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中国第四个科学城为何是重庆?
06-12 18:46:53 来源:两江观察微信公众号

两江观察微信公众号消息,几个月前,有一则新闻静悄悄的,看起来十分低调地出现在互联网上:科技部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在渝举行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并签订《科学技术部、重庆市人民政府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3年)》(以下简称《议定书》)。根据《议定书》,未来5年,双方将以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共同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

这则新闻,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经意间就会被忽略的信息。毕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类似的新闻,每天都有。一般人不会把它当作一回事,或者说没有动机去细细品味。

然而,长期关注重庆政经的人会发现,尽管这一新闻没有引发轰动效应,但却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判断:这是国家大招!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大招!也是重庆在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中扮演的一个新的重要角色!其背后的战略性谋划,值得深入解读。

▲活力城市

落子

古人说: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

从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这个“势”来看,科技部支持重庆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其实是当前世界各国开始回到经济发展原动力,也就是说回到原创性科技创新的大形势下,中国主动应对而放出的大招。

从全国大棋局来看,科技部落子重庆,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从战略宏观层面上优化科学技术研究区域布局的重要一步。

目前,在中国科学研究的区域版图上,已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部处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三者发展定位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具体来看:

北京怀柔科学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开放科研平台,引导和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目前,怀柔科学城着力发展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和智能科学五大科学领域,打造全面创新改革新示范,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张江科学城的定位是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和新产业的培育之地,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世界一流科学城。

目前,张江正在围绕“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便捷之城”“绿色之城”“人文之城”,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一个以科创为特色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合肥滨湖科学城将打造四个“新高地”,即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围绕科技创新新高地、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目前,合肥滨湖科学城正聚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群;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先行区;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等体系;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带。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要求重庆“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重庆要加快创新,承担起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任,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是国家给重庆送来最好的“大礼包”。

事实上,国家级科学中心必然需要有科学城或科技创新基地的强力支撑。从北京、上海、合肥三地的实践来看,中国第四个科学城花落重庆纯属意料之中。

背景

掐指一算,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经过去十年了。但是,全球经济萧条持续到现在,还看不到重新恢复前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的迹象!每一年都有许多“经济学家”发誓诅咒说,明年经济会触底反弹,然后经济回升!但是,每一个明年,预测都落空!

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调低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2019年、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分别放缓至3.5%和3.6%,比2018年10月的预测分别降低0.2和0.1个百分点。这是IMF在三个月内第二次调低经济预期。

现在不断下滑的经济增长速度,事实上很可能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康氏长波”的尾端!

什么是“康氏长波”?不妨先来科普一下。

▲康氏长波时间轴线图

康氏长波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简称。该理论指出,存在5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其中15年是衰退期,接下来的20年是大量的再投资期,期间新技术涌现,经济腾飞,还有15年是繁荣与再衰退期,如此循环。

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这样漫长的经济衰退,已经不是一般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重启。即使是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之前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过持续三年左右。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会有十年危机。现在已经超了!为什么?为什么包括美国在内的货币放水,不断玩货币宽松,都不能够撬动经济?这是因为,全球经济进入了康氏长波尾端下滑区间了!

当前全球经济疲软,是因为二战后大量涌现的原创性科学成果到了产业化晚期,能够产业化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已经充分得到了产业化,能够市场化推广的原创科技成果已经充分得到了市场化推广,手里确实没有“余粮”了

同时,新的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数量跟不上经济发展产业化、市场化的需要。也就是说,二战结束后至今,已经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所创造的包括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原子能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成果,基本上充分产业化和市场化了,通俗来说,就是“家底”被啃光了

在21世纪初,这一轮长波走向末端。由于在这一个科学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康氏长波中,世界各国主要将资源投入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放在推广应用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缺乏原创基础科学革命原动力,导致目前出现全球性原创性科技成果短缺,难以支撑全球经济持续发展。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

转移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危后有机。

事实上,在经济停滞和缓慢恢复期间,恰好是把资源从经济活动投资转移到基础科学研究投资上来,把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从投资经济活动转移到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上来的大好时机,为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我们回顾一下世界近代史。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从意大利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从法国到德国,从德国到美国,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作为世界科学中心,集聚了人类最为主流的科学家团队,在科学理论上坚守“常规”的科学研究范式。但是,科学革命或者说新的基础科学突破,往往是新的范式推翻旧的范式。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其实就是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持续100年左右。这种新的原创性基础科学的突破,是各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前提,但很大的可能会出现在之前并不是第一科技强国的国家。这就是世界科学中心为何存在为期100年的轮流转移的现象。

目前,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已经100年了。按照历史规律,以及美国现在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世界科学中心这个接力棒将从美国手中交接给下一个国家。那么,下一个接力的选手是谁呢?

当然,最为看好的是中国

▲繁忙港口

机遇

中国的崛起,免不了被人说三道四,但是连美国人都说这是不可阻挡的。中国的崛起,其实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崛起,而且还可能连带科技的崛起,甚至科学的崛起。

目前世界科学中心仍然在美国,那么,有没有可能中国在未来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呢?

第一个科学中心是16世纪的意大利,因为文艺复兴和伽利略,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的圣地。第二个科学中心是17世纪的英国,因为牛顿、虎克、培根的存在。18世纪,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因为法国出现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科学家。

风水轮流转!到了19世纪,由德国的崛起而承接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

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为世界贡献了爱因斯坦、玻尔、霍夫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

此外,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使德国科学家在电磁学领域做出一连串惊人的发现。但是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德国科学从此走向衰落。

美国科学的兴起一开始就站在了欧洲科学“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而且还特别重视科学人才的引进。在优越的科研环境下,造就了发明家贝尔、爱迪生等发明家。二次大战后又吸引了爱因斯坦、费米、威格纳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的云集,使美国在整个20世纪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近70%的诺贝尔奖被美国科学家领走,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科学界“霸主”的地位。

客观地说,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科学中心话语权依然执掌在欧美国家的手中。

当然,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理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真理,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出美国,并转向哪一个国家,但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

因此,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站在全球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培养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来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具体在以下四大方面科学领域是否有所突破。

1、智能科学领域。

2、再生能源科学领域。

3、太空科学领域。

4、人体健康科学领域。

研究表明,以上四大方面科学领域中,人体健康科学是最可能率先突破的。

但是,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到来不是唾手可得的,关键还得看中国是否对此有所准备,有所努力?

布局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中国早已在行动。2018年1月,国发(2018)4号文件出台,标题是《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文件开篇就单刀直入,“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

这段话的重点是,向基础研究前端移动,是产学研产业链关键节点移动方向的一致性规律

接着,这个文件继续写道,“……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数学等基础学科仍是最薄弱的环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评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企业重视不够,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显然,中国政府已经看到了这种战略性机遇,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下一个康氏长波中,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引领者,是中国人最为企盼和最有可能的大概率事件。

现在的问题是,国家是如何布局的?

我们不妨继续看文件。在《意见》中第二部分“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中“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的章节里,是这样说的:“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基础研究发展格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际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作用,突出已有优势,强化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布局,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

我们看到,《意见》中还是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国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先考虑。这是因为东部产业升级和转型急需基础科学原创性突破成果来引领方向,无可厚非。

但是,基础科学原创性突破,多半并不是发生在商业发达地区,而是商业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贵、地价价高,赚钱机会多,很少人会静下来研究基础科学,也没有地盘和房屋会投入到看不见预期经济收益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

规律

基础科学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不知道其未来用途是什么!基础科学研究的即期价值是拓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重构人类认知框架,是来自人类好奇心驱使。

但是,长期效应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高人类福祉。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并不是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技术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改变经济增长的内容和方式。

譬如,我们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就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而量子力学的发现,纯粹是来自100年前的科学家在自然哲学上的好奇心探索。

再比如,现在的原子能技术,是人类了不起的成就。当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时候,有人问他这个发现有什么用处。他说未来一百年都不会有什么用处。在原子弹出现之前,爱因斯坦也说他的质能公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他们俩都错了。

所以,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通常在开始并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因为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事实上不仅有用,而且是革命性的,是会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

至于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大多数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样的“逆袭”是有科学依据的。

基于一项关于最近一百多年世界各国科学城方面的研究表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很多都来自全球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其数量超过来自发达城市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原因,这是由于:

在产业布局上,发达市因为地价、人工成本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企业更注重创新的变现能力,因而在产业布局上集中在产业链的后端;

在人文环境上,发达城市更为浮躁,会更加注重经济利益的追求,基础研究的环境较差;

在发展策略上,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发展基础研究工作能和发达城市形成错位竞争,凸显自身优势。

所以,基础研究工作更多的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开展,其成果也大多来自相对不发达的城市。

▲“城市一角

选择重庆

实际上,决策层也认识到,真正的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还得是在经济相对并不是最发达的地区。当然,在欠发达地区中的最发达地区,是这种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的最佳选址。

重庆的综合优势显然排第一。为什么呢?

其一、在中西部地区,重庆是老工业城市之一,但是与老工业城市武汉相比,重庆又位于西部,肩负西部大开发的使命。这是加分。通过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其二、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能够与中央政府直接联系,能够在中央政府直接指导下进行资源配置,拥有独特的体制优势。

其三、重庆是三峡库区的腹地,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维护长江经济带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重镇。

其四、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承东启西,连贯南北,区位枢纽位置突出。

其五、重庆是战略纵深,是集经济和军事重要性为一体的国家命脉之地。

其六、特别直接的原因是,重庆直辖二十年来,一直被老化的产业拖累,一直没有解决产业提升的问题。最近十年的经济增长高歌猛进,基本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和笔电和传统燃油汽车两个夕阳产业的回光返照。最近几年,笔电的低迷,拖累了重庆经济的整体。特别是去年因为汽车出现断崖式下滑,导致重庆经济整体增速也断崖式下滑。

因此,为了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重庆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期间,指示重庆应该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可持续的产业。这就当然需要有科技的支撑。去年,重庆确立了未来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的新目标,用智能科学和大数据提升改造重庆的传统工业,成为了重庆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智能制造和大数据背后的基础科学就是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

鉴于这种考虑,重庆能够在中西部胜出,成为国家级原创性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2018智博会开幕式

突破口

人工智能、大数据,是人类未来科技创新的主打方向。人类在这个方向的突破,将成为下一个康氏长波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甚至可能是主要的源泉。中国如果要成为下一个康氏长波的引领者,就需要在这个科学领域首先成为引领者

按照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观点,一个新的科学引领者,需要有一个新的科学思维的范式。脑科学、认知科学、智能科学是复杂科学,而复杂科学需要整体性思维的范式。

自16世纪西方的崛起开始,世界科学中心都在西方国家,而西方思维范式的主要特点是分析,譬如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东方思维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点是综合性、整体性。

关于人类意识,基于西方的解析方法论,是难以得到破译的。东方的整体性思维方法论,或许是一个选项。中国,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作为代表性东方文明发源地和主要传承,中国将在未来的认知科学领域成为引领者吗?这个问题,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在未来很可能是认知科学所基于的整体性思维范式转换的主要角色。

基于这样的考量,中国将认知科学、智能科技作为未来的主要基础科学突破口,并且打造以智能科技为核心的科学城、科技创新中心,是应该符合逻辑的选择。结合重庆的上述特征,选择重庆作为这个科学城的选址,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2017年7月以来,重庆立足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的商用、政用和民用价值,正在加快形成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目前,重庆通过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加快培育引进以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已经聚集了阿里巴巴、百度、西南集成等3000多家大数据智能化企业,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中科院计算机所西部研究院等的创新平台也已落地。

根据《议定书》,科技部和重庆双方将加强国家与地方科技计划互动,联合实施国家重点专项,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应用示范,共同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推动重庆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高端科教资源不足,重庆正在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打造连片创新资源集聚区和联动发展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产业与科技互动。

比如,重庆高新区探索“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布局,正在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依托渝西片区产业发展优势,重庆还在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化、产业高新化,统筹布局建设国家高新区和市级高新区。

▲互动体验

主攻点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产业定位是制造业,而制造业的未来提升方向是智能制造。

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推动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提升转型的新动能。

就在最近,大家应该能够明显感受到了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的影响。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最近马路上跑的新车多了起来。并且,出现的很多新车都附加了许多智能化的操作功能。这些新车,由于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驾驶起来舒适性明显提高,譬如无需手动手刹,无需开关大灯等。

因此,通过智能制造来提升制造业,对于以制造业发展为立国之本的中国来说,要在未来的世界制造业中生存和壮大发展,智能制造以及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就是基本的前提。

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应该以智能科技为主的科技创新中心,或者说科学城,当然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逻辑推论。而这个新的科学城,选择了重庆,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诸多理由,特别是重庆是一个制造业历史名城,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释放发展新动能。

我们看到,国家大招落子重庆,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也把国家发展的内驱力交给了重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重庆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如果说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科学城是在引领中国科学发展方面肩负重任的区域,那么,在重庆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或者说西部科学城,将作为中国未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这也是目前四个国家级科学城的不同使命!

特约作者/蒲勇健(经济学家),现任重庆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

原标题:【观潮】中国第四个科学城为何是重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