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雄壮的旋律,彰显了一个民族的英雄气概!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历经两年零九个月,
赢得了这场保卫和平、
反抗侵略正义之战的伟大胜利。
上百万志愿军战士中,也有许多重庆人!
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
向这群最可爱的人致敬
老兵精神 永不凋零
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1926年,邱少云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少时的他命途多舛,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就开始了长工的生涯,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
邱少云
1949年12月,邱少云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不久,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员。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一发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邱少云牺牲后,反击部队在其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
击落敌机、歼敌400余名——蒋诚
重庆有这样一位老兵,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在战斗中曾以重机枪击落敌机,歼敌400余名……而复员退伍后,他没透露过自己的功绩,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只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默默劳作,深藏功名36载。
2019年7月3日,重庆日报记者前往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采访蒋诚,他说起击落那架敌机时的细节,眼神有光。本报记者 张锦辉摄
他叫蒋诚,1928年出生,现居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1949年12月,21岁的蒋诚加入解放军。1951年3月,他随部队入朝参战,并在不久之后入了党。1952年11月1日,蒋诚所在的12军开始投入上甘岭战役。
蒋诚腰部的伤疤
最终,蒋诚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荣获一等功一次。随着朝鲜战事结束,1954年,在朝鲜战场征战4年的蒋诚随部回国。之后,蒋诚因贡献突出,再获三等功。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立功喜报写错地址,他的英勇事迹36年后才被知晓。
1953年,一封给蒋诚父亲的立功喜报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司令部寄出,上面写道 “1952年11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537.7高地的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占领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军运输道路,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还不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属于蒋诚的被尘封了三十六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复印件)。
由于喜报将蒋诚所在的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喜报未能顺利寄达。因此,蒋诚在朝鲜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也无人知晓。
1988年,合川相关部门修改《合川县志》,整理档案资料时,才发现了这张无人认领的喜报。“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喜报被传到蒋诚所在的隆兴乡,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个乡里的养蚕专员,竟是立过一等功的战斗英雄。政府为蒋诚解决了全民职工待遇,此时已60岁零8个月的蒋诚才开始有了退休工资。
当记者问道:“几十年了,没人知道你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遗憾吗?”
蒋诚说:“我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国家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没得啥子遗憾的。”
夺下“白虎团”团旗——包月禄
包月禄,四川巫溪县龙台乡(今属重庆市)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607团侦查排战士。1950年,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在1953年突袭“白虎团”战斗中,冲锋在前,夺下“白虎团”团旗,如今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今年88岁的包月禄
京剧《奇袭白虎团》讲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传奇故事,而包月禄正是故事中的原型人物。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决定发动夏季反击战役,全面反攻。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实力相差悬殊, “只有智取”。
“白虎团在整个反击战的前沿,上级说要打胜仗,首先要把白虎团先消灭了。”包月禄所在的侦查班,党团员多,实力突出,执行任务经验丰富,被选为“特别行动小组”——对“白虎团”进行化装突袭。
收到命令,包月禄和战友潜入深夜,摸黑前行。抓了两个俘虏,盘问了好久,“幸好我们有人会说朝鲜话和英语,才得知了敌人当天过关口时要用的口令。”老人兴奋得一拍手,“现在想起来,感觉老天爷都在帮我们!”
战士们加紧脚步,赶到白虎团团部所在地时,敌人正在开会。“战友小声跟大伙说,屋子里的人声称自己地处险要,志愿军绝对到不了那里。听到这儿,我想都没想,就扔了个手榴弹进去。”巨响之后,战士们一部分冲进会议室,枪声、爆炸声接踵而至。见团部乱作一团,敌军仓皇逃窜,“剩下的人就埋伏在外,一冲出去,正好被我们围个正着。”
包月禄(前排右三)和战友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合影。
包月禄冲锋在前,穿过敌人的指挥部、办公室,在一个亭子里看到一面印有“虎头”和“优胜”的旗帜。“旗帜很高很大,我们把旗杆掰段,取下旗帜,我们还要继续战斗,就把它往腰上一掖。”这面被包月禄匆忙取下的旗帜,后被证实为白虎团团旗,如今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这场夏季反攻战役中,包月禄所在班获集体特等功一次。
包月禄珍藏的军功章
保家卫国是一生的勋章——陈子荣
已经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子荣,回忆起18岁时参军的经历,眼睛里依然闪着光。1933年,他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县人和区鸳鸯葫芦大队,现重庆两江新区鸳鸯街道。几十年前跨越大半个中国,踏上异国战场的经历,已成为他一生的勋章。
陈子荣是65军193师578团工兵营的一员,他记忆中的朝鲜,山多、水多、雨也多。他们白天不敢行动,只能晚上行军,身上裹着树叶,睡在山里,天上时不时有轰炸机的声音。
到了前线,这里刚刚经过五次战役,上一支队伍死伤过半,陈子荣一行人迅速补了上去。他是工兵,负责军事工程保障,埋雷、取雷、修桥、铺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冲。
“越怕越要遭。”陈子荣说,埋雷要胆大、心细、沉着,要会辨别声音,“如果听到嗡嗡嗡的声音,说明子弹还很远;如果是呼呼呼的声音,说明子弹很近了,要赶快卧倒!”
陈子荣在战场上练就了一身本领,但仍然受了伤。在一次战斗中,他负责抢修公路。此时,天上的飞机疯狂轰炸,在距离陈子荣十五公尺的地方,敌方投下一枚小型炸弹,爆炸的碎片插到了他的手臂,很快,血水就染红了他的左手衣袖。战友把他带到营里的卫生所,治疗了一个星期,伤好了,但也留下些毛病,左手手指始终弯曲,至今无法伸直。
“能活下来就很幸运。”陈子荣荣获三次三等功。1954年,他跟随部队回国,驻扎到河北军区。如今,陈子荣已经是8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精神矍铄。讲起抗美援朝这段经历,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我多活了几十年,现在好幸福嘛!”陈子荣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儿孙满堂,而党和政府一直记着他,则是他心中最感动的事。
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不为人知,
但他们的精神,
对国家的忠诚,
我们会永远继承,
不忘来路,
才能更好前行!
原标题: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重庆老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