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消息,出生不久就订下“娃娃亲”,15岁就举行订婚仪式,虽然还是在校学生,平时也随父母居住,但“订婚”后的周末和农忙时节得去未婚夫家干活,到法定结婚年龄必须尽快完婚,如果悔婚要赔男方家双倍彩礼……这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在某深度贫困地区暗访时发现的情况。
精准扶贫让我国近亿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但在一些地方,“娃娃亲”、天价彩礼却依然大行其道。这些披着“传统”外衣的陋习,不仅拖慢了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节奏,更让“乡风文明”沦为空谈。
纵观古今中外,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包办婚姻酿成了无数人间悲剧。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娃娃亲”就是包办婚姻的典型表现。
记者采访时还发现,贫困地区举债娶亲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记者遇到的一位来自贫困村的年轻小伙,父亲丧事刚花去20万元,娶亲的彩礼又一次性给了女方32万元,如今身负重债。
一些地方甚至根据女方学历、工作单位等条件对彩礼明码标价,女硕士研究生的彩礼高达80万元。在一些地方,彩礼甚至被称为女性的“身价钱”。即使双方两情相悦,也难逃彩礼的重负。难以想象,建立在金钱之上的婚姻能抵御多大的生活风浪,又有多少真情可言?
我国历来反对包办婚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到新中国成立后颁行的《婚姻法》,都旗帜鲜明地保护婚姻自由。《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还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虽然法律有禁止性规定,民间的反对声音也一直不绝,但“娃娃亲”、高额彩礼依然长期有市场,甚至有个别知识分子和颇具威望的民间人士为其辩护,称其为“地方习惯”“传统风俗”。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精神贫困”藩篱依然坚固,因循守旧、迂腐不化;另一方面则是虚荣心、攀比心作祟,终究是图个“利”字。如此一来,不但毁掉了子孙幸福,还败坏了家风乡风,抹黑了民族文化。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正从解决绝对贫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精神贫困”是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群众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一些落后思想仍深植部分群众内心。
改变现状,要敢于动真格、狠刹歪风邪气。同时也要强化观念更新,改变沉疴顽疾。最关键的仍是教育,这是斩断“精神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乡村振兴,必须摒弃糟粕,“娃娃亲”、天价彩礼该废了!
原标题:15岁订娃娃亲、娶研究生彩礼80万,婚俗陋习该改了 | 每日快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