。

刘克庄

刘克庄生前,谤与名随,身后,毁誉交加。

处女座的刘克庄,争强好胜的性格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真德秀、郑清之的失和,与贾似道的结交,总多少与他急进的心态有关。谏官说他卖直,说他贪荣,大概多少有点依据。

最为骇人的是,晚年为了向陆游看齐,他不惜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在双目已盲的八十二岁的高龄,一年写出四百首诗!

是不是这样的争强好胜、努力刻苦为他赢得了文坛大盟主的头把交椅?不晓得……我们晓得的是,作为文坛盟主,他真的有很多的追随者,交了好多好多的朋友……

沁园春·梦孚若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那是他为挚友方孚若而作。彼时,他正因故被黜。他一生中,朋友很多,被提拔、被黜落的次数也不少。

公元1224年,影响刘克庄一生的梅花诗案爆发。此后的几十年间,梅花诗案一直被重新提起,诗祸的余波绵绵不绝,也深深影响到他的仕途,令他屡起屡废。

刘克庄后来说“却被梅花累十年”,他为梅所累,但真要放下却又放不下。晚年,他又作了《梅花百咏》——这是当时震动文坛的佳话,和者甚多,比如方回、刘辰翁、楼考甫……

楼考甫,就是楼槃。

楼槃

楼槃的生平几乎不见记载。《绝妙好词》存其词二首,说他”风致清绝“。

霜天晓角(楼槃)

翦雪裁冰。有人嫌太清。又有人嫌太瘦,都不是、我知音。

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一自西湖别後,辜负我、到如今。

另一首也是《霜天晓角》:“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平生”。仿佛是写梅,又仿佛是写他自己。果然,后世几乎没有人说得清、他平生了……

楼槃的梅花词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刘克庄的友人方回的梅花百咏诗里这样写:“恨君不识林和靖,雪沍西湖老孤咏。恨我不识楼考甫,角声吹残霜月苦”。

这样看来,楼槃像是个隐士一般的人物。

刘克庄结交的,既有楼槃这样清到绝处的人,也有像潘牥那样癫到极处的人。

公元1235年。这年的进士榜上,潘牥名列第三,贵为探花。

潘牥

这个探花可特立独行得很。

《齐东野语》里说:

“潘牥酒量甚豪,喝醉了,就胡乱散去头发和衣服,裸立流泉之中,高唱濯缨之章”。

如此的放荡不羁,他为妓馆题诗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乡子  题南剑州妓馆    (潘牥)

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

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潘牥字庭坚,也是个和黄庭坚一样的神童,据说六七岁的时候,便写得出“竹才生便直,梅到死犹香”这样的句子。

大概潘牥这辈子是过得太任性肆意了,四十三岁便将一生挥霍殆尽,死于任上。刘克庄给他写了墓志铭。

刘克庄结交的一时俊彦中,还有黄孝迈。

黄孝迈

黄孝迈号雪舟,有《雪舟长短句》,但已散佚,仅存一首《湘春夜月》,一首《水龙吟》,以及两首残句。但是诗史词史,向来不是倚多为胜的。楼槃的《霜天晓角》是如此,黄孝迈的《湘春夜月》也是如此。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这样的句子,当真当得起”风度婉秀,真佳词也“,刘克庄晚年为他作序,给他120个赞,说晏殊、贺铸也不过如此,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元1251年。涌金门外西湖边丰乐楼重建,有人写了一首长长长长长的《莺啼序》"大书于壁",一时满城惊艳。写词的人,名叫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这时候也不年轻了,在临安府大概断断续续住了有十年。京尹赵与筹把楼盖好请客的时候,他正好在临安,于是墨汁淋漓,写词贺之。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莺啼序》这个梗。《莺啼序》是最难写的词牌之一……不,可能都没有之一!因为它太长了,240个字,很容易写得难看——除了首创人吴文英。

吴文英自己,一辈子也就写过三首。

莺啼序  春晚感怀  (吴文英)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这一首“春晚感怀”和另一首“荷”都是致他终将消失的爱情的,余下的一首,给了丰乐楼。

能配上丰乐楼的,大概也只有《莺啼序》了。

丰乐楼,是北宋第一楼樊楼的后身。北宋的樊楼,曾在靖康之耻的前两年扩建过。扩建后的樊楼极其壮丽,”灯烛晃耀“,为了粉饰太平,樊楼易名为丰乐楼。

如今西子湖畔重建的丰乐楼也瑰丽宏伟,而且,与北宋的丰乐楼命运相似的是——南宋的日子也不太久了。

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大元帝国;公元1272年,元军分水陆两路进攻南宋。公元1273年,元军攻破襄阳城;公元1274年,太皇太后谢氏号召天下勤王,张世杰、文天祥、李芾起兵抗元;公元1275年,元军分三路进逼临安。

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宋恭帝、谢太后被掳北上。杨淑妃带着宋朝二王逃亡。文天祥以右丞相身份赴金营谈判。

暮春,刘辰翁离开避难地吉水虎溪,开始漂泊。

刘辰翁

刘辰翁心里的春天,再也回不来了。

他和文天祥是庐陵同乡。文天祥起兵抗元的时候,刘辰翁也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不久便归居山中。元兵攻入临安的时候,他正在吉水虎溪。

兰陵王  丙子送春    (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春去。春去。春去。从这年春天开始的三年间,刘辰翁漂泊在外。丙午送春之后,他又曾丁丑送春、庚辰送春。宋亡以后,这个前朝的进士隐居起来,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同样开始流浪的还有蒋捷。

蒋捷

当年北宋覆亡时,士人们大批南渡,如今,该往哪里去?

曾经的樱桃进士,颠沛流亡于龙游、兰湾、苏州一带,过起了“影厮伴、东奔西走”“枯荷包冷饭”的日子。

从前种种,恍然如梦。

一剪梅  舟过吴江   (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如今何日归家?又何处是家?宋亡后他成了竹山先生。纵然二十年无家可归、无竹可种,他也牢牢守着宜兴蒋家的门风,不肯仕元,有人说他做了僧人,也有人,说他做了私塾先生。

蒋捷流浪吴越的时候,有人登临古阁,感慨万千。

周密

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    (周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周密是临安人。临安一被攻破,周密随即流亡。

这年冬天和第二年的冬天,他从剡溪到会稽和王沂孙相见,两度登上卧龙山蓬莱阁。

后来宋亡,周密便隐居弁山不出,写了很多很多的书。他的曾祖是从济南迁过来的,到了周密,已经是第四代了。但他不忘祖籍,后来他写书,书名就叫《齐东野语》。对了,鼎鼎有名的《武林旧事》和《绝妙好词》也是他编写的。

就这样,南宋的士子们像浮萍一样,四散漂泊。但比起张炎,比起张家的灭顶之祸,也许,他们还算是幸运的。

张炎

张炎是王孙公子。他的六世祖,是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的张俊,生前封清河王,死后追封“循王”。

元兵攻破临安后,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所有家财被抄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循王张俊,而是因为,张濡在独松关误杀元使,招来的惨酷报复!这一年,张炎二十九岁。

于是张炎的人生也在二十九岁这年被划为两半。之前,他是钟鸣鼎食之家的贵公子,过着清雅又富贵的日子。之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的张炎,一度以卖卜为生——还曾经北上元朝都城大都。

八声甘州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这段小序的背后,是临安覆灭十四年后,他曾与友人北上一年——怀着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在“当元朝的官”还是“当南宋的遗民”之间反反复复地权衡、踯躅、掂量。

后来他还是回来了,余年,他以南宋遗民的身份,终老于临安。“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这惶然失群、无路可投的孤雁!这孤雁是张炎,是胡乱漂泊的遗民,也是不停奔逃的流亡小朝廷。

公元1277年,二王组成的流亡小朝廷被元兵追逼逃到南海。公元1278年,流亡小朝廷的保护人之一文天祥,在广东和江西一带苦苦强撑。

文天祥

文天祥并非武将出身,他是二十岁就考中状元的才子,宋史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在国亡家破的时候,这位才子状元,毅然担起了武夫的责任。

临安陷落时,他作为使臣到元军去谈判,先被扣押,后来逃归,经真州、到温州、漂流海上,辗转于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率兵抵抗了两年。

景炎三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潮州战败被俘,解往元都燕京,走到南京时,同行的邓郯病了,文天祥和邓郯写词作别。

酹江月 驿中言别    (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准应是孤月。

公元1279年,宋元之间的最后大决战——厓山海战爆发,元将张弘范强制文天祥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舟中,眼睁睁看着宋军挨打,心中惨如刀割——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

在拼死抵抗两个月以后——宰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蹈海赴死。大将张世杰突围后在平章山下遇风暴溺死。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自此再无大宋。惟有无数遗民还在苟延残喘。

王沂孙

齐天乐  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在《乐府补题》里,王沂孙与唐珏、周密等一共咏了五种物——“龙涎香”“白莲”“蠏”“莼”,还有“蝉”。这是他们,还有无数南宋遗民们悲哀的身世。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

从公元960年,一路走到1279年,支持了319年的大宋就这样走到了尽头。所有的慷慨长歌,所有的繁华盛丽,所有的悲伤沉重,都渐渐隐没在时光的黑洞里。而关汉卿们,已从前方走来。

宋人  西湖十景图(局部)

原标题:南宋词极简史:这些慷慨长歌,送别王朝的最后152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