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他年纪轻轻,一战成名后神秘消失18年,不是叛徒不是被绑架,而是......
09-26 09:46: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文转自公众号“德国优才计划”

他是清华学霸,

年纪轻轻就舌战外国专家,一战成名,

但他却一夜之间消失……

18年后归来,他憔悴苍老身缠疾病,

当初,他为何不辞而别?

18年里,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是否真如传言,

携带国家机密投奔美国?

面对世人猜测,他哭了…… 

他,就是周光召

1929年5月15日,

他出生了,父亲为他取名:光召。

父亲周凤九是湖南大学教授,

望子成才,家教极严,

由于他的理科成绩实在太突出,

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但他却不知道,

这条学霸之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1956年,中苏等11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联合组织核子研究所,

而28岁的他被国家选中,

赴莫斯科杜布纳任中级研究员。

初到这个陌生国度,

他就遇到了一个十足的下马威。

当时的苏联研究人员,

压根儿看不起中国人,

一次,所里举办学术交流,

有位苏联教授报告了,

相对性粒子自旋的研究成果,

但是他却发现这个论断有漏洞,

于是在会上提出了相反意见。

不料却惹对方大发雷霆,不问缘由骂道:

“你们中国人的意见没有价值!”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自尊自强的心,

一向温文尔雅、待人谦和的他,

忽得就站起据理力争起来。

之后,

他憋着一口气,用了3个月的时间,

一步步严格推算验证自己的结论。

终于,验证成功了。


他撰写出论文

《相对粒子在反应过程中自旋的表示》,

并公开发表,这是国际上,

首次有人用螺旋态来描述基本粒子,

是物理研究的一大突破。

这篇论文震动了研究所,

也震动了整个苏联学界!

他用行动与成果狠狠驳斥了那位苏联教授。

所有人都对这个中国小伙子刮目相看,

也不敢再轻视其他中国研究人员。


他一战成名,这是他第一次锋芒外露,

而这预示着,

他将做出那个令人惊叹的选择…… 


周光召(中)在伏尔加河畔

20世纪50年代,原子弹,

成为美苏等几个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控制的重要砝码,

可以说,谁拥有了原子弹,

谁就能拥有国际上的发言权。

作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

苏联曾答应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

但1959年,苏联单方撕毁协议,

撤走所有援华专家,

这让中国的原子弹研制一度陷入困境。

当时国际上都不看好中国,

甚至有人幸灾乐祸道:

“再有20年,中国也别想造出原子弹!”


面对这样的羞辱与奚落,

毛泽东主席明确表示:

“我们必须拿下尖端技术!”

从那一天起,中央决定用8年时间,

不惜一切代价研发原子弹,

而这次项行动的代号就叫:“596”

意为永远记住1959年6月,

苏联撤走专家的那个日子。

这个代号,刺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也给他的一生打下烙印。

 

闻此消息,远在苏联的他彻夜难眠,

他召集了当地的中国同事连夜商讨,

最终说服了所有人一起回国!


他在信上写道:

“我们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只要祖国需要,我们立即就回国……” 

1962年,他奉命回国,

任职于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

开始潜心钻研爆炸力学、流体力学,

而核武器的研发是国家绝密行动,

对外一律封锁消息,

连科研人员的妻子儿女

都不能知道他们工作的地点。

作为研发骨干力量的他,

更是要对家人严格保密。

从踏上罗布泊那一天开始,

他便就此“人间蒸发”了……

▲周光召和彭桓武

外界传言纷纷,有人说他被绑架了,

有人说他携带科研秘密叛逃美国了,

甚至还有人说他飞机事故已经死了……


但无论外界如何揣测,流言多么可怖,

妻子郑爱琴始终坚信:

他去工作了,他会回来的!

而这份坚守,是整整18年!

这18年里,妻子日夜望眼欲穿,

而在新疆戈壁滩上的他,

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新疆人迹罕至,地广人稀,

是搞实验的好地方,但却是生活的炼狱,

气候极端、资源匮乏、出行不便,

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他带着团队硬是凭着,

“脱了裤子典当也要造出原子弹”

的执拗劲头,

一举将原子弹技术全面攻破!

多少个夙兴夜寐,多少次血泪交织,

终于,他等来了那一天!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试爆如期进行,

在罗布泊、在新疆、在中国,

马上将上演一场震天动地的“大秀”!


所有人都凝神屏息,

等待着倒计时的响起。

“5,4,3,2,1……引爆!”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地而起,

中国首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了!

人群沸腾了,欢呼着,

而他,疲惫欣慰地笑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随后,他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发氢弹,

他立誓要让中国成为拥有“两弹”的强国。


他说:“氢弹研究事关祖国未来,

如果我们不做,子孙后代会怪我们的。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原地踏步了啊!”

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在人烟稀少的郊外,

他召集科研团队攻坚、研发,

无数个斗转星移看到了他们画的图纸,

无数个日升月沉见证了他们的努力!

1967年6月17日,

中国首颗氢弹试爆成功,

他参与研制的原子弹、氢弹,

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他曾说:“还能让美国更老实一点!”

之后的10多年,直至1980年,

在国际粒子物理研讨会上,

已在人间消失18年的他才重回公众视野,

至此,人们才知道这18年里,

他都在做些什么。

那天,他紧紧抱着妻儿泪流满面,

不停地说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面对世人的问号,

他用一枚枚勋章做了无声回答,

面对久别的妻儿,他哭得像个孩子……

他是救国于水火的科技之星,

但也是漂泊归来、热血沸腾的游子;

他是万人仰慕的学术英才,

但也是有妻有子、一腔柔肠的男人。


为了科研,他远赴他乡;

为了祖国,他舍誉归来。

原子弹、氢弹是他一手养大的孩子,

但他与妻儿亲人,却18年不得团聚。

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而上苍没有辜负他所承受的苦难。

1996年3月,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

被正式命名为“周光召星”

而他,也即将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1999年,在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这枚奖章以纯金打造,

代表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捧着这枚价值连城的奖章,

他却做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带着奖章回到了家乡,

决定将这枚奖章捐献给母校宁乡一中。

他说:“与其把它放到保险箱里,

倒不如捐给社会,

用以激励后人好好上进,报效祖国!”

言毕,他搂紧了身边的妻子,两人相视一笑。

他呼吁革除科技界急功近利的陋习,

放下名利包袱,沉下心来,

踏踏实实搞科研, 

10年中,他奔走于全国各地的城市,

宣传“科教兴国”和人才培养计划,

仅仅两年,

参与中国学术交流大会的群众,

就高达1亿人次,

参加的科普的志愿者达33万名。


直至今日,90岁的他,

还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去奔波去努力着,

不为其他,

只为了让科学的火炬代代相传!


一场惊天动地的核爆,

呈献给世界的,

是中国所向披靡的铠甲荣光。

祖国衰弱之时,他没有后退,

选择了回国研究、奉献一生;

祖国强盛之际,他仍然没有后退,

选择了传道抱薪、为后人拓路。

这一切,

只因他是真正的学者,

只因他是中国的儿子,

只因他是周光召!

2019年,

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

而2019年,

周老也刚好步入90岁鲐背之年,

这个为了中国的崛起,

而倾献了一生的男人,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毕生的奉献代表了真正的国家精神,

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致敬,

周老,感谢您!

祝您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