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唱响旅游“四季歌” 重庆如何把“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05-25 07:30:33 来源:重庆日报

一年一度的仙女山风筝节吸引大量游客。(仙女山景区供图)  

注重全季节体验,唱响旅游“四季歌”,让游客春赏花、夏消暑、秋观叶、冬玩雪。

重庆旅游“四季歌”主打产品

春赏花:知名赏花目的地包括:潼南崇龛镇的油菜花,有“中国最美油菜花海”“重庆十大春季旅游目的地”之称;垫江牡丹花,呈自然立体分布,与山、水、石、树、林等浑然一体。

夏消暑:在渝东南、渝东北有很多“清凉”地,武隆仙女山、石柱黄水、万盛黑山谷、巫溪红池坝、城口黄安坝等,都是避暑纳凉康养胜地。

秋观叶:江中碧水、山上红叶,是重庆著名的秋景。好的赏叶目的地有巫溪兰英大峡谷、酉阳板溪镇、巫山、奉节夔门、巴南丰盛镇等。

冬玩雪:冰雪资源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在我市高山景区中,冰雪游乐项目同样丰富,包括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巫溪红池坝、石柱黄水、城口黄安坝等。

“淡季太‘冷’,旺季过‘热’”是旅游业最难绕过去的问题。无论是北方的冰雪游,还是南方的海岛游;无论是东南亚旅游,还是欧美旅游……季节性局限普遍存在,其中观光游、乡村游表现尤其明显。如何突破季节局限,打造全时、全域、全业、全季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产业“决胜千里”的关键。

重庆最低海拔160米,最高海拔2796.8米,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峡谷等地形地貌丰富,主城被称为“3D魔幻城”,旅游资源立体丰富。

近日,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要注重全季节体验,唱响旅游“四季歌”。

在实践中,各个区县是怎么做的呢?有哪些先进经验?重庆日报记者作了调查。

景区颜值之外 “化妆”添彩

市旅发委副主任秦定波:旅游业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要不断制造新热点、新话题,才能始终保持新鲜感、回味感,保持永久的吸引力。

任何一个旅游项目一旦落地,搬不走、挪不动,春来秋往,寒暑更迭,只能应时而动、适时而谋。

仙女山景区,平均海拔1900米,以江南独具魅力的高山草原、南国罕见的林海雪原、青幽秀美的丛林碧野景观而被誉为“东方瑞士”。它与天生三桥、芙蓉洞一起组成武隆旅游的“铁三角”。去年,武隆接待游客2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6%,是我市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一张“金字招牌”。

剖析武隆旅游业,不难发现,它虽拥有世界级风景——世界自然遗产地,但从旅游方式上看,仍以自然观光为主。那为何武隆旅游就能“一枝独秀”呢?

“一般人会看见仙女山夏季的清凉、冬季的雪原,没看到的是,我们的风景一年中也有较长的‘空窗期’。”武隆喀斯特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不少地方搞旅游,首先想到的是景区建设,采用传统思维惯性——以生产决定销售。这不难理解,旅游项目建设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容易出成绩。宣传营销培育期长、专业程度高、市场见效慢,容易被忽视或淡化。事实上,这一思维惯性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旅游业发展。因为“重量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搞大开发,往往都将触及到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的“红线”。

武隆就走了一条“颜值之外,化妆添彩”的路子。除了吸引《变形金刚4》、《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量影视剧、综艺节目“借题”“借景”,让武隆风光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更创新营销模式,采取体验式营销、品牌营销、定制营销、节会活动营销等多种手段,“小题大做”“无中生有”“锦上添花”搞好旅游“包装”,实施大营销。

如春、秋季节,以及春夏之交、冬夏之交,山上一无雪景、二无避暑刚需,景区策划了大量营销活动,如仙女山风筝季、草原露营音乐节、端午节祈福活动、春节天降红包雨活动、雪地人机大战、C-mart露营集市、航模表演赛等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活动吸引游客,让景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看点、季季有高潮”,游客接待量四季保持均衡增长。

旅游要素不足 “旅游+”来补

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旅游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开发性高、带动力大,一域受季节限制,可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增加新产品供给,对游客形成四季吸引力。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增加新产品供给,在一定区域形成多样化的产品供给,也是破除季节限制的有效之举。

万盛旅游发展就是一个例证。很长一段时间,万盛旅游一直依赖黑山谷、龙鳞石海两个景区,二者都是观光型景区,尤其是黑山谷在春、冬季和季节交替时,景观优势不足,游客量受季节影响波动较大。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万盛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旅游产业当成了“主抓手”,大力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

在黑山谷、龙鳞石海旅游带上,布局了奥陶纪公园、板辽金沙滩水上部落、青年汇巅峰乐园、尚古村落、百花谷等景区景点,涵盖惊险刺激的高空项目、卡丁车、赛车、碰碰车、攀岩、蘑菇总动员、乡村体验等众多新耍法。

今年“五一节”三天,万盛经开区共接待游客59.63万人次,同比增长11.98%;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55.04%,接待人次及接待收入再创新高。其中,奥陶纪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景区”,共接待游客3.9万人次,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

开州区算是我市旅游界的一个“新兵”,三峡库区成库后,造就了当地旖旎的湖泊风光。该区遂将旅游业当成重点产业予以大力发展,先后布局了开州举子园、水乐园、开州故城、汉丰湖船坞等景区景点,将单一的湖泊观光产品提档升级为乐园旅游、运动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等复合型产品,同样取得良好效果。

功能拓展不足 “生态康养”来补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所长吴普:除了生态观光型产品,乡村游受季节局限更加明显,唱响旅游“四季歌”,乡村旅游要拓展功能,生态康养是市场新蓝海。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进程加快,集健康、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康养旅游成为一种新时尚,乡村、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是最大载体。

据研究机构统计,世界上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健康旅游。近5年,全球健康旅游增长率为9.9%,是世界旅游业增速的2倍,健康旅游游客给目的地市场带来的收入远高于其他很多旅游方式。

破除乡村旅游季节性局限,打“康养”牌无疑是一条新路径。

对此,南川区已开始创新探索。该区依托森林“氧吧”金佛山、生态健康十二金钗大观园、温泉疗养三泉镇、中药养生三泉药用植物博览园等,在全市率先发展起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并于去年8月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目前形成了“南、北、中”三大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即南部金佛山环线路突出中医药养生度假和科普旅游,北部大观园环线侧重乡村康养、药食同源体验和中医药科技展示游览,以凤嘴江为纽带的中部环线依托宏仁中西医结合医院、龙济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康复、养老等大健康旅游。

石柱依托高山、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资源,打造“观养”胜地;依托土家康养小镇、休闲旅游地产、康养主题酒店、乡村民居等,打造“住养”世外桃源;依托丰富多彩的山地运动与竹铃球等地方特色体育运动,打造“动养”乐园;依托特色土家文化和巴盐古道、银杏堂、三教寺,打造“文养”静地;依托莼菜、辣椒等有机食品、土家系列康养菜品和土家摔碗酒、土家咂酒等特色饮食文化,打造“食养”天堂;依托黄连等中药材精深加工、健康咨询管理服务,打造“疗养”福地,也取得不错效果。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所长吴普表示,重庆应融合“大生态”“大农业”“大康养”“大健康”等内容,打造全国首选康养旅游目的地,不仅可以破解季节局限,更势在必为、大有可为。具体路径包括: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运动康养、森林康养、乡村康养、休闲避暑等。

据悉,到2020年,我市将培育100个生态康养和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建成100个市级康养旅游示范乡镇,打造1000个康养旅游示范村,每个区县发展3-5个乡村康养旅游基地。

区县行动

黔江 年内创建3个A级景区

黔江区今年将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断壮大景区方阵,力争年内成功创建濯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启动建设芭拉胡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塘盖旅游度假区、少数民族美食坊,全力打造集群式景区带,做优做靓做响康养黔江、阿蓬江浪漫休闲、濯水精品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独占性高品质拳头产品。

此外,黔江将精心打造文旅融合品牌,让以黔江为代表的渝东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成为重庆旅游的大卖点,深度打造中国土家文化,持续扩大具有唯一性的品牌节会活动影响力,申报筹备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节、“濯水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奖,用好壮大重庆唯一的民族歌舞团,以精品节目和优秀人才为支撑,使其成为重庆旅游文化的大名片、常青树,加快推动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在景区常态化演出,打造“天理良心”文化传播基地,全方位建设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之城。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未来两年内黔江将建成5万亩猕猴桃国家级出口示范基地、1.5万亩羊肚菌市级出口示范基地,发展“亩产万元”立体农业6万亩,培育特色旅游小镇7个以上,再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10条以上,再创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以上,新增民宿旅店500家,探索“乡村振兴+旅游+扶贫”的发展路子,加快把黔江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康养休闲旅游城市、旅游减贫致富示范区、全域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涪陵 多举措提升旅游品质

“我们不大兴土木,用闲置的农具、石器对房屋进行设计、改造,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万松里民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游客可以园中采摘蔬果、塘边休闲垂钓、放松休闲健身、怡情弹奏古筝……游人纷至沓来,民宿客房在节假日异常火爆,这也开启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

事实上,以农耕文化带动的“民俗+民宿”模式,目前已成功培育蔺市万松里民宿村、黄草十二居、大木花园里等特色民宿46家,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朝精品化发展。民宿经济为传统乡村旅游增加了住宿功能,拉长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涪陵依托重点景区、自然风光、古村古镇等的良好生态环境或民俗文化资源,集中开发建设或改造升级一批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了有品质的住宿产品。

此外,以自然资源带动的“避暑+赏花”模式,以武陵山乡、大木乡最为典型,依托乡村田园风光、高山纳凉避暑形成了乡村旅游避暑产品,乡村农家乐、精品民宿酒店等逐渐在市场上走俏,每年举办的大木花园节、大健康论坛等活动已经推动乡村旅游品质化发展。

以果蔬采摘为代表的“体验+游购”模式,以南沱镇、义和镇最为典型,依托沿江良好的水土资源,培育出四季皆宜的瓜果采摘,目前已盛产柑橘、龙眼、枇杷、火龙果、橙子等多种水果,让游人在美景穿梭间开启一段美妙的舌尖之旅。

三大发展模式使涪陵乡村旅游发展“精品带动、全域发力”的格局初显,汇聚的发展新动能,成为打造涪陵乡村旅游升级版的宝贵经验,也成为涪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增长点。

重庆日报记者 郭晓静

原标题:唱响旅游“四季歌” 如何把“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