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远眺:中华青年的时代宣言
——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第二卷点评
西南大学 董小玉教授
今年重庆高考作文还是与往年一样是全国Ⅱ卷,作文具体材料与要求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韩非子∙观行》:“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意即根据情形,寻求易行的方法,选好路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今年作文话题体现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指向以及未来的眼光,其体裁较为多元。
那么,如何从上列任务中选择一个话题呢?首先,要选择你感兴趣、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任务;其次,要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社会现实的进程来进行思考,对未来进行前瞻。前三个任务主要是考察考生的历史维度、历史视野、历史情怀。龙应台曾说历史是“沙漠玫瑰”,需要还原当时的现实。后两个任务是启示考生不能关起门来,一味死读书,而要具有历史的触摸、社会的思考、未来的远眺。这五个任务都体现了家国情怀、历史意义与时代精神。
这五个任务蕴涵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大语文观。它启迪我们思考语文学习、写作话题不能窄壁化、空心化,一定要历史观照与社会的关注,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是我们的榜样,他的目光始终没有从现实社会、底层群体中挪移。用历史眼光来烛照现实,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五个任务都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意即我们要融入当时的历史场域与现实社会来认识过去、谈论现实,而不能隔岸观火,做冰冷的评判者,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理解现在,判断未来。
今年写作考题,体裁的多元选择体现在考生可以自主选择:
如演讲稿。它既便于抒发历史情怀,也便于融注火热情感,鼓励青年学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进行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而凸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如书信。2、3、5个任务都是书信体裁。家信、给同学的信、慰问信等。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在这个微信、微博盛行的时代,书信体裁让我们回归传统的文字表达、诗意表述。回溯开国大典的场景与意义;反观开学典礼上的决心与理想;致敬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执着与奉献。
如观后感。4的任务,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我们的历史回想、现实启发、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等。
今年作文体裁较为丰富,便于考生选择,而话题也比较集中,主要聚集在历史上的青年运动、新生的开学典礼、功勋人物的慰问等。历史与现实不能割裂,这五个任务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历史,它有利于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有利于凝聚国人的力量,鼓舞人们昂首挺胸地向前迈进。
下边是一个又一个任务的具体切入:
一、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该任务主要考查考生的文体意识与历史常识。写好本任务要把握好两点:
首先,回溯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典故。熟悉的“五四知识”是写作的核心要素,若缺少历史积淀,写作便如无水之鱼一般,变成空洞无味的“革命口号”。考生可从救亡图存、民主科学、文化启蒙、外争主权、反帝反封建等角度进行立意,还原一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具体历史事件,阐发爱国情怀,张扬五四激情,表达个性化追求,进而凸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其次,熟悉演讲稿的文体特点与写作要求。演讲稿属于实用类文体,它考查考生交际语境的写作能力,无论是在现行教科书选文或综合实践学习中,考生都系统地学习并写作过这种体裁。2019年恰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题目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符合考生的年龄特征,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若要写得出彩,清晰的演讲主题、明晰的逻辑线索、鲜活生动的写作材料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述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考生还需调动想象力,设置适切的语言环境,运用细节刻画、环境描写等手段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达到演讲效果。
二、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该任务侧重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与文体知识。写好本任务,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
首先,展开想象,描绘开国大典的宏伟气势。描绘建国大典的宏大场景、欢庆气氛,人民当家作主、喜气洋洋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00后”,考生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久远的建国欢腾的时光,其对于开国大典的了解只是从历史书籍、影像资料、或者长辈口述得来的。所以,发挥合理的想象、细致准确的描写与适切充沛的情感都是写好本任务的关键因素。而恢弘壮观的场景、心潮澎湃的心情、焕发一新的精神、乘风破浪的志向与投身建国的热情都可以作为本任务写作的立意点、关注点。考生在写作时还需要有聚焦意识,通过聚焦开国庆典过程中某一人物、某一场景或某一细节展开生动的刻画,避免单调直白的情感抒发。
其次,熟悉与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与基本要求。考生在审题之时便要关注到“写给家人的信”的题干要求,写作之时对开国大典的描述与感悟均可以用第一人称展开,而且称呼、问候语、落款、日期等书信的元素与格式均不能丢。开头的称呼要顶格写,结尾落款要朝右下边,除此之外,考生还需要具备交际语境下的对话思维,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对家人、同学以及功勋人物的思念与关切、牵挂与怀想、问候与敬仰之情等。
三、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该任务与第二任务形式相近,同样侧重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与文体知识。不同之处在于,相较于第二任务来说,本任务的开放性更强。
理想抒发与未来的憧憬。如果说“开国庆典游行后的书信”着重于考查考生对恢弘场景的想象与刻画,人物精神的描绘,那么“开学典礼后的书信”则偏向于考查考生对踌躇壮志的表达与理想的诗意抒发,以及未来的美好眺望。
回溯历史进程、联系自身思考。这里的切入点可大可小,考生既可以基于改革浪潮的大背景,阐发内心的鸿鹄之志,也可以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达对历史的肯定;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同学、老师、学校的新面貌等,来透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无限生机……新起点、新感受、新视野、新精神等。
寻找立意点,辐射时代背景。总之,新鲜的人物、鲜活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立意点。当然,写好这篇作文,还可以将时代政策、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相联系,基于个人的现实经历与切身体会,阐发对“科学春天”的美好愿景,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切忌脱离现实,空喊口号。
四、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观后感”的写作自主空间较大,但要聚焦材料蕴含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同时也要立足现实生活,选择最佳立意,方能写出新意。此次,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思考:
第一,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考生可以结合“青年理想”“青年信念”“青年追求”等,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鲜活材料,正反思辨,启发人心,畅谈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高远理想与伟大志向。
第二,抒发热爱祖国之情。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考生可以聚焦爱国主义、爱国情感、爱国意识等,扩散思维,拓宽视野,如何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追寻爱国志士的情怀?如何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中践行爱国主义?新时代青年如何担当时代责任?这些都可以成为考生思维的出发点。
第三,勇于砥砺向前奋斗。奋斗是青春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所以,考生可以用“奋斗”作为关键词,从当下的时代背景出发,讨论如何奋斗,如何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如何在荆棘丛生、充满坎坷的人生路上,不断奋起,承受捶打,砥砺前行。
此外,还可以从“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等方面入手,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主要围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传达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情怀使命等进行写作即可。
五、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以青年的身份给“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首先要在格式、内容、表达等方面彰显书信写作的特征,做到体裁鲜明;其次,内容要全面真实,情感要真挚感染、语言要清晰流畅。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明确写作体裁。书信写作有规范的格式,做到格式规范是最基础的步骤。以慰问信的格式为例:
(一)标题:可写成"慰问信"、“写给XXX的慰问信”或者"xxxx致xxxx的慰问信"。
(二)正文部分:简要文字讲述原因,背景,提起下文;具体地叙述事实、表示慰问或学习;结合形势提出希望,表示共同的愿望和决心。
(三)署名和署时:一般写在右下角先写姓名,在姓名下写日期。
考生应严格按照书信的格式要求写作,做到规范、严谨。
第二,内容要具体真实。结合给定的材料,可知背景是“2049年9月30日国庆节”,慰问对象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考生可聚焦“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精神,表达敬佩之情,如“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过硬的专业本领”“追求科学真理的品质”等,并结合自身实际,表明向“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学习的态度、言语以及做法。
第三,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慰问信重在情感的表达,以情动人,这就要求考生在遣词造句上,考究文质兼美。考生可根据平时的文学积累,引经据典,润色语言,增强情感的表达。
重庆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