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呼归?夫归?白碚?白背?那些消失的礁石有重庆的江上历史
10-21 09:40:2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呼归石》绘本玩偶

10月19日,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美丽中国·地名寻梦”全国地名文化短视频征集与展播活动在厦门举行颁奖仪式,重庆小伙刘何跃根据《呼归石》绘本创作的同名动画短视频获评一等奖。

自2008年重庆航道大整治以来,长江及嘉陵江上有许多礁石已成历史。呼归石、碚石、石门……它们表面布满的篙洞和江水冲刷后的痕迹,曾代表着老重庆的江上历史,还有着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小伙迷上“重庆民间传说”

刘何跃

《呼归石》故事原型来源于“大禹治水”典故,讲述了大禹妻子涂山女日日站在神龟驮起的大石上盼夫回家,风吹日晒,最后与石、龟一同化为磐石的故事。

刘何跃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朝天门、弹子石、南山等地,给他讲关于重庆的历史传说。“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认识到,传说里蕴含的美好品德,应该被世人铭记。而记得这些传说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我就想用手中的画笔,来记录和传承这些传说。”2010年,刘何跃从重庆邮电大学动画专业毕业,他尝试创作过不同的题材,而“重庆民间传说”题材一直被他放在心上。

为创作关于重庆传说的绘本,刘何跃去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地方查阅资料,寻找灵感,同时依循传说中提到的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走访。“比如传说中的金竹寺和呼归石,里面涉及到很多重庆的地名、人名和建筑。画的过程中,我便去寻找蛛丝马迹,收获颇丰。”

曾伸入长江中的“呼归石”


曾经的“呼归石”

刘何跃说,重庆朝天门对面南岸涂山脚下,曾经可以看到有块礁石伸入长江之中,相传,这是大禹来到江州娶的妻子涂山氏。大禹婚后三日离家,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念夫心切,每日坐在长江边上呼唤丈夫归来,最后化为一巨石。“重庆老百姓称之为‘呼归石’。因为重庆话中‘呼’和‘夫’同音,所以又称‘夫归石’”。

刘何跃介绍,呼归石120米长、80米宽、顶高167米,与江北沙嘴、朝天门河嘴形成对峙之态,呼归石下面是一道石梁,上游紧连一片400米的礁石群,伸入江中150米,约束了航槽,影响江水流态。

2008年2月18日下午5时8分,考虑到重庆长江和嘉陵江的船舶通行安全问题,“呼归石”被爆破清除,其后在南滨大禹广场上重塑“夫归石”雕塑。

石门,石门大桥之名因它而来

2014年石门大桥下的“石门”爆破

2014年3月4日,嘉陵江石门大桥下,一声巨响响彻嘉陵江两岸——当日,为提升嘉陵江航道的通航能力,重庆市航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对嘉陵江上的“石门”礁石进行了爆破。

“石门”是石门大桥名字的由来,承载着不少市民的时代记忆。“过去沙坪坝中渡口这里并没有大桥,只有渡口和由巨石修建的石板桥。石板桥经常被江水淹没或被洪水冲毁。但在枯水期,石门桥便成为重庆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和重要津渡之一。”曾在沙坪坝修志办从事地方志研究的文史专家曾传宜介绍,传说中,这石门桥是由鲁班大师所修建的——很久以前,嘉陵江中渡口的江底中央有两个巨大的洞,分别住着两只大水怪,一只螃蟹精,一个龙虾精。两怪常常兴风作浪,经常搅得江水像开了锅的水,突然翻涨,不知吞噬了多少来不及撤离的人群和船只。某天傍晚,鲁班与徒弟赵巧路过重庆来到渡口江边,听说了这事,便决定想办法帮助这些可怜的百姓。于是,鲁班带着赵巧为百姓建了座石门桥。可是,石门桥这两座桥墩,却把江水一分为三,江中心形成了一道石门,也给过往船只带来巨大的不便。没有更好办法的鲁班只好在一块巨石岩壁上,刻了“架高来”三个大字:提醒来往的船夫,留意这石门。“架高来”,意思就是把船架高点,避免搁浅碰撞到石门。

据曾传宜介绍,1985年12月25日,重庆市政府在石门这个地方修建石门大桥,1988年12月,石门大桥建成通车。2014年3月4日,炸掉礁石后的石门河段通航宽度已从以前的22米—45米,增加至69米,达到“内河Ⅲ级”航道通航标准,可通行1000吨船舶。

碚石,北碚因此而得名

碚石

与“呼归石”的命运不同,位于北碚区嘉陵江中心被炸去部分的“碚石”得以修复。这块长约60米的碚石横卧在嘉陵江北碚庙嘴以东200米处,由于河水冲刷以及人为堆砌,碚石曾与岸边相连,上世纪50年代,为扩宽河道将连接段炸断,只留下碚石在江中心。2014年,北碚区公布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北碚庙嘴嘉陵江心的碚石,作为老重庆江上历史的见证,也入选了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碚石本是一块石头,本身并不具备文物的特质,但它却是北碚名字的由来。”北碚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任荣介绍,碚字意义大概是指江水中矗立的石头。相传北碚最早是叫“白碚”,因场镇建于嘉陵江畔,有白石自江岸横于江心而称碚石。康熙年间设巴县白碚镇,乾隆年间改名北碚镇。

据任荣介绍,北碚的地名从“碚石”缘起到北碚形成,还有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有位渔翁,终年背老弱妇孺过泥烂水深的龙溪河的事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化作美丽的姑娘来到溪边,要老渔翁背她过溪。老渔翁背着姑娘,披风顶雨艰难行走,上岸后放下姑娘,又急忙转身返回去背老人。观音临别时送给他一条彩带,告诉他7月7日把彩带背拉过溪,溪上就会有一座桥,但背拉时千万不能回头。不过,到了那天,老渔翁将彩带的一头拴在西岸岩头,背着另一端,踏进急流向对岸东阳镇拉去。眼看离岸不远,老渔翁怕绷断彩带,忍不住回头看,眨眼功夫,他和彩带都变成了一盘巨石。屹立江心的“黑碚石”,就是肩背彩带、躬腰前行,回头张望的老渔翁形象。后人为他惋惜:“白背了!”。“白背”(北碚)由此而来。

相关>>

重庆有近半地名都隐藏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重庆由传说而得名的地名相当多,几乎近一半的地名都隐藏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重庆市地名文化研究专家李正权告诉记者,有的地方曾经是有地名的,但那地名可能不好听,可能没意义,可能没特色,后来便有了传说,就借用这样的传说对地名加以更改。

比如,青木关,原本叫五塘。传说附近山上有个山洞,很深,可以通北碚,但洞内有条蟒蛇,凡经过者都要被它吃掉,人们只好绕开那个山洞。有一个青年回家探母心切,不愿绕道,与蟒蛇生死搏斗,蟒蛇被杀死,但他也因耗尽体力倒在洞口。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那里叫做“亲母关”,后来讹传为“青木关”。“如今人们只知青木关了,不知其原名叫五塘。”李正权感叹,不管是亲母关还是青木关,都比五塘有意义,也好听多了。

“不过,也有的地名没有改动。人们或者附会一个故事,或者移植一个神话,或者编造一个传说,附加在该地或该地名上。”李正权称,重庆地名中的传说虽多,也各不相同,但故事往往缺乏独创性,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很可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比如,关于涂山的传说,关于弹子(诞子)石的传说,不仅重庆有,河南嵩县、安徽巢县等地都有。李正权说,从地名的传说中,还可以感受到重庆人的豪爽正直、勇敢无畏。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受访者供图 部分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