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重庆市教委发布《重庆市2016-2017学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目前,重庆市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
全市本科高校25所
报告显示,2016年,全市有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7所、民办本科高校8所,在渝军校3所,本科招生专业点总数1150个,市级特色专业251个。
重庆市高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新专业点42个,新增本科专业涉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装备、能源等行业,在较大程度上对接了重庆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全市普通本科在校生为44.5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60.8%。其中,本科招生11.6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54%。本科毕业生为10.9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的57%。
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在渝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63%以上,且到我市重点产业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5所本科院校(不含军队院校)共有专任教师280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共4196人,副高级职称8776人,中级及以下职称15048人。
此外,共有教室面积247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68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83万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42万平方米,体育馆34万平方米,图书4511万册,信息化设备266438万元。
重庆市不断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2016年达到14.13%。当年,25所本科高校投入191.5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09.74亿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均拨款超过12000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
在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重庆市研究制定《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专业设置改革提出了要求。上报教育部备案或审批本科专业53个。立项建设83个本科特色专业点。对10所市属本科院校43个特色专业进行了验收,对暂缓通过的10个本科特色专业进行了复查。
首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0门,供学生选课使用。3所高校6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14所高校53门课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截至2016年,全市高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立项建设),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83个;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1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高校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0个,市级高职高专应用技术推广中心10个。
2016年,全市高校新增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立项建设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21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
高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5项(其中牵头17项,参与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6项;市级批准立项自然科学项目569项,高校创新团队50个,高职院校新技术推广项目20项。全市高校10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近年来,在渝各本科高校学生的体测合格率、毕业率、就业率、授位率的均值均稳定在90%以上的高位。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虽然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一流大学太少,新建本科院校较多,高层次人才、高起点科研平台不够,对外开放办学能力不强等,但下一步,重庆市将通过高校转型发展、加强教学质量建设等多个措施为高校发展助力。
在市属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方面,一方面,支持以部分二级学院、部分学科、部分专业、部分课程为重点,推进市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突出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导向。重点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优化专业结构,完善高校专业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群。
同时,通过生均拨款来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并对市属高校进行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构建与我市产业对接紧密、办学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发展能力强的现代高等教育供给体系。
在紧密结合产业加强专业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状况调研。其次,强化专业设置管理。严格新专业设置标准,根据重庆智能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新专业设置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现有学科专业设置状况、本科专业的稳定性与动态发展的关系,更加贴近民生需求。
新增专业时,限制专业点数超过5个以上的专业。对专业点数在10个以上的专业,充分利用市场杠杆,依据就业情况以及专业建设基本信息数据,对投入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地方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的专业,实行限制招生。
建成重庆特色创业创业教育体系
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统筹推进国家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
发挥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联结点的优势,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高校与海外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交流。
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特色学院和优势学科专业合作办学,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促进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互融互通,互鉴互学。着力开展中外科学联合攻关,培育一批产学研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到2020年建成具有重庆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课程。
各高校至少打造1个众创空间,在全市布局100个高校众创空间,建成55个示范性众创空间。布点10个市级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研发中心。遴选1000名技术技能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担任高校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基于“平台+应用+服务”的设计理念,构建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推进“互联网+教育”,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