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
重庆日报消息,谢兰今年50岁,是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她个子不高,身材单薄,走路轻盈生风。
社区里,经常听到谢兰爽脆的声音,居民都爱和她打招呼、拉家常。
可现在,这位受人喜爱的社区干部,成了居民“最心疼的那个人”。
“谢书记得了肺癌,做了两回手术,还天天跑工地,你说她是个啥子人啊?”10月23日,说起谢兰,76岁的社区居民宋远芳老人忍不住哽咽起来。她说,为了邢家桥社区老旧民房改造,谢兰已经拼得连命都不要了。
“上厕所都得打伞,群众心烦,我们心痛”
▲社区居民厨房整治前。两江新区宣传部供图
“我睡不好觉,常常深更半夜醒来,我是着急。群众的住房条件这么差,改造不能再等了!”
说时,谢兰的声音有些嘶哑——是劳累,也是心痛。
条件到底有多差?宋远芳带我们去她家看。
一进屋,客厅根本没有像样的家具。电饭锅、淘菜盆、高压锅、水瓢、洗衣粉和刚买来的青椒、红薯一起,“躺”在一张旧床板上。
没家具,并不是因为老人节约。
“漏怕了,漏怕了!”宋远芳指着四壁斑驳的痕迹,“墙壁、屋顶都漏水,不下雨也漏。家具往哪放?”
建成于1993年的邢家桥社区,没有物业。独自居住的宋远芳,只能买来白漆,自己用滚筒一遍遍地滚墙壁。
墙面刷了,可面对陈旧的水渍、剥落的墙皮,老人无能为力。
“我也要面子,亲戚朋友来了,看到这些脏水印子,要笑我老太婆龌龊呀!”说到激动处,老人用手背擦起了眼睛。
宋远芳难忘,邢家桥社区原是这一片最早开发的“农转非”社区,当年亲戚朋友都羡慕她住进了洋气的“新村”。而今,年久失修不断漏水的房屋,却成了她的心病。
“宋婆婆这样的情况,在社区有太多太多。”
谢兰说,邢家桥社区安置房为多层砖混结构商住楼,共计16栋27个单元,涉及安置房488套,门面91个,安置户1422人。
这里街道狭窄、楼房密集、空间局促,房屋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水、管线老化、墙皮脱落等问题,居民苦不堪言。
56岁的居民黎国平说,“邻居家的水漏到我家,我家又漏到别人家;见到邻居,她望到我哭,我望到她哭。年年修,年年漏。”
不止一位居民对谢兰诉说,他们上厕所需要撑伞,不然很可能被楼上漏下的粪水浇满头;做饭时也提心吊胆,生怕“从天而降”的墙皮、墙渣掉进锅里。
“房子这么糟糕,上厕所都得打伞,群众心烦,我们心痛。”
谢兰说,因社区房屋不符合拆迁标准,社区和街道多年来都积极争取旧房改造。2017年,两江新区管委会决定对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整治进行立项。
意外的是,居民们并不“买账”。
最开始,仅有23%的居民支持综合整治。更多的人发出反对的声音,还有人把大粪端到社区办公室门口,不让工程队开工。后来施工过程中,换了三拨工程监理人员——太难了,受不了。
好事,怎么会这么难办?
“肺癌也没什么吧?做完手术歇几天,我就回去上班”
▲3月21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谢兰书记(中)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整治工作。两江新区宣传部供图
“住房难,是社区群众最大的难题。他们心里有苦、有气。”
谢兰说,20多年来,邢家桥社区的房子越来越旧,人口却越来越多。有好多家庭闹矛盾甚至离婚,都是因为房子太糟糕。
但凡有一点办法的人,都搬走了。剩下的,一家四五口“窝”在严重漏水的房子里,怎能不“冒火”?
这股“火”,就撒在了谢兰和同事们的身上。
53岁的邢向斌,几代人生活在邢家桥。改造工程伊始,他和多数人一样,非常抵触。
邢向斌说,当时在居民中流传一种说法:社区想靠改造来赚钱,如果拒绝改造,旧房可以拆迁。但实际上,这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
面对谢兰和同事们的动员,邢向斌冒火了。他对着谢兰吼:“莫说那么多,你安的什么心,你自己晓得!”
听到这句话,谢兰很伤心:“除了对群众的一片真心,我们社区干部还有什么心?”她赶紧深呼吸几口,平复情绪,继续解释。
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头。接下来,有群众开始深夜打电话向社区干部发泄怨气。
按规定,社区干部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有电话必须接听。一段时间,群众情绪激动,一开口就把社区干部的祖宗三代“问候”个遍。
数不清多少个夜晚,谢兰捏着发烫的手机,听着质疑和抱怨,含着眼泪,一遍遍解释“房子不符合拆迁标准,改造是为了大家好,社区不会从中拿一分钱……”
这样的困境,换了别人,也许已经甩手不干。但谢兰作为土生土长的邢家桥人,甩不开,放不下。
“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初心。从小在这里长大,我更对这里的老百姓有情。现在政策这么好,不能错过这次改造的机会。错过了,不知道会等多久。”
谢兰觉得,与其说群众是抱怨,不如说他们是不甘心,是对未来还有期待。
这么一想,她反而有了信心。“群众对美好生活有向往,才会批评我们社区干部没做好。那我们就想办法做得更好!”
擦干泪,谢兰风风火火地行动起来。
“群众有火气,有怨气,我们永远笑脸相迎。话说开了,心靠近了,好事就好办了。”
谢兰组织社区干部们,放弃周末、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锲而不舍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居民会、院坝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居民不来开会,干部们就印发《给居民的一封信》,挨家走访、解释。
谢兰每天平均要走上万步,接100多个电话。粗略统计,她组织了30多次居民会、40多场院坝会,接待群众1000多人次。
2018年6月,谢兰被检查出癌症,确诊为肺癌。可她想着改造工程时间紧迫,任务重,一拖再拖,不去做手术。
2018年12月,改造工程动工。到今年清明节,改造工作有个样子了,谢兰终于同意接受手术。
进了医院,谢兰还在算时间。她对医生说:“肺癌也没什么吧?做完手术歇几天,我清明节一过就回去上班。”
“改造工作不落实,我没有心思做其他的事”
▲10月23日,居民任术英、杜代润家改造后的厨房和卫生间。首席记者 谢智强 摄
“谢兰又到工地上来了?快喊她回去!”
62岁的任术英住在邢家桥社区6栋,只要在工地上看到谢兰,她就会扯着嗓门赶谢兰回家。
“多亏谢兰,你看这墙壁,这地砖,这厨卫防水做得多‘巴适’。她现在是病人,应该多休息。”
听说我们来采访,任术英坚持拉着我们到家里转转。她所在的6栋和4栋、5栋,已经完成改造。
客厅里,窗明几净。不大的洗手间干湿分区,干净舒爽。厨房墙上地上,没有一点水渍。
“电线、水管重新铺过,再也不担心漏电漏水。连房租都涨了。”说着改造后的新房,任术英喜上眉梢。
她说,4至6栋的住户住进新房后,都赞不绝口,对谢兰和街道、社区干部的工作非常认可。
今年中秋节,4至6栋的住户一起在社区里摆长桌宴,每家出一个菜,早早给干部们打招呼,请他们来坐坐,以示感谢。
事实最有说服力。随着改造推进,目前,邢家桥社区居民对改造工作的支持率已达到98.4%。
当下,谢兰操心的仍然是改造工程。她天天算进度,要让所有居民都能在改造后的新房过春节。
“看到任阿姨这样的热心人,我只有躲着走。”
谢兰笑着说,居民们得知她患病后,主动送药、送饭,有的还专程到江津、綦江去买草药为她熬好端来,还未开口说话,眼圈先红了。社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随时来帮忙,邢向斌也在其中。
这些真情,谢兰看在眼里,热在心头。但她还不愿休息。
“我党龄14年,在社区工作17年,其中在邢家桥12年。改造工作不落实,我没有心思做其他的事。”
第一次手术后,谢兰休息了14天就回到社区继续工作,伤口的血渗透衣服,许多人看到都哭了。10月初,她做了胃息肉手术。
但现在,她仍然笑容爽朗,步子飞快,没有任何东西能改变这位社区党委书记的坚定决心。
10月28日,我们再次见到谢兰,她说,明年春节,邢家桥社区的1422人,一定能圆安居梦。
大家眼中的谢兰
居民说谢兰——
“我对谢书记说过气话,现在想到她只有感激”
提起谢书记,61岁的杨际华有些激动,说到后来,她眼角红了。
“我家里条件困难,孙子是残疾人,以前家里一整面墙都被水泡烂,生活太不方便了……”
多年来,杨际华一直希望房子能拆迁。因此,改造工程启动之初,她和大多数居民一样很抵触。谢兰一遍遍上门做工作,杨际华烦了,对谢兰说了很多气话,还让她吃了“闭门羹”。
“人在气头上,说的都是胡话。我说谢书记,你这么积极,是不是为了立功、升官?”杨际华连连叹气,“后来看到改造出来的样板间,我才明白谢书记确实是为我们好。”
今年5月14日晚,杨际华家因为改造施工进了水。杨际华独自在家,不知该怎么办。她的第一反应是给谢兰打电话,但想到谢兰有病在身,杨际华硬是咬牙坚持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才拨通了谢兰的手机,告知家中情况。
“谢书记二话没说,马上就来了,还责怪我为什么不早说。”杨际华说,当时,她对过去说过的气话感到非常歉疚。
如今,杨际华一家已住进了改造好的新房。她说,现在想到谢兰,心里只有感激。“谢书记让我们明白,党和政府很关心我们,以后的日子,我们一家人一定要好好过。”
同事说谢兰——
“她用‘铁人’的精神,带动我们一起变‘超人’”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谢兰这个人,她好像是个用特殊材料做的‘铁人’!”
52岁的邓美清是邢家桥社区的老书记,和谢兰一样都是邢家桥社区的“农转非”居民,是她当年把谢兰拉来做社区工作的。她说,谢兰在干社区工作之前,是皮鞋厂老板,日子过得很滋润。
“谢兰热心肠,能力又强,对群众只讲奉献。”邓美清说,2002年,因为居委会人手不足,她请谢兰来当社区的计生专干。后来,谢兰因工作出色,经选举进入居委会。
共同的工作经历,让谢兰和邓美清成了好朋友。邢家桥社区旧房改造工程开始后,邓美清义务回来帮忙,目睹了谢兰两次进手术室的全过程。
“叫她休息,她也不听。第一次手术出院,她忙着跑工地,伤口都裂开了……”邓美清含泪说,就在10月谢兰第二次出院后,她们还一起继续为不支持改造的居民做工作,讲政策。
“谢书记带领我们,一起成了‘超人’。”
邢家桥社区居委会主任许光静说,谢兰第一次做手术后,在重症监护室躺了三天。第四天,许光静就接到了谢兰询问工作进展的电话。
“谢书记的心里装的就是这个工作。有时候,我觉得工作太难,夜里睡不着,默默流泪,第二天看谢书记,她也红着眼睛……”许光静说,在谢兰这个“铁人”的带领和感召下,社区、街道参与工作的干部们都铆足了劲,攻坚克难,平均走访每户群众超过30次。
“我们想着,我们多做一点,谢书记就可以少做一点;我们多跑一点,谢书记就可以少跑一点。”许光静说。
父亲说谢兰——
“心疼这个女儿,绝对支持她”
谢兰的父亲谢家华,也曾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今年,老人已经八旬高龄。
“我这个女儿,今年多灾多难,两次入住西南医院,接受重大手术。作为父亲,我非常心疼,曾想让她退休。”
谢家华说,谢兰非常孝顺,总是嘘寒问暖,原来每周都会陪他一起钓鱼。但自从邢家桥社区旧房改造工程开始,女儿就忙得连电话都经常不回。
到底该不该继续支持谢兰工作?谢家华决定,亲自到邢家桥社区工地上,看一看女儿的工作环境。
“看了工程现场,我的想法改变了。这个工程涉及几百户人,大家意见、建议肯定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区一班子人扎扎实实去努力。”
谢家华说,在这种情况下,谢兰脱离工作,也会为街道、社区造成损失,影响工作任务。
“作为共产党员,要积极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像入党誓词中所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谢家华说,作为父亲,身为党员,他坚定地支持女儿继续工作。
短评》》
以真心践初心换民心
饶思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越到基层,工作越具体、越繁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每天就面临着这样的工作。
“从小在这里长大,我对这里的老百姓有情。”基层干部压力大、委屈多,没有真情真心是干不了的。有情有义的谢兰,时刻把百姓冷暖挂心间。扎根社区17年间,谢兰脚步从未停歇,她遇事不躲避,反而迎着问题上,寻症结、找方法、解难题,凭借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为居民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的烦心事,成为社区群众的贴心人。
“话说开了,心靠近了,好事就好办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矛盾多、困难多,没有两把刷子是干不好的。群众有怨言,基层干部就是“出气筒”。谢兰经常半夜被骂哭,可她始终笑着脸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傻得连命都不要”的谢兰,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怕苦、不怕累,既以真心感化人,将矛盾点各个击破,也讲究方式方法,善用巧劲解决问题,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让群众心服口服。
“改造工作不落实,我没有心思做其他的事。”基层工作要靠文火煎、磨子磨,没有韧劲是干不久的。群众不支持,谢兰就组织社区干部放弃休息时间做群众思想工作;组织居民会、院坝会,居民不到会,谢兰就组织社区干部印发《给居民的一封信》,挨家走访、解释……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劲头,没有持之以恒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耐心,工作是推不动的。
“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初心。”无论是为民服务的真心、诚心,还是解决问题的耐心、细心,都是谢兰为民谋福祉的初心。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像谢兰一样把开展主题教育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最烦心的事作为突破囗,以各项工作实效来检验主题教育成效、检验党员干部的初心。也只有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中践行初心使命,才能赢得百姓的开心笑颜和真心呵护。
重庆日报记者 张永才 申晓佳 实习生 黎胜铭
原标题:一位社区党委书记和1422人的安居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