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群凤”栖当阳
02-28 07:31:0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巫山县当阳乡,随着“群凤”汇聚,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巫山当阳乡四面环山,峡谷风口犹如一个天然的大空调,这里的阳光和风让人神清气爽。

如果说10年前大学生严克美选择回乡,是在当地埋下了一颗奋发的种子,那么现在,这颗种子已生根发芽,长成了梧桐树,引得“群凤”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当阳,深入农村一线任职谋发展。

他们来了,严克美的故事也感动着他们,并以此为榜样,在农村大展拳脚。

作为第一代“金凤”,严克美给自己加了一份担子:帮助“群凤”展翅飞。

今天,我们推出《金凤还巢 当阳花红》系列报道之三。

“美姐,这个坡我没得把握哟”

90后村官,也当起了大山骑手

去年8月,烈日当头。对巫山当阳乡玉灵村来说,脱贫攻坚依然在路上。

一辆摩托车在通往玉灵村7社的一处陡坡停下,驾驶摩托的是25岁的肖自强,他告诉坐在后座的严克美:“美姐,这个坡我没得把握哟。”

两人交换座位,严克美一轰油门,冲上了陡坡。

△巫山当阳乡政府机关,严克美和来乡里工作的大学生们打成一片。

在当阳乡当了一年半的村官,肖自强有件事一直瞒着父母——骑摩托。他知道,严克美当年学骑摩托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而且摔得很惨。

2016年10月,肖自强来到红槽村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他是巫山大昌镇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他很清楚在村里工作,走村入户那是基本功,摩托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在村民那里,肖自强听到了不少严克美骑摩托车的故事。严克美刚在红槽村任村支书时,村里最好的路只是2米宽的土路,道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岩石,那时严克美可以用摩托车帮村民拉200斤的货。

开始学摩托车后,肖自强才知道,尽管村里的路已由当年的土路变成了更宽的硬化路,但坡度高、路陡,即使是现在用摩托车带人拉200斤的货都不容易。

肖自强第一次骑摩托撞车就是在红槽村,但这段经历他在人前从未提起过。

去年8月,肖自强到玉灵村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开始与村“第一书记“严克美共事。每天早上不到9点,大家到村委会集合商讨当天的具体工作,然后分组走访,帮村民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肖自强常常与严克美一组,至今已经一同走访了上百次。

如今他在村里骑摩托已经轻车熟路,“美姐传授了不少经验。”

“么哩”、“蛮”、“哒”……

方言学好,老乡的门才摸得到

10年,严克美在当阳群山之中留下了一串串足迹。她来时的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感人的故事正在变为实际行动。

为了让这些年轻人能尽快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严克美给他们上的重要一课,就是学方言。

“和人打交道,从说话开始。而当地常用的方言,老百姓爱听喜欢说,只有学会了这些语言,和当地群众才能顺畅地接话。”

“么哩”、“蛮””、“哒”……这些方言,严克美有空就教,同时让大家向当地老百姓学。

今年24岁的杜林杰现任高坪村第一书记,他还记得去年7月来乡里报到时,碰到严克美,她问:“你吃么哩不?”(记者注:么哩,当地土话,意为“什么”)

杜林杰是武隆人,毕业于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当时这短短几个字他实在没听懂。

严克美就从这句“土话”开始,给杜林杰“上课”。

△在“美姐”的带领下,年轻人在服务农村的同时,也学到很多东西。

杜林杰还看到严克美带着一本脱贫政策汇编的小册子入户,他讨教得知,严克美给村民讲政策也是用“土话”。

严克美说,干农村工作,“土话”不会说、听不懂,也就意味着工作不好干。比如,“问卷式“的走访,在村里往往效率不高,不接地气。

起初,杜林杰走访一户村民要花一个多小时,常用“书生语言”,当地村民就认为他在“扯筋”,说空话。

如今,他已掌握不少“土话”,走到农户家中不是直接问“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情况,而是用“土话”在拉家常中把情况了解了。

现在,杜林杰走访一户村民的时间缩短至40分钟左右,从开始时一天最多走访五六户,增加到了现在十几户。

他说,感受最明显的是,自己走访时如果不会“土话”,村民往往会“打隐藏”,“都往好的方面说,了解不到真实情况。”

“土话”成了这些年轻基层干部的敲门砖,敲开的是村民的心门,掌握的是当地最真实的情况。

另外,称呼也是一门学问。这是严克美教给他们当地基层工作的又一经验。“村民是长辈的一般称‘长辈子’‘舅舅’‘伯伯’等。”

现在,杜林杰走访农户,拉家常、讲政策,临走时还会说一句“长辈子在田头干活路下细点咯”。

高坪村是非贫困村,如今杜林杰主要工作重心放在强基建、抓产业上。

他说,他的不少大学同学都选择了扎根农村,有的还去了西藏,而他也希望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一员。

杜林杰在大学学过一门专业课叫《农村社会工作》,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相对欠缺,他相信自己在农村可以学有所用。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大有作为”

大山深处,乡村振兴号角吹响

“肖自强是1993年的,潘登是1994年的,杜林杰也是1994年的……”前几天,与乡里的年轻人们一起谈心,严克美数出了16位90后。她说,乡村振兴希望和关键都在人身上,农村有想头、有盼头、有奔头,农村的广袤天地对年轻人来说,大有可为。

这些90后中,有的是回乡创业开农家乐,也有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村团委书记,在乡财政所、社保所等也能常常看到90后们的身影,这些都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岗位。

27岁的杨建国在外打工4年多,他选择回到乡里的里河村开农家乐,同时也任了村里的团委书记。能多为乡里做些事,他觉得“挺有成就感”。

近年来,巫山县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建设全县优秀大学生信息库(1526人),建立健全全县大中专以上本土人才信息库(1742人),回引和遴选309人到村任(挂)职。

同时在全县村党组织中开展以创建“脱贫攻坚星级村”“基层党建星级村”“产业发展星级村”“美丽乡村星级村”“平安稳定星级村”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在基层一线锤炼干部、发现人才,促使年轻干部、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快速成长成才。

据统计,近年来,巫山县优秀大学生中成长为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47名、中层干部骨干300余名。

28名优秀村干部被招录为乡镇机关公务员,14名本土人才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295名本土人才进入村“两委”。

10年前,严克美一个人走过的乡村路,现在已经变成一群人在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的吹响,“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大有作为”已成为共识。

有学历、有眼界、敢创新,乐于扎根基层的“严克美”群体,会越来越庞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罗薛梅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