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久负盛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铜梁龙舞”更是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2月19日下午,铜梁龙舞在该区人民公园为数万名观众再次送上一场饕餮盛宴。那么,铜梁龙舞到底有哪些看头?带着这一问题,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
为什么说铜梁龙舞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呢?黄廷炎表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铜梁龙舞由于缺乏专业演艺队伍和创新发展,基本属于民众“自娱自乐”的一项活动。近年来,铜梁龙舞屡屡登上国际国内大舞台而声名远播,其无论是演艺队伍还是品种创新,都层出不穷。目前,仅铜梁区内的专业龙舞演出团队,就多达5、6百人,其节目品种也由过去的10来种演变发展至多达三四十种。
下面,就跟随上游新闻的镜头和黄廷炎的讲解,来看看各式铜梁龙舞的不同精彩吧。
铜梁大龙
铜梁大龙又名“大蠕龙”,是铜梁龙舞的代表性品种。金黄色的龙身,龙角高跷,龙颜饱满,龙口大张,口含宝珠,龙须飘拂,鳞甲夺目。标准的铜梁大龙全长50米,由24栋龙身组成,代表一年24个节气,寓意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人寿年丰。铜梁大龙既有雍容华贵的姿态,又有翻江倒海的气魄,以大道具、大套路、大变化、大场面演绎大气势,同时配以欢快激越的民间吹打乐营造出宏大喜庆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猪啃南瓜灯
猪啃南瓜灯舞是由铜梁的屠宰行业自编自演的灯舞品种,南瓜寓意五谷丰登,猪寓意六畜兴旺,金猪又是财富的象征。该灯舞着力模仿猪儿温和的性情,笨拙的形态,表现其贪吃贪睡,性情温和,憨态可掬。表演猪灯舞常用的步伐有“踩踩步”、“矮桩步”,套路有“拱瓜”、“啃瓜”、“寻瓜”、“逗瓜”、“追瓜”等,动作虽然简单,但极为生动形象,整个舞蹈幽默风趣。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又名“群鱼灯。铜梁民间有祭鱼、舞鱼灯的习俗。加上,汉语中的余与鱼谐音,故用鱼来寓“年年有余(鱼)”的祝福。人们在年节时,在门前挂鱼灯,扎鱼灯在街上行走照明,也有游玩之意。后来把各家各户的鱼灯集中起来,参加龙灯会的游乐活动,后又将各式鱼灯组成“群鱼灯”加上音乐游乐玩舞,成为龙灯会的一个品种。
荷花龙
荷花龙道具制作精美,用铅丝制成可翻转的龙身骨架,用丝绸和泡沫,制成骨架,以纺织颜色染成荷花,艳丽清新、美轮美奂,另一面绘成龙甲,中有挂勾,可使每节连成一体。另有彩扎的龙头,龙尾与铜梁大龙一样的造型,但略小,与荷花的龙身协调。起舞时,一群少女手执娇艳欲滴的荷花,翩翩起舞,渐入佳境,汇聚造型,忽然灯光、音乐突变,少女一轰而起,忽然朵朵荷花,变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彩龙,激越奔放的飞舞,给人一翻惊喜,耳目一新。
鲤鱼跃龙门
鲤鱼跃龙门又称“鱼龙变幻”,源于民间一个美丽的传说,鲤鱼只要跳过龙门,就会变成神龙。它比喻文人学士,发奋攻读,十载寒窗,一朝高中,前途无量。鲤鱼跳龙门由铜梁过去的绸缎帮和盐帮创编,该舞蹈模仿鱼在水中游的姿态,活灵活现,形态逼真,兴味昂然;瞬间鱼变成龙,激烈奔放,表现出成功后的喜悦,营造出强烈的欢快喜庆氛围。
稻草龙
稻草龙是铜梁当地的农民朋友在秋收之后,就地取材,用金黄色的稻草,捆扎成龙玩舞,喜庆丰收,吉祥如意,反映民间劳动生活。铜梁的稻草龙,用竹篾作骨架,制成龙头、龙尾和龙身,稍用丝绸或彩纸装饰成型,龙身12节,另一圆宝,共13人玩舞,舞蹈动作和套路,参照铜梁大龙,尽显古朴豪放的气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犀牛望月
犀牛望月为牛灯舞的代表品种,流行于铜梁巴川、安居、旧县等地。铜梁地区从来有爱牛敬牛的习俗,还流传有“犀牛望月”的民间故事,当地以此情节创编了“犀牛望月”舞蹈,在灯会上表演,以纪念犀牛勤恳护民的功德。“犀牛望月”舞基本情节有:放牛、割草、喂牛、戏牛、牛打滚、牛搽痒、牛洗澡、牛发犟、追月等,极富生活情趣的基本动作,饱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小彩龙
小彩龙是铜梁龙舞中历史最久,流行最广,表演最丰富的品种。民间老艺人认为起于隋唐,兴于宋。“小彩龙”小巧玲珑,龙身共5栋,龙衣可用红布或绸加边,简单制成。大小彩龙的龙衣既可彩绘,亦可刺绣精致做成,也可用彩色绸布制作。“小彩龙”的特色,可用“小、少、多、高”4字概括。
蚌姑戏沙弥
蚌姑戏沙弥又名“蚌壳精”,取材于民间故事“鹤蚌相争”。铜梁的“蚌姑戏沙弥”舞蹈,蕴含民间情趣,寓意深刻,内容丰富,是龙灯会的特色节目。“蚌姑戏沙弥”由一人扮和尚,10多人扮蚌姑,在川味锣鼓“云里白”伴奏中、“扮灯鼓”的伴奏下,个个青春靓丽的蚌姑仙女,身背蚌壳,颤颤悠悠地翩翩起舞,让人眼睛一亮。
板凳龙
板凳龙是用农家木制长板凳,装饰成龙造型作道具,进行玩舞的一种形式。最初是小孩看见灯会上大人玩龙,小孩用板凳模仿大人舞龙,从做条“葫罗布龙”,到用板凳玩龙,就地取材,随意方便,后来大人发现后,就用板凳装饰龙头龙尾彩绘龙身,使更加美观,发展成更多的动作和套路。
龙舟舞
龙舟舞是由铜梁安居的端午龙舟赛发展而来的民间舞蹈。安居古城曾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外有琼江和涪江在这里交汇。每年端午节,铜梁安居都开展龙舟赛等民俗活动。龙舟舞所表现的情节,主要是琼江和涪江两岸的居民,在风调雨顺、河清海晏的日子里载歌载舞,喜庆丰年;在洪涝灾害之年,齐心协力,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最终战胜洪魔,确保收成。
竹梆龙
竹梆龙流行于铜梁永嘉、安溪一带。取材于毓青山上,三岁的阴山楠竹,将节稀杆直部分,锯成一尺多的竹筒,一侧开一条口的竹梆,下面逗一柄,便于拿着玩舞,竹身彩饰龙鳞。另用竹节制成龙头、龙尾,使之与龙身连成一条竹龙,玩舞人与龙身多少皆可。
狮舞
狮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寄托着中华民族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铜梁的狮舞称为“亮狮”。又名“亮灯狮子”,因玩舞时,多在夜间,玩舞的狮子和配合表演的绣球、彩云等,都要点亮,故名“亮狮”。
正龙
正龙为铜梁龙灯的最早品种,又名“硬颈龙”。龙头、龙尾高昂,成“之”字形。龙身硬栋9至15节,两节之间,用篾圈和绳索连接而成。由于龙首高昂,更显伟岸威严,为过去龙灯会的主打品种。伴奏音乐由民间吹打乐配合表演,不要求结合动作节奏,只营造欢快喜庆的气氛。
上游新闻记者 刘翰书 摄影 罗伟 甘侠义 张锦旗 邓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