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下午,2019中国科幻新时代高峰论坛在重庆开幕
《三体》正在日本风靡,《北京折叠》也已经开始“攻占”欧美国家大小书店的书架,还有王晋康、陈楸帆等等一大波中国作家的名作正在被翻译成英文、法文的路上。而《流浪地球》的爆红显然并不能掩盖同根同源的中国科幻电影起步的蹒跚……为何?不妨来听听“大刘”刘慈欣和《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和著名编剧芦苇这场面对面的“把脉”交锋,他们的回答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刘慈欣:
国产科幻电影还需积累“塔基”
10月26日下午,华语科幻星云奖十年庆典的开幕式结束后,一场思想交锋的盛宴就随即而至:作为本届庆典的第一项重头戏“2019中国科幻高峰论坛”如约而至。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许敏研究员和著名科幻作家何夕、江波、阿缺对谈《‘中国太阳’与中国科幻》直接把“钢铁侠”拥有的终极能源拉近到了观众面前,“核聚变还有多久能实现民用?”几位科幻作家也猜了一把:何夕的答案是30年,江波则猜测需要等50年。
《‘中国太阳’与中国科幻》对谈
随后的圆桌会谈《中国科幻文学与国产科幻电影》才是现场观众期待的重点。当主持人、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念出刘慈欣、编剧芦苇(代表作《霸王别姬》《活着》《白鹿原》)、导演郭帆的名字时,记者留意到几乎全场起立,掌声和手机拍照的声音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此前刘慈欣受访曾提到自己觉得,未来几年科幻电影的前景可能会比科幻写作明朗,所以主持人韩松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为何会这么认为?“我觉得那种很经典、很成功的科幻电影是建立在庞大的科幻电影的数量之上的。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有塔尖必须下面还有基座才行。”刘慈欣说,像美国科幻电影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数量很庞大的科幻片基础之上的,只是我们没看到那些被时间淹没掉的、普通的作品。“所以中国的科幻电影也是一样。”刘慈欣说,大家不能指望拍那几部电影就都是经典,中国科幻电影还处在需要积累“塔基”的阶段,所以未来几年国产科幻电影应该会“爆发”,这也是出产精品的必然过程。
至于自上映就“口水”不断的《上海堡垒》,刘慈欣为它说起“好话”:“我看来它也没有像网上打分、评价的那么差。(评分这么低)可能有网上评论的负反馈作用在里面。”
郭帆:
正在做“工业化”的补足
年初《流浪地球》的爆红,让导演郭帆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韩松给他的问题也直白:怎么能拍出一部好的科幻电影?“我觉得(带来的《流浪地球》)经验可能都谈不上,更多是教训。”郭帆一开口就非常谦虚地说到。
导演郭帆分享《流浪地球》拍摄后获得的“教训”
这最直接导致的就是,郭帆如今在创作之外把一小部分的精力放到了“工业化”的梳理上。“之前拍摄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和电影学院合作商量解决。”郭帆说,这涉及从导演到编剧、摄影、美术、特效各个部门的问题,他希望能在未来两年半到三年时间内梳理一个完整的流程出来,并编成初步的拍摄科幻电影的工业化流程教材,同时还做一个可在实际拍摄中使用的软件。
郭帆坦言,自己觉得《流浪地球》留下的最宝贵经验就是犯了很多的错误。“比如,拍了之后我们才明白特效哪些东西一定要实拍,哪些东西是不需要置景实拍的。之前这个度是摸不准的。”郭帆说,还有就是管理不够完善,大家最后看到的《流浪地球》成片其实是靠几千人集体拼、加班拼回来的结果。他希望教材形成后,可以从一开始进入学校、选择拍商业类型片就告诉年轻创作者一个工业化的观念。
著名编剧芦苇(右)直言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成功科幻电影的类型研究方面还很不够
作为著名编剧芦苇也给出了自己对想要进入科幻电影业的年轻人的建议。芦苇表示,1980年代自己就已经提出电影类型化的问题,“这是电影走上专业化的必经之路。科幻电影这个类型的规律,我们其实是缺乏一些电影理论家的关注、研究和总结的。”芦苇说,目前中国科幻电影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对全世界成功科幻电影的类型研究“我觉得还是很不够的,还是需要投入力量。这样才能把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及时的提供给创作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