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大树茂密的枝叶斑斑点点地洒在朱红色的大门之上,过往的游客们,目光大多看着不远处标志着大足石刻出口的巨大牌坊,可能无人留意自己脚步路过的这扇深锁着的木门。
70年来,铁锁被打开的时间很有限,就算是打开的时候,也只有工作人员悄然进出的身影。相对不远处遥遥可见的千手观音和大足卧佛周遭的喧嚣,朱红色大门内的这个院子,只有一片安静和沉寂。
它叫小佛湾,和千手观音、大足卧佛一样,是大足宝顶山石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9月,小佛湾的造像群正式启动了修复工作,在修复完成后,从未对外开放过的小佛湾将首次对外展露真容。
今天,在大足石刻研究室研究员米德眆的陪同下,上游新闻作为独家获邀媒体,走进了这个大门紧锁的小院,揭开了它的绝世容颜和深埋数十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石塔背后藏有大足石刻开凿者详细记述
迈进朱红色大门的高高门槛,一路走去,耳边除了脚步声,还有清脆的鸟鸣。
顺着米德眆的指引,绕过照壁之后,一处硕大的院落映入眼帘。
院子很普通,除了一塔一阁别无它物。
塔很常见,四方三层,古朴典雅。
阁更常见,翘角飞檐,无甚特色。
一道锁,锁了数十年,就锁了这普普通通的一塔一阁?
面对我们心中疑问,米德眆神秘一笑,对直走近塔身。
在他的轻语声中,石塔的秘密开始缓缓呈现。
“对佛学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我国的首个《大藏经》是在四川雕刻完成的,而我们现在看见的这座建造于南宋时期的石塔,就和《大藏经》紧密相关。它名为经目塔,因为在塔身上,刻有《大藏经》的全部目录。”
顺着米德眆的手指的方向看去,石塔正面的第一层上,“佛说十二部大藏经”的文字虽然已经模糊,但还能依稀辨认。
在这行大字的下方,一个身披袈裟的男子,卷发蓄须,垂眉敛目,端然而坐。绕着塔身旋转,一个个楷体小字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第一层的每一个角落。
而这仅仅是这座经目塔珍贵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藏身在塔后的石壁上,在那里,曾刻有宋代人对大足石刻开凿者赵智凤最为详细的记述。
“很可惜,这段刻字已在时光的飞逝中被彻底掩埋,但幸好我们在志书中找到了这段文字,这才让这段珍贵的历史,不至于渺无影踪。”
前有千手观音后有小佛湾里的千佛千姿
离开经目塔,院子里,只剩下那座毫不起眼的阁楼。
从阁楼中间的石梯向上,站在阁楼的大殿之中,眼前出现的景象,让我们瞠目结舌。
“大家都知道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可几乎无人知晓,在千手观音的附近,还有这么一片千佛壁。”
没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四四方方的佛龛,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组成了这片长达数十米的千佛壁。
缓缓走近石壁,神奇的画面再次出现,相较于其他地方千佛壁都是同一种姿态的佛像不同,我们眼前的这片千佛,每一尊的姿态都不一样。
它们或坐或卧、或笑或怒、吹笛弹琴、持山端盘,用不同的姿态,演绎出了一幅南宋时期的众生百态图。
“许多人知道大足石刻是立体版的‘清明上河图’,但真正明白为什么的并不多,可如果人们看到这片千佛壁,就瞬间能懂立体版‘清明上河图’的意义何在。”
米德眆说,这些佛像,无论从穿着打扮、坐卧姿态,还是他们手中所持法物,都是南宋时期真实生活的写照。
“通过这些佛像,我们完全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这才是立体版‘清明上河图’的真正含义所在。”
除了千佛千姿让人惊叹之外,这片千佛壁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并不是在天然的石体上开凿完成,而是工匠们在事先开凿打磨好的方石内进行雕刻,雕刻完成后再一一组装成为一片石壁。
那么雕刻完这么大工程的千佛壁需要多长时间呢?
米德眆说,如果六七位雕刻大师同时开工,雕刻完这片千佛壁至少需数十年时光,“这还不包括为这些雕刻大师当帮手和提供后勤保障的人手。”
“从这片千佛壁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南宋时期,重庆地区聚集了数量庞大的艺术人才,他们的汇聚,让重庆地区在南宋时期的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不对称建筑方式成为小佛湾的一大谜团
千佛千姿震撼人心,可在这千佛千姿之外,小佛湾还留给了后人们一个巨大的谜团。
在这里,所有的建筑,包括千佛壁,全部不是对称而建。
最为让人称奇的是,在大殿的角落里,还有一处用巨石砌成的两层小楼。
小楼外面的石壁上,如千佛壁一般,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可是当你走进仅容一人站立的石楼,巨大的佛像扑面而来,佛像身上已经残破的金箔,依然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佛像两侧的石壁上,密密麻麻的浮雕石刻从墙顶铺开一直绵延到了地面,向世人讲述着大足石刻的故事。
石楼并无楼梯上下连通,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无从可考,甚至就连它的位置,也不是在大殿的中心,而是偏居一隅。
“我们猜测,是不是先有了这个石楼,后才有了周围这让人惊叹的千佛壁。或者说,它们是同时开凿,但是却代表着不为人知的寓意。”
米德眆说,这个谜团,还有待文物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才能揭晓,这也让小佛湾的造像,更添了几分神秘意味。
神秘的还不仅仅如此,雕凿如此众多精美的佛像,所需费用并不是个小数字。
这么大一笔开销,仅仅是靠赵智凤一人之力承担,抑或是当时信众们的募捐就能达成?
这显然并不太合理,那么究竟是谁用如此大的财力来开凿了大足石刻?
随着大足石刻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在史书中消失的这片石刻故事,正在文史专家们的手中被抽丝剥茧。
新闻多一点>>
全国文史专家齐聚大足 共研石刻诞生之谜
9月16日,大足石刻与南宋历史座谈会在大足区召开。
来自全国的史学专家汇聚一堂,共同研讨了大足石刻与南宋历史的关系,以及如何让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更多游客在大足留“足”。
多年来,围绕大足石刻与宋代历史的关系,学界展开系列研究,总体著述颇丰,但现有研究成果尚未完全构建起合理解释和阐释大足石刻深厚文化内涵的话语体系,也不能全面揭示和说明大足石刻发生、发展的重大历史动因,因而让大足石刻谜团丛丛。
“大足石刻是宋史研究的实物史料库,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直接材料。”
座谈会上,著名宋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虞云国表示,揭开大足石刻中的一个个谜团,让大足石刻活起来、走出去,要把对大足石刻的研究放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进行比较研究,利用地方志、碑文等寻根问源,充分挖掘其世俗性、民间性特征。
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灿金在会上表示,大足石刻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堪称立体版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精神的象征、文化的标本、生活的化石。
据介绍,大足石刻将建立宋史研究机构,强化科研工作;制定课题规划,明确研究方向;加强合作,形成一头牵引、多方参与的合作局面;加强学术交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大足石刻与宋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吸纳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开展大足石刻与宋史专题研究。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孔晓渝 实习生 刘雨濛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