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猫不在六畜之列,亦置身于十二地支之外,然而,它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田舍中的捕鼠能手,到书房里的“狸奴”,数千年的相处,积累下人对猫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猫图》 沈周
猫,素来受到中国文人的厚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就是一位爱猫之人,这一点颇受他的绘画老师沈周的影响。上图即为沈周所作的《猫图》,该画用笔非常独特,至今仍为人称道。
田舍里的捕鼠能手
这尊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把猫擒鼠前的瞬间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捕鼠,可以说是猫与人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
根据《说文解字》中的相关记载,中国古人认为,猫是从狸进化而来的。而所谓的狸,据《全唐文》记载,乃是苍莽之野中的一种野兽,非常凶猛,它的爪子锋利,以捕猎动物为食,尤其善于抓老鼠。
《诗经》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讲述了农民对老鼠吃粮食的怨恨心声。与此情境相契合的是,猫恰好是老鼠的天敌,老鼠的牵线搭桥,让混迹野外的猫跟土里刨食的人,有了交集。
这张西方人所作的版画,描绘了清代广州一个市场中人们买卖猫的场景
书房中的“狸奴”
上图来自于明代《归去来兮辞图》的第三段“稚子候门”,为画家马轼所作,在图中,书房内的书桌上伏着一只猫,警觉地盯着窗外。找到它了吗
文人爱书,但作为脆弱的纸制品,书籍怕火、怕霉、怕虫、怕鼠。前三怕都可以通过改善“硬件设施”来解决,唯有鼠患最难根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人们很自然地就想起了猫。
蓄养猫捕鼠,文人们还有个专门的动词叫“聘猫”。用“聘”这个字,包含有尊重、爱护之意,体现了文人们对猫咪的殷切期望。
除了捕鼠之功之外,猫还有许多可人之处:形体健美、讲究卫生、富有人的灵性,还有一丝有隐士的“孤傲”。这些可人之处,总在不经意间叩动人的心灵,因此,宋朝大诗人陆游也为其写下:“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猫的花色与命名
中国古人通过猫的外表,来鉴定其优劣,这被称为“相猫术”。
在“相猫术”中,毛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于是,毛色各异的猫儿们,就有了各种花哨有趣的雅名。
原标题:我与“狸奴”不出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