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报告《安全与效率:网约车出行的新锚点》提到,为适应监管部门的更高安全要求,各大网约车平台纷纷加强平台的安全制度建设,对行业整体的安全标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行业安全规范初具雏形。
此前,根据滴滴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美团打车等网约车企业公布的一周年安全整改情况,各平台已基本建立了覆盖整个行程的安全标准链条。其中,滴滴在整改过程中体现出的安全能力,已经让网约车、顺风车行业具备了较为系统化的安全标准。
网约车行业初步形成的安全标准影响着生态里的每一个人。近日,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走近网约车生态,看看这一年里安全升级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改变。
使用安全功能已成习惯,滴滴平台1.98亿用户添加紧急联系人
“上下班打车、出差接送机用车,打滴滴就是工作日的‘每日必修课’。”李倩今年35岁,在金融行业工作,一年在滴滴平台花费上万元,是实打实的“大户”。
大约两年前,一直不敢开车上路的李倩遇到工作变动,不得不每天从南滨路赶到江北上班。打车需求增加,此后她就成了滴滴的常客。
她对记者说,她使用网约车非常频繁,不仅需要在工作日用车,每月例行出差还需接送机。“很多时候需要凌晨、半夜赶飞机,家人非常担心安全问题。”
以前,碰上凌晨赶飞机的时候,李倩的家人有时会下楼送她上车,或者让李倩上车前拍下车牌号用微信发回来。“到了预计下车的时间,我妈还会在微信上问我到没有。”
这样的体验曾让她和家人都觉得非常不方便。
滴滴陆续上线安全功能之后,李倩的体验感大幅提升。她告诉记者,110报警、添加紧急联系人、行程录音保护、隐私号码保护等安全功能都非常贴心。最重要的是让亲友随时关注行进线路的分享行程功能特别好用,她给家人绑定之后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还要人肉给车辆拍照片了。
此外,上车提醒要系安全带,下车提醒注意后方来车等提示,也时刻提醒着李倩注意安全。“体会到平台对用户的关心,并提升了自身安全意识。”
一年来,网约车用户安全意识越来越高,打车使用安全功能已经成为出行习惯。根据统计,去年9月添加紧急联系人的滴滴用户不足3000万。时隔一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5倍多,达到1.98亿。此外,每天约有107.5万个订单的行程信息会被乘车人分享给亲友,行程总距离相当于绕地球188圈。
多方参与安全规则制定,用户、司机感觉“有参与感”
出行安全需要企业、用户等多方共建。一年来,滴滴用户通过“公众评议会”、线上意见征集等方式,参与制定安全策略、规则。比如,68.9万用户先后参与了滴滴“未成年人乘车”规则的探讨。63.8万司机和乘客参与了“遗失物品返还”规则的讨论。今年7月,滴滴根据各方意见,开始试行“遗失物品返还”规则; 8月优化了“未成年人乘车”规则,允许16岁以上未成年人单独乘坐网约车。
这一年,重庆网约车司机黄师傅有了新感受:平台倾听各方意见以制定完善的管理规范,他更有参与感了。
今年,他参与了“遗失物品返还”规则的讨论,站在司机的角度提出了意见。后来“遗失物品返还规则”公布的时候,黄师傅仔细看了每一条,他说:“部分规则或许就是我曾提过的建议。”
同时,他还听说重庆有司机参加了司机共创会,与滴滴员工、司机服务经理、乘客代表一起面对面沟通、交流,探讨平台规则,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司机提出的意见认可度高、可行性强,平台会直接采纳,为产品和规则的迭代提供重要参考。
除了安全规则制定,黄师傅还参加了线下的安全培训,他的车内也安上了车载硬件。“有了录音录像,遇到纠纷,平台能提供判责证据,司机和乘客的安全感都增加了。”
行业安全规范初具雏形,滴滴安全措施最全被点赞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通过梳理各大网约车平台公布的安全整改结果发现,主要网约车平台均建立起安全标准链条。
在行程前,司机实名身份背景审核、“人脸识别”活体验真、乘客添加“紧急联系人”等功能,已成为 “标配”。其中滴滴还在司机端推出了司机醉酒报备、防疲劳驾驶提示等。
行程中,司乘虚拟号码联络、乘客可即时分享行程信息给紧急联系人,录音录像、一键报警、7*24小时客服应急响应等功能较为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国内的主流网约车平台中,只有滴滴有专门的安全客服和配合警方调证组。滴滴已有9000名客服人员(其中超过50%为自有员工),提供7×24小时的服务,处理超过2600个不同场景的问题。
此外,行程后,各大网约车平台基本都实现了司乘互评机制,一些平台还设立了“黑名单”。据悉,滴滴于去年10月推出该功能,无论司机还是乘客,只要把对方列入黑名单,一年内都不会再跟对方同乘。截至目前,2248万用户已经使用过黑名单功能。
安全攻坚以来,滴滴升级乘客端APP25次,优化226项安全功能,安全功能已经覆盖出行全过程,并被网友点赞。根据某媒体发布“你觉得哪家网约车最安全”的小调查中,有超过94%的网友认为滴滴最安全。
声音:网约车安全还需政府、技术、全社会助力
针对网约车安全未来发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指出,政府监管层需要将监管重心从关注资格准入到关注全流程安全管理。
他称,从网约车安全督查一周年来看,监管部门秉持包容审慎原则,强调“安全底线”,为网约车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未来网约车安全来看,政府部门宜根据大数据及网约车安全实践的要求,重新审视网约车司机的门槛,主管部门应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网约车平台企业等一道,通过数据共享等方式,深入研究影响网约车安全的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起全流程的网约车安全监管框架。”
李勇坚指出,网约车安全需借助全面的技术升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技术进行全面升级,仍将是实现网约车更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在技术应用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与平台企业的全面合作。”
“网约车安全还需全社会参与。”李勇坚说,针对网约车的一些特定场景,例如,深夜、醉酒、未成年人等风险场景,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约车安全运营。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韦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