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l 抗战时期,我们用耳朵和眼睛、狼烟和灯笼,传递防空警报
11-13 22:07:19 来源:文化渝中公众号

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日本“以炸迫降”最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全国遭受日机野蛮轰炸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也最为惨重的城市。在艰苦条件下,重庆军民同仇敌忾,因地制宜建起了防空预警系统,尽力保障了战时重庆人民的安全和生存。

挂灯笼,跑警报

△抗战时期的重庆、昆明、西安等地,城里制高点升起“红灯笼”就是空袭警报,是人们逃命的“信号弹”

“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

日本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

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

烟囱变成高射炮,膏药飞机磕响头。

娃儿也要当兵去,大刀砍脱鬼子头。”

这是抗战时期山城重庆流传甚广的一首童谣《跑警报》。

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山城防空警报经常无法用电,防空人员遂采取高处悬挂红球示警。当时重庆防空司令部规定:悬红色球1个,是远在宜昌的监视哨发现日机,其航向可能是重庆,市民应预先准备或疏散;悬红色球2个,是万县(万州)监视哨发现日机,其航向是重庆,大约敌机1小时内将空袭,要求市民全部避入防空洞,警报解除前不许外出。

美国纪录片《苦干》真实记录了当时大轰炸下的情景:重庆市民看到红色球升起后,开始井然有序地跑进防空洞;轮渡将一部分群众运送到长江对岸开阔的地方躲避轰炸;消防队员、救护人员、医护人员列队奔向最容易被轰炸的地方,准备救援。

47座“烽火台”防空袭

抗战开始时,中国空军名义上有500余架飞机,实际上只有91架能起飞,而日军飞机有2200架。悬殊的空中实力,决定了我方只能“消极防空”,即以减少损失和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为目的。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掌握防空雷达技术,面对日军战机频繁的轰炸,为了避免无辜市民的大量伤亡,防空部门只能借鉴古人的“烽火台”思路实施防空预警。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322.jpg

1940年9月14日,一架日本轰炸机飞过重庆上空并投下了大量的炸弹。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据档案记载,当时日军空袭重庆,其所经航线分东、北两路。东路由武汉起飞,经由湖北长阳、五峰、恩施、重庆石柱、丰都、涪陵、长寿,进袭重庆;或经湖南澧县、慈利及湖北来凤侵入黔江,经彭水、南川,空袭重庆;或由来凤斜飞,经贵州后坪、道真,经綦江、江津迂回袭击重庆。北路,由山西运城起飞,经由陕西安康,西飞城口,入四川宣汉,进入重庆梁平、忠县,沿江进袭重庆;或经紫阳、镇巴、通江,直奔梁平,斜飞四川岳池、重庆合川,迂回空袭重庆。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610.jpg

1938年10月4日起,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图为不少欧洲商船顶部被涂上各国的国旗图案,防止日军误炸。LIFE

为防范日本对重庆轰炸,1937年重庆防空司令部成立,并在字水街、山王庙、李家花园、德兴里、纯阳洞、复兴关(佛图关)、小龙坎、龙门浩和江北马号街等处,设置了9处警报台。到1942年,警报台建了47座,范围东起唐家沱,南抵川黔路七公里,西至青木关,北达金子山。重庆防空司令部还在重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广阔区域,设立了由26支监视队、132所监视哨和1所独立哨组成的蝶形状防空情报网,重庆则在此蝶形状的尾端。

“狼烟”向大后方报警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653.jpg

1939年5月3日及4日,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由汉口机场起飞,连续轰炸重庆市中心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重庆市中心大火两日,商业街道被烧成废墟,3,991人死亡,2,323人受伤,损毁建筑物4,889栋,约20万人无家可归。图为“五三、五四”大轰炸照片

警报是怎样一步步发出的?有资料记载:1939年5月3 日,上午9:00,日军45架中型攻击机在汉口的空军基地起飞,向西飞去。时刻监视着武汉飞行基地的中国情报人员向重庆发出了第一份情报“日机大举起飞,飞向四川”。重庆和武汉相距780公里,中型攻击机要飞4个小时,有足够的预警时间。重庆防空司令部不断获得日机到达位置的新情报:“日机通过奉节!”“日机飞过万县!!”“敌机36架飞到涪陵!!!”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754.jpg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2011年中国官方统计,日军轰炸造成重庆32829人直接伤亡、6651人间接伤亡,财产损失约100亿元法币(折合1937年价值)。图为日军轰炸下的重庆居民区。(LIFE/CarlMydans)

在从武汉到宜昌被日军所控制的平原地区,没有风,中国人便用“狼烟”把情报传送到很远的地方。进入宜昌山岳地带后,就用手摇警报机或手旗来传送情报。万县和涪陵是日军不能控制的大后方,可以方便地使用电话报警了。数百人担当了防空监视员的任务,送来的情报都标记在司令部的大地图上。尽管敌机数量等信息难免有误,但重庆即将遭到轰炸的情报是无疑的。

日本军事评论家前田哲男在《重庆大轰炸》一书中写到:中国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组成了早期警戒网。

“飞虎队”助力搭建防空预警网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845.jpg

△中国全国预警网地图 (重庆飞虎队博物馆供图)

1941年,有“飞虎队”之称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了。美国援华空军要战胜日军,必须依靠严密的防空预警系统。陈纳德以警报网组织的运行方式,很快在抗战后方各地得到实施。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946.jpg

△1941年5月2日,中国士兵在重庆周边部署声音探测器,用于防空预警。1943年8月以后,重庆周边防空雷达站部署完毕。(AP Photo)

预警网使得中美在空战中取胜成为可能。中国民众遍布在日军机场周围,分散于交通干线附近,用耳朵和眼睛日夜监视日军飞机的一举一动。敌机一出发,预警网立即向中国军队发出警报,通过标杆信号的起降或其它方式传递情报,把日军飞机的位置、数量、航向等信息传送到美军援华空军基地,为反击赢得时间,也常常帮助迷失方向的美国援华飞机通过基地指示明确位置,安全返航。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950.jpg

△在重庆郊区的司令部,中国信号团卢上校(中)与两下级军官通知指挥员和救援人员进入岗位(重庆飞虎队博物馆供图)

微信图片_20181113221954.jpg

△1944年2月,部署在重庆云阳的中国空军首次展开对日占区的反击,26架B-25型轰炸机轰炸日占区。

在美国的援助合作下,中国逐渐夺取了东南亚战场的制空权,由消极防空转为积极防空,即是以截击、摧毁或阻滞、干扰敌机为主要手段的防空。

视频来源: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中重庆大轰炸片段

原标题:重庆珍档 l 抗战时期,我们用耳朵和眼睛、狼烟和灯笼,传递防空警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