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不能忘却的记忆④丨见证重庆解放 那一天影响了我的一生
11-30 06:14:3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949年11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部第十一、十二、四十七军的5个营,分别从西、南、东三个方向进入重庆市区,重庆喜获解放。至此,国民党政府经营了10余年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重庆,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三位耄耋老人——蒋国华、高彭年、蒋万锡,见证了重庆的解放。热血沸腾的岁月里,有他们的青春。

讲述人:蒋国华 年龄:86岁

“每一次回想起那一天都激动不已”

年轻时的蒋国华

蒋国华

86岁的蒋国华又哼唱起解放前夕重庆流传很广的一首歌:“山那边好地方,穷人富人都一样,你要吃饭做工作,没人为你做牛羊……”这里的“山那边”,老百姓们都知道是指解放区,但没人敢唱出来,直到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那一天。

十六七岁的战士脸上挂着微笑

解放前,蒋国华在南岸织布厂当学徒,但真正能学到的本领不多,主要还是干煮饭、挑水等杂活。当时弹子石没有自来水,每天要爬几百米陡坡到江边挑水,要不就是师傅织好了布,上门交给顾客。

11月30日,在弹子石江边,蒋国华见到有战士在挖灶煮饭,周围一群人围观。他一直挺害怕当兵的,“我亲眼见过国民党官兵拿走农民的鸡鸭不给钱,处处都有国民党的剥削压迫。”

“别怕,他们是解放军呢!”旁边有人说。

一听说他们是解放军,蒋国华赶紧凑上去,想看看老百姓的救星长啥样。只见他们的军装油光发亮,看得出长时间行军,已很久没有换衣服,身上还背着横跨的腰带。

为什么在河滩上挖灶呢?战士们解释说他们的规定是不入民宅。蒋国华瞅了瞅,发现这些战士的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大,也就十六七岁,脸上一直挂着和善的微笑,说话也斯斯文文,很客气。

“解放军终于来了,我们要解放了!”蒋国华赶紧担了水,急匆匆跑回去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

解放军冒雨进城,百姓夹道欢迎

第二天,蒋国华扛着一捆白布过江去渝中区交货,没想到遇到了盛大的解放军入城仪式。只见黑压压的市民把街道都站满了,楼房窗户伸出挂满鞭炮的长竹竿。

他停下脚步,只见解放军队列整齐地从小什字方向走来,前面抬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后面高高举起“打到大西南,解放全中国”横幅,紧接着是红旗方队、腰鼓队和各界人士组成的锦旗队。身扛重机枪、迫击炮、冲锋枪与步枪的战士们步伐矫健地经过。有的女战士还穿着长过膝盖的军装,看上去是缴获的国民党的男式军装。不少战士胸前挂满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纪念章,所经之处,无不掌声震动。“解放军是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和《团结就是力量》,欣喜若狂的蒋国华也加入到市民队伍里同声合唱,夹道欢呼。那天飘着微雨,但只有部分人打着伞,大家都激动得忘记了寒冷和雨水。

蒋国华记得一个细节,市民从窗口往外撒五彩缤纷的纸花,和着细雨飘落,贴在战士们的头上、脸上,但战士们都没有用手抹掉——因为这是老百姓的情谊。有人为解放军送上了毛巾,也有人送上饮用水。

这真是改天换地的时刻!蒋国华跟着路人,不停地鼓掌,拍得掌心都红了。“无法形容那种激动的心情,我还记得自己所站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美美百货那里。”

改回歌词,大家放心大胆唱起来

下午返回南岸途中,蒋国华又见朝天门沙嘴坐着许多候船东下的战士,不禁心中纳闷:大西南还没完全解放,怎么往回走呀?他壮起胆子问身旁一名战士,对方豪迈地回答:“我们要回湖南剿匪!”

他还看到,弹子石呼归石上,前一天还挂着反动标语,而一夜之间就换成了“翻身当家做主人,建设人民的新重庆”,想必是老百姓爬上去更换的。

蒋国华特地买了一张《大公报》,上面几个大字非常醒目:“重庆解放了!全城欢声雷动爆竹喧天,百万重庆市民庆幸黎明来到。”

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一天,大家都把歌词改了过来,放心大胆地把“解放区好地方”唱了出来。

解放后,蒋国华也投入到新重庆的建设中,在粮食部门工作。虽已过去了七十年,但每一次回想起那一天的场景都激动不已,他说,“那一天,影响了我的一生!”

讲述人:高彭年 年龄:93岁

“重庆解放了,我们结婚了!”

年轻时的高彭年

高彭年

江苏人高彭年,93岁,平时喜欢看京剧,看新闻,特别是关于西南服务团的新闻。重庆算是他的半个家乡。从解放重庆那一天起,他就留在了这片深爱的土地。

1949年夏,渡江战役胜利后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受命解放大西南。出征前,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从中央和老区选调一批新闻、邮电、财经、公安等方面的干部,同时招收上海、南京的大中学生、青年职工,组建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6月,1.7万余名老干部和来自宁沪杭的进步青年,告别亲人,跋山涉水,随战斗部队向大西南挺进。二野大军每解放一个地区,就留下一个西南服务团的中队负责接管和政权建设。

服务团中,就有年轻的高彭年和车淑云。高彭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五支队下面一个中队的队长,是个挺拔帅气的江苏小伙,有文化,喜欢写文章,写得一手好字。比他小五岁的车淑云在服务团管粮票,这个典型的山东妹子,性格爽快、仗义,对人特别好,两人在工作过程中慢慢相互吸引。有一次高彭年生病,车淑云买来水果,对他细心照顾。虽然双方都有意,但一直没有说破,把这份情愫暗暗埋在了心里。因为部队有规定,不能随便谈恋爱,他们也希望在全中国都解放后,再考虑儿女私情。

当时,他们跟随西南服务团,从南京出发,乘坐火车到达徐州、长沙,后徒步经过湖南常德,又进入重庆境内,徒步了1200公里,每天80公里,天不亮就起床,终于在1949年11月27日晚到达南岸海棠溪。高彭年记得,川东区党委的办公地点在黄桷垭,他们就驻扎在原德国大使馆,甚至还听到了歌乐山方向传来的枪响和反动派放火烧渣滓洞白公馆的声音。

据了解,西南服务团7000多人,于重庆解放后先后抵达,投入到接管、建设重庆的艰巨任务中。几乎重庆每个区县和部门、工矿企业、学校等,都有西南服务团的战士。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了,高彭年和车淑云的心情无比激动,不久后向组织上写了结婚报告,很快获批。虽然连一个婚礼也没有,但对他们来说,重庆解放的喜悦,老百姓点燃的庆祝的鞭炮声,如同他们婚礼的伴奏。结婚后,来不及庆祝,高彭年立即投入到新重庆建设中,他的工作是供应服装,要找当地手艺精湛的工人制做军装,警察的服装是米黄色,干部是黑色、灰色的中山装。

解放后,高彭年在重庆船厂工作一直到退休。车淑云1987年不幸因病去世,但此前他们共度了美好的时光。

高彭年获得过一大包纪念章,其中包括“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纪念章”。他把这些奖章以及关于西南服务团与重庆有关的资料都收集好,郑重地写了几个字:“永久保存,一代一代传下去。”

宋任穷曾说过,“西南服务团的同志,都无愧于投笔从戎的一代,自我牺牲的一代,无私奉献的一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高彭云将这句话看作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讲述人:蒋万锡 年龄:88岁

“解放碑上挂的毛主席油画像是 重博一位职工悄悄画出来的”

年轻时的蒋万锡

蒋万锡

88岁的蒋万锡老人是重庆大轰炸幸存者,他对这来之不易的解放倍加珍惜。

11月29日,18岁的求精中学学生蒋万锡从学校回家,路过杨森公馆时,看到了解放前重庆最后一任市长、国民党将领杨森,他坐在那辆气派的敞篷美式吉普车上,但看上去垂头丧气,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当时蒋万锡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胜利即将来临。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里只要一上课,不管是英文课,还是国文课,老师一站在讲台上,学生们就会期盼地问,“老师,来,讲讲实事吧,现在解放军打到哪里了?”之前他听说解放军已经打到涪陵来了,很快就能到重庆,因此心里一直期盼着。

11月30日早上,在较场口磁器街,蒋万锡突然看到两个解放军战士在吃很简单的稀饭馒头,一边和周围的群众聊天。他心里一喜,赶紧跑上前去。听战士们说,他们一路翻山越岭,从白马山一直走到了重庆来,是晚上进的城。

有人壮着胆子问了一句,“是真的解放了吗?怎么你们的人不多呀?”解放军战士耐心地解释说,因为大部队没有进城,而是去成都追赶蒋介石残余部队,还派了专人深入银行、仓库、电台、政府机构、电厂等进行保护,防止国民党破坏,因此街上能看到的解放军并不多。围观的男女老少都认真地听着,左一句右一句亲热地喊,“解放军同志,你们辛苦了!”

蒋万锡在街上走了一圈,发现家家户户门上贴着欢迎“解放军入城”“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标语,有的是在墙壁上用炭条写的,似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他还看到了新中国国旗。原来,有市民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国旗,特意让裁缝照着样做出来的,但还算不上非常标准。晚上,意犹未尽的市民们举着火把在解放碑游行,火把是用船夫拉船的纤条篾片做成的。

蒋万锡毕业后来到了西安考古队,后又在重庆博物馆工作,从事野外考古工作。他透露,重庆解放后,在解放碑上悬挂了一幅毛主席的巨型油画像,出自重庆博物馆一位职工之手,作者之前一直关在屋子里悄悄创作,怕惊动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后,那幅画进入了博物馆珍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