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微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
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观音庙、观音寺、观音阁
……
他们都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安宁
在江北最著名的“观音”当然非观音桥莫属喽
观音桥
观音桥商圈是西部第一大步行街,重庆江北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它是重庆的北大门,是连接川东、川北的交通要道,是农副产品贸易的重镇,车水马龙,客流潮涌。
可是,几十年前,它却是个古朴的村庄,更早时期,它只是荒凉的僻野而已。它是如何从四块木板搭桥到一座繁华城市的呢?
命名缘由
过去,观音桥地区每逢夏秋大雨水势陡涨,溪沟水漫。而这里是附近行人来渝的必经之处,可被这大雨挡住了去路。
据传每当下雨水涨时,有一田姓老妪,以木板四块放置水面,便利行人,人感其德,遂尊呼她为观音救世老母。田母死后,无人投板济渡,乡绅谢安世倡议修一座桥,石桥仍用四洞架设石板桥,取名为观音桥,并建庙祀之,称作观音庙。
这故事可不是编的,观音庙前曾有三座石碑,上面刻下了这座桥修建的来龙去脉。
其一竖立在庙的左侧,为康熙三十四年胡康等署名,碑中叙述了石桥命名的原由;
其二竖立在庙右侧,乃乾隆四十二年崔子嘉、何高洪署名载立,说是一年春天,洪水大涨,将桥冲折二洞,行途断阻,由崔、何二人募资补建云云;第三碑立于观音庙门外右前面,是民国二年夏天,洪水冲垮左边两洞,观音庙三霄娘娘殿侧墙坎垮塌,由邑人集资补建,落成后立碑以志之。
观音桥《百字碑记》
清举人刘中乙受乡人之托,为重修观音桥作记,字一百,叫百字碑,立于桥头。今因新城建筑,桥毁碑失,文物不存,仅录《百字碑记》碑文于后,以飨后人:
“境中观音桥,旧名接龙磴也。乾隆五十五年,改造平桥,年久将坏,规模亦卑狭,夏秋暴涨,病涉多,途斯畏。秋九月,因旧基,增式廓,高余丈,宽四尺许。
润四月,工始线,费金六百余贯。诸君济美,仍观音名,斯桥也,成人力也,面神实照焉,亦不异我佛彼岸之慈航也已。“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乡人齐集庙中,香火鼎盛。后来何聘三老先生设私塾于此,当时,富家子弟可以请家教,而不能在家受教育的,都来这所“公立学校”就读,观音桥于是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
观音桥附近的疏落乡村逐渐增设街市,小街两侧有房百余间,发展到后来,但凡有公务,任职的官员立即在观音桥的街上办理,这便形成了政治中心。
农会、集市通通在这里建立起来……解放后随着四条公路干线及新区的开发,观音桥山乡巨变,一日千里。如今,小河沟的淙淙流水已高筑大水库,田地成为转盘中心,后又开发建设成全国著名的商业街。
观音阁
沿着海尔路向寸滩大桥方向走,便有一条小路可达寸滩镇老街和老菜市,这也是目前寸滩镇拆迁改造后仅存的老街。
观音阁就位于这阶梯式的老街中。
“渝水之北,距郡十五里许,有镇名寸滩,有寺名镇江。由寺而左仄只径崎岖,危石壁立,土微平处,旧有小阁遗址尚在,榜岩作龛塑白衣大士一尊。偏瞰大江,面对塗山,壮严妙丽,神致欲生,令瞻礼者,如游南海普陀。亲见慈云甘露,真鬼爷神功也。”《重修寸连观音阁记》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旧时,每月初一、十五,当地民众都会到寸滩观音阁烧香拜佛。
碑志磨灭不知创自何时,遍寻之,惟存前明庙年号“,可见寸滩观音阁明朝时已存在。阁内观音坐像与两童子像栩栩如生,在昏暗的灯光下更显古朴之意。
寺内僧尼也不知此阁究竟何时就有,只知阁内墙壁上多有清朝至今的年代刻字。其中位于内堂观音坐像左侧的石壁上,依稀可看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岁壬辰桂月“的字迹,乾隆三十七年即为1772年,桂月为八月,由此可见寸滩观音阁至少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观音阁曾经也面临过拆迁的困境,有开发商想要在此建设,江北区人民政府于2011年11月颁发”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寸滩观音阁“的标识,观音阁才得以保留至今。
观音寺
这座坐落于长江北岸寸滩街道青草坝的观音寺,原名叫“三洞桥同心善堂”,始建于明末清初。民国11年,建为观音寺,由著名石工艺人刘炳元主持设计,施工建造。
据观音寺管委会主任释常融主持介绍,观音寺是三洞桥区域保存较好的庙宇,寺内有三教合一的清代摩崖造像数十座,是重庆罕见的文物,对研究江北区乃至重庆市当时的宗教活动、石窟艺术、建筑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后,观音寺曾成为重庆船厂家属宿舍,后归还佛教,于佛历2541年(1997)4月修饰一新,开光纳客,香火盛旺。
江北还有哪些神秘的“观音”
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等你来发现哦!
文章整合自《人文历史三千年—重庆市江北区境考》、寸滩即将消失的古渡口等内容,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江北往事】江北的这些“观音”,都有什么来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